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普
泛科普

以华盛顿为基地的记者,观察美国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

斯皮尔伯格的半自传体电影《造梦之家》(The Fablemans)

成为电影大师的成功路径包括出生在不错的犹太家庭,房子逐渐搬大,父母买得起8毫米Bolex电影机和胶片让孩子去酷爱沉迷。父亲感情出状况直到分崩离析,但孩子在这个过程的煎熬中塑造性格。夫妻和睦、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家庭很难培养出电影大师,或许更容易培养情感励志大师。

电影中斯普尔伯格的化身从自己拍摄的胶片中一帧帧见证了妈妈与爸爸的好朋友心心相印直到欣然出轨的过程。他并不认同,逐渐疏远甚至直接冲突,但他其实只能跟妈妈心气相通,跟工程师爸爸则难以沟通。

妈妈是曾经的天才钢琴少女,成年后为了婚姻家庭子女放弃事业,但仍可以在专业级别演奏巴赫。艺术表达的冲动受制于小康之家的结果是精神健康未必总能处于最佳,她无法平抑内心世界的震荡,所以会买只猴子回家找乐,也会开车带着孩子冒险追逐具有摧枯拉朽力量的飓风。红杏出墙也应该是减压手段之一。

儿子继承了妈妈优质而敏感的艺术基因,他理解她的欲望、挣扎、需求。爸爸的性格如同晾了半年的橘子皮一样干涩,但这位出色的电脑工程师除了提供安逸的生活,他也给了儿子折腾技术的基因。电影恰好需要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扮演妈妈的Michelle Williams是位好演员,但不是犹太人。我上次读到她的时候是多年前的一篇人物特写,主角是少年得志的作家、著名的普林斯顿犹太教授Joyce Carol Oates的学生Jonathan Safran Foer,一位华盛顿长大的犹太人。我记得文章中Michelle Williams大致以战利品女友的形象出现以映衬Foer的成功,因为财务上能匹配电影明星的作家极为罕见,两人当时住在纽约布鲁克林一栋价值直奔千万美元的联排屋中。现在Williams则是另一位犹太人的妻子,华盛顿长大的戏剧导演Thomas Kail。

《造梦之家》中另一位有趣的形象是西部片传奇导演John Ford,他应该也是斯大林最喜欢的美国电影人。少年斯皮尔伯格与老年John Ford关于地平线的对话值得每一位影像工作者多看几遍,这个场景的音轨出自经典西部片《搜索者》(The Searchers, 1956)。著名导演David Lynch扮演John Ford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