스이쥔
스이쥔

我是JUN,是一名研究員,在Matters分享我對環境政策、氣候變遷、能源轉型的想法,也會分享韓國時事、政策評析,希望帶給讀者們深度好文,以及認識不一樣的韓國,並紀錄著研究員的工作日常。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拍手按讚、分享或是follow我的帳號,這些都是對我莫大的支持與鼓勵。Thank you.

論文門,羅生門

(编辑过)
圖片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zsUSTXEBiuFnsJQVDZLY.html

秉持著學術研究的嚴正謹慎的心態,來拜讀這兩本目前「全台熱搜第一」的碩士論文。

單純從一本論文想要回答的問題來看,余生的論文僅探討新竹市民的投票意向使林智堅市長勝選的原因,而林生論文的問題意識相較有趣一點,什麼樣的選民即使意識到第三位競爭者勝算機會不大,還是願意將手中的一票投給兩黨候選人除外的第三位競爭者(蔡仁堅)? 哇~這不是目前各大縣市首長選區常看到的現象嗎,如同今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很好奇候選人黃珊珊會不會產生「標桿者」的角色作用,平衡藍綠兩黨候選人的競選情境?

拜讀完這兩本論文後,姑且不論這兩本論文的學術價值,辛苦地寫完近100頁的碩士論文光這一點就值得肯定作者的毅力(拍拍手)。不過學術研究仍有「嚴肅性」和「基本學術倫理」,無論是社會科學、理工、醫學…等各領域的論文,抄襲是零容忍,就連修課階段寫的期末報告一旦發現抄襲,老師也會毫不猶豫打了「F」。我也曾經請教過指導教授一個問題,老師您一次需要看這麼多學生的報告和上百頁的論文,您是怎麼判斷這位學生的報告或論文有抄襲?我的指導教授大笑一聲娓娓回答我的問題,「你認為一個小小的碩士生能騙得過有著上百個學術研究著作、寫過上萬字的教授嗎?文字可以很容易抄來抄去,但你的思想、邏輯是別人抄不走的,基本上從前、後文的寫作邏輯中就能初步判斷這篇文章中藏有貓膩,再來透過論文口試的問答答辯,若不能清楚講述引用來源、文章邏輯脈絡,教授們大概就能略知一二了。有些口試委員甚至會抽問你所引用的參考文獻中某一篇文章的內容是在講什麼?因此,你必須對自己引用的每篇文獻都要很瞭解。而且現在網路這麼發達,google搜尋引擎貼上關鍵字句搜尋,也能找得到這個學生是抄了哪篇文章。」聽完這個回答,我立馬倒抽一口氣,對待自己的論文不敢有任何一絲的馬虎。

細看完這兩本異卵雙胞胎的論文,兩本論文雷同的部分偏多,姑且不論林生第13–21頁與余生第9–17頁(概念界定、操作性定義與測量、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分析工具、論文結構、章節安排)幾乎完全一樣,從論文的研究架構、文獻回顧、研究發現的部分,誰是原創者、誰是依樣畫葫蘆就能初步略知一二了。

就一本論文中最重要的精隨─研究架構而論,研究架構如同蓋一棟大樓若結構設計不良,恐影響整棟大樓安全品質。這就牽涉到研究架構該怎麼寫?基本上,初入學術研究領域的碩士生我們不太可能憑空想像、捏照一個研究架構,而是需要從既有相關研究的理論中,進行不斷地思辨、批判、討論、修正,從而得出自己論文的研究架構,因此,在論文研究架構的部分一定需要交代清楚研究架構的設計脈絡

余生與林生的論文研究架構圖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兩者的研究架構圖的元素、架構非常類似,唯一不同之處在於余生與林生的中介變數/變項的假設有明顯不同。然而,余生對其研究架構的設計脈絡的解釋更為詳盡,余生很清楚交代其論文的研究架構脈絡是從Campbell 等人之「漏斗因果關係模型」為基礎,進一步設計其論文的獨立變數、中介變數、投票抉擇,而各變數採用哪些的參數,余生也在論文第7、8頁清楚地闡述,基於Richard Niemi & H. F. Weisberg兩位學者對於「漏斗因果關係模型」的研究而選擇哪些參數作為獨立變數、中介變數、投票抉擇的因素。林生雖也有設計出獨立變項、中介變數、依變項,但並未清楚描述其研究架構的設計脈絡。儘管林生在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的部分詳列黃智聰、程小綾、鄧志松、何金銘等多名學者的研究,但前述學者的論點與林生所設計的研究架構並無太大的關聯性,而且引用學者何金銘的論文也有出入,何金銘〈選民投票的決定因素:第十三屆縣市長選舉個案分析〉並未提及到經濟學途徑。林生整篇論文看似有了研究架構,但研究架構並沒有任何理論的基礎來支撐其論點。儘管林生有點出為何選擇洪仲丘、太陽花學運、對馬政府施政的不滿等因素作為中介變數,是引用了學者張佑宗的研究發現,證實負面選舉事件對於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有顯著的關聯性,故選擇前述3個變項作為中介變數,但也未能解釋獨立變項與依變項的參數是基於哪個理論基礎的支撐,為何選擇社會基礎、政治基礎、個人特質、選情判斷等因素作為獨立變項,以及依變項的參數為何是「選擇第三位競爭者」、「非選擇第三位競爭者」。此外,林生論文在研究架構中將洪仲丘、太陽花學運、對馬政府施政的不滿等政治事件作為影響新竹市選民投票行為的中介變數,為何林生所提出的四項研究假設皆與獨立變項相關,並未提到有與中介變數相關的假設?這不免引人質疑,請問林生為何在研究架構中加入這個中介變數? 相反地,余生論文第9頁的六項研究假設則是依據第8頁的研究結構邏輯所提出。

圖1 余生論文的研究架構圖(資料來源:余正煌,2016:8)
圖2 林生論文的研究架構圖(資料來源:林智堅,2017:12)
圖3 林生論文的研究假設(資料來源:林智堅,2017:12–13)
圖4 余生論文的研究假設(資料來源:余正煌,2016:9)

其次,文獻回顧是整本論文的形成基礎,如同一棟大樓的地基。碩士在學時期,教授們時常在旁耳提面命叮囑我們研究生,學術研究不是「與過去無關」的創新,需要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前人的智慧,經過自我思辨,發展自己的研究。余生論文主要研究新竹市選民的投票行為,余生也扣緊其論文問題意識,花了大量篇幅梳理國內、外投票行為相關的文獻,唯一不足之處整篇文獻回顧看起來比較像「文獻整理」,沒有做到更進一步level─思辨與批判。相對地,從林生論文題目可知,林生論文的核心理論應該是「標桿者」理論/效應,但林生在文獻回顧的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紹與自己論文幾乎沒有關聯性的哥倫比亞學派、密西根學派、理性抉擇等理論,並未舉列出「標桿者」相關的既有學術研究,難道這是林生自己定義出來的「新名詞」嗎? 我嘗試用了中、英文關鍵字搜尋「標桿者」的學術文獻,想瞭解何謂是「標桿者」理論/效應,但仍未找到相關的研究。如果有善心人士有找到「標桿者」理論/效應相關的學術著作,懇請您一同來解惑。

最後,更重要的一點自己辛苦寫完上百頁的碩士論文最後有沒有回答到論文問題意識?帶大家恢復一下記憶,余生論文是想要回答林智堅市長的勝選因素為何,余生在文末一一點出並個別分析其所提出的六大假設的相關參數是否顯著,最後得出林智堅的「為新竹帶來改變」的個人特質、政黨認同取向是2014新竹市長選舉勝選最大因素。而林生論文是想回答新竹市選民投給蔡仁堅候選人的原因,林生在文末點出選民的社會屬性(30–39歲、學歷高、住在北區和東區的新竹市民)、選民的政治傾向(泛綠、無黨籍)、蔡仁堅的「為新竹帶來改變」的個人特質成為吸引新竹市選民支持的原因,但前述提到的政治社會心理變數,是余生論文研究架構的中介變數,而且林生論文並未回答到第四個假設問題─「選民對候選人選情判斷」這項參數是否對新竹市選民支持蔡仁堅候選人造成顯著的影響。

從李眉蓁到林智堅的論文抄襲事件,借用中山大學鄭校長的金句,「為什麼有些人不愛惜羽毛?不平於多數孜孜矻矻、腳踏實地完成學位論文的人遭受誤解與訕笑。」攻讀碩、博士像是一場苦行的修煉,修智更修德。有多少人不是寒窗苦讀、挑燈夜戰好幾年才完成碩士學歷,在我碩士求學階段,不是只有在職專班的學生需要邊工作邊完成學業,身邊也遇到很多一邊寫論文一邊平日還要打工或全職工作的碩士日間生,我自己在論文完成前的最後一年,也是經歷一邊全職工作一邊寫論文的地獄般生活,為了畢業每天準時凌晨五、六點起床寫論文,直到上班前半小時才趕緊出門上班,下班後繼續拚到12點才睡,假日更不用說,待在圖書館或咖啡館12小時以上,有的時候還是店員提醒我店家要關門,才開始收拾東西離開。很多人問我妳不累嗎?人生幹嘛活得那麼辛苦?我當然累,而且是心力交瘁地累,但比我還辛苦完成學業的人更多,我們這些人這麼辛苦地完成學業不為了什麼,僅僅為了自己的信念。看到那些不愛惜羽毛的人,實在很痛心,而且真正的無辜受害者,應該是那群有著畢業時間壓力,默默正在忙著九月前完成論文口試、辦理畢業離校的台大在校生!

學術是社會良心的底線,如同台大第一任社科院院長許介鱗教授所言,「學界不容許被政治汙衊,因為學者是良心工作者,也是扮演監督政府。學者是淨化社會最後防線。智者有勇氣。」學術研究的知識份子應該是任何時刻,求真理、講真話,成為這個社會、政府的明鏡,不斷地帶領社會走向更好,同時引領這個文明社會的發展邁向另一個境界。

身為學術研究的從業人員,遵循學術研究「求真理、講真話」的精神而寫下了這篇3000字的長文。我希望這個社會還有正義與公理,也相信高素質的台灣公民能看清問題的本質,明辨是非與對錯。

兩年前我以母校中山大學為傲,此刻我也以我的公司臺灣大學為榮。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