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若望
葉若望

縱使烏雲密佈,心裡仍然留存星空。主業攝影師,副業社會學、科學技術史、金融史 ins: johnye_photography

Clubhouse和弱關係的可能性

最近這幾天clubhouse突然火了起來,一是因為著名的新疆房,二是因為毫無疑問的列入防火墻。我自己也在上面聽了一些房間,從那種吹水房間到嚴肅討論問題的房間都有聽過,討論的話題也是非常的多樣,從政治問題到學術討論也有,然後也有討論Netflix推薦的、聊股票和期貨的、聊留學生活的,或者是最近在微博上很火的兩岸交流之類的。房間的壽命可長可短,有一些房間我從起床到睡覺都在運作,醒來之後居然還在,有一些就可能一兩個小時就結束了。總的來說是一個非常多樣性的平台,很有意思。

關於這個軟件最近也產生了很多討論,華文圈裡有不少都聚焦在國家、言論自由、兩岸交流的可能性上面。這篇就不打算講這些了,本篇關注的是clubhouse基於人際關係的運作模式和可能的問題。本篇的結論只基於我自己的一些觀察,還沒能做到具體的調查。

首先從admission開始,如同我們知道的,進入這個圈子有兩個重要的條件:一是有iPhone或者iPad,二是有邀請碼。那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APP的網絡結構是怎麼樣的呢?iPhone的門檻在一定程度上篩選了一批人。根據我聽到的關於產品的描述,這個設定的初衷是給在金融、矽谷的人士使用。當然結果就是其實整個APP的圈子相對來說無論是學歷或者是社會經濟地位上都會比較高。很多人都把交流質量高歸咎到這個因素上,我個人認為雖然有關係,但是不是sufficient的條件這點之後再討論。邀請碼是個有意思的結構。根據熟悉相關產品的人說,如果你一直點某個人的邀請人,最終一定會回到某個clubhouse公司的內部人員。所以我們可以想象,整個網絡的中心就是clubhouse公司的人,然後不斷地往外延伸。

關於這個網路的第二個關鍵,是用戶之間的推薦網絡。這裡要分為兩種,一是通過群組的關注來拓展,第二是通過電話號碼的邀請。這裡先說第二種,電話號碼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強度比較強的弱關係。這裡解釋一下看起來矛盾的概念。弱關係相對的是強關係。強關係指的是親密的關係,例如親人之類的。弱關係實際上佔據我們人際關係的大部分,同學、朋友都屬於這種。除去購買推薦碼的部分,通過這種推薦延伸出來的網絡一般是相對熟悉的朋友,意味著共同點會比較多,很適合clubhouse這種純粹語音的聊天設定。如果沒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其實是很難造成小圈子的聊天。

至於群組關注的則比較複雜,但是相對來說這種關係強度比上面更弱。在小的房間裡,是朋友的朋友;而在幾千人的大房間裡面,則可能更加弱。小房間的部分比較符合原來的設定,那就是幾個投資人聚在一個咖啡廳聊天的這種。我猜這個APP經過了幾個階段,一開始應該是所有人都可以說話,然後慢慢加入了聽眾的部分。小圈子聊天的部分是非常強的。我聽到的個案,尤其是商業上,有一些投資人的確是在clubhouse裡認識了給他們推薦客戶的人。同樣的,文化圈的人也依靠著這種圈子能夠相互認識,進行深入的討論。

千人大房間建立的網絡要分開兩個部分進行討論。首先我們不能忘記,網絡中的邊有兩種,分別是雙向和單向的。在APP裡,雙向的邊意味著雙方能夠看到對方在的房間,也預示著進一步互動的可能性。單向的邊,只有一方看到另一方,常見在名人上。這種時候一般是大家關注。雙向邊的建立,根據我的觀察,經常發生在發言的部分。這是這個APP很強大的一點,相比於現有的主流社交軟件,這種低成本的相互發生interaction的設置使得使用者能夠快速接觸到大量的不同的人並相互得以對話,從而延展個人的弱關係網絡。具體的效用還在觀察中(不,我就是不知道),可能真的需要一些訪問才行。

現在進入到這個互動的設置中。這個APP的確很厲害的一部分是連接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但是良好互動的關鍵還有賴於它內部的互動規則的設置。一個房間的參與者大概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moderator(主持人)、speaker(講者)和audience(聽眾)。主持人和講者有時候會重疊。互動的有效很大程度上依賴主持人的有效主持,主要因為主持人不僅有講參與者從聽眾搬到講者的權力,還有靜音對方的權力。因此如果真的有人在喋喋不休的話,主持人可以採取靜音或者移出講者區的方法來進行處理,從而保證秩序的有效遵守。當然,講者的自我約束也是很重要的。的確我看到不少講的人在遇到兩個人同時講話的時候都會主動退讓。另外,有一些講者會在等待的時候先把麥打開,向其他人發出“我要說話了”的信號。這也是建立講話順序所常見的策略。

本文認為,在這個APP進入大眾視野之前,ZOOM或者同類產品的大規模使用為這裡的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在互動上,ZOOM和CLUBHOUSE有很相似的結構,同樣是有host,另外host也有類似的權力,參與者所面對的環境也是相似的網絡討論環境。Clubhouse上不少的討論秩序形成過程中所使用的策略也都是常見於ZOOM或者同類產品中的策略。如果沒有ZOOM之類軟件的教育作用,CLUBHOUSE使用者適應這種聊天結構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

至於打破同溫層的問題,我們這幾天看到了不少令人感動的例子。我想這些都是很好的實踐,但是也留意到這些實踐的共同基礎。一是語言,我留意到,在並非討論中國的英文群裡,華人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同樣的,非華人也甚少會進入到中文群裡。以話語為主要媒介的互動結構依然維持著現實中的隔閡。另一方面,除了明確標示跨地域交流的群組之外,台灣群組裡主要也是台灣人、大陸人群組裡也看到類似的情況,香港人群組就更不用說了,連語言都不一樣的,當然這裡可能需要把香港人和廣州人的交流群也放在之類,畢竟有著非常相似的語言和地理上的接近。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你可以在這個APP上看到來自全球各地的人,但群組的組成上卻也忠實反映了現實中的身份劃分。

地理上的劃分也形塑著群組的組成。除了一些夜貓子外,由於房間的存在依靠著建立房間的人和主持人的維持,因此當主持人的生活時鐘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一般只能依靠尋找新的主持人或者結束房間來處理。這也使得一個房間的生命和主持人的日常時間安排有著緊密的關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居住於不同大洲的人,即使是同一個族群,也會有交流上的限制。

但是不論怎麼說,clubhouse所展現的互動秩序和涉及人群的廣度,的確不少人得以和遙遠的人進行聲音上的交流。這種交流之所以會特別有效,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語音交流使得人的思考沒有辦法做得到特別的嚴密,再加上主持人的控場使得有效的交流成為了可能。

另外關於這個APP的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是它使得人們得以接觸到一些以往好像很遙遠,一輩子接觸不到的人,而聲音交流的設置更加是使得對方好像是在面對面說話一樣。這種去神秘化的過程給予了人們一種與日常不同的經驗。聲音在神秘化一個人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就一直隱藏天皇的聲音來維持天皇與國民的距離,直到戰敗了日本國民才終於聽到了天皇的講話。今天的clubhouse也有類似的作用,通過讓那些以往只能從電視、報紙等媒體上看到的人物的實時聲音的呈現,營造出參與者與大人物中間沒有距離的感覺。這種大人物近在咫尺的感覺,不得不說是這個APP重要的特點。

總的來說,整個APP的使用體驗還是不錯的。當然具體的社會效應還在持續觀察中,一方面這的確是相對小眾的應用。在Instagram的一個記者賬號曾經做了調查,問關注者有多少人註冊到了clubhouse,結果顯示只有20%。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其他群體的比例可能會更低。但是另一方面,裡面討論的話題五花八門,有不少是跟當下社會和政治議題有關的,裡面會不會能夠達成不同力量的連接從而推動社會議題的發酵,這一點還有待觀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