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盐
在我们的绝望里闪着泪的火焰
看到评论里面提到的书店,不会是南开校园里的荒岛书店吧?
看到评论里面提到的书店,不会是南开校园里的荒岛书店吧?
看到评论里面提到的书店,不会是南开校园里的荒岛书店吧?
天呐,在这里遇到南开校友
天呐,在这里遇到南开校友
天呐,在这里遇到南开校友
天呐,在这里遇到南开校友
外媒和內媒,究竟誰報導的「中國」更真實?
我觉得“真实”是个伪命题,我更倾向于觉得外媒与内媒的关注议题不同。外媒关注的是较为普世价值的议题,譬如human rights, enviromental protection, freedom of speech等等,这些议题通常被大陆官方视为“西方价值观”,从上至下认为是不适合在大陆传播和报道的,甚至被禁止的。因此,我们能看到的内媒的内容,多与流行文化、城市化、科技变革、贫富差距等更具象化的议题相关。因此很多人会觉得外媒的中国报道比较遥远。
不过,很多外媒驻华机构的水准确实不高,记者不熟悉中文世界,采访非常依赖中秘,待几年攒点资历就离开了。那样的报道本身质素水平就有问题。
我觉得“真实”是个伪命题,我更倾向于觉得外媒与内媒的关注议题不同。外媒关注的是较为普世价值的议题,譬如human rights, enviromental protection, freedom of speech等等,这些议题通常被大陆官方视为“西方价值观”,从上至下认为是不适合在大陆传播和报道的,甚至被禁止的。因此,我们能看到的内媒的内容,多与流行文化、城市化、科技变革、贫富差距等更具象化的议题相关。因此很多人会觉得外媒的中国报道比较遥远。
不过,很多外媒驻华机构的水准确实不高,记者不熟悉中文世界,采访非常依赖中秘,待几年攒点资历就离开了。那样的报道本身质素水平就有问题。
我觉得“真实”是个伪命题,我更倾向于觉得外媒与内媒的关注议题不同。外媒关注的是较为普世价值的议题,譬如human rights, enviromental protection, freedom of speech等等,这些议题通常被大陆官方视为“西方价值观”,从上至下认为是不适合在大陆传播和报道的,甚至被禁止的。因此,我们能看到的内媒的内容,多与流行文化、城市化、科技变革、贫富差距等更具象化的议题相关。因此很多人会觉得外媒的中国报道比较遥远。
不过,很多外媒驻华机构的水准确实不高,记者不熟悉中文世界,采访非常依赖中秘,待几年攒点资历就离开了。那样的报道本身质素水平就有问题。
我觉得“真实”是个伪命题,我更倾向于觉得外媒与内媒的关注议题不同。外媒关注的是较为普世价值的议题,譬如human rights, enviromental protection, freedom of speech等等,这些议题通常被大陆官方视为“西方价值观”,从上至下认为是不适合在大陆传播和报道的,甚至被禁止的。因此,我们能看到的内媒的内容,多与流行文化、城市化、科技变革、贫富差距等更具象化的议题相关。因此很多人会觉得外媒的中国报道比较遥远。
不过,很多外媒驻华机构的水准确实不高,记者不熟悉中文世界,采访非常依赖中秘,待几年攒点资历就离开了。那样的报道本身质素水平就有问题。
計劃生育制度變遷中的罪與罰
請問謝老師,您提到70年代生育率一直在下降,甚至曾低至2.09,為何當時政府還是要堅決推行一孩政策呢?
另外看到有一些聲音說,當時參與設計計劃生育的田雪原,曾錯誤地估算了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認為中國不會出現4+2+1(老年人口為四,成年人口為二,少年人口為一)的家庭結構。而當下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已達76歲,而非當年的60歲左右。不知道這種聲音是否準確?您的研究有回顧到這個方面嗎?
請問謝老師,您提到70年代生育率一直在下降,甚至曾低至2.09,為何當時政府還是要堅決推行一孩政策呢?
另外看到有一些聲音說,當時參與設計計劃生育的田雪原,曾錯誤地估算了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認為中國不會出現4+2+1(老年人口為四,成年人口為二,少年人口為一)的家庭結構。而當下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已達76歲,而非當年的60歲左右。不知道這種聲音是否準確?您的研究有回顧到這個方面嗎?
請問謝老師,您提到70年代生育率一直在下降,甚至曾低至2.09,為何當時政府還是要堅決推行一孩政策呢?
另外看到有一些聲音說,當時參與設計計劃生育的田雪原,曾錯誤地估算了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認為中國不會出現4+2+1(老年人口為四,成年人口為二,少年人口為一)的家庭結構。而當下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已達76歲,而非當年的60歲左右。不知道這種聲音是否準確?您的研究有回顧到這個方面嗎?
請問謝老師,您提到70年代生育率一直在下降,甚至曾低至2.09,為何當時政府還是要堅決推行一孩政策呢?
另外看到有一些聲音說,當時參與設計計劃生育的田雪原,曾錯誤地估算了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認為中國不會出現4+2+1(老年人口為四,成年人口為二,少年人口為一)的家庭結構。而當下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已達76歲,而非當年的60歲左右。不知道這種聲音是否準確?您的研究有回顧到這個方面嗎?
我想請問對岸的中國人?疫苗事件對於你們帶來怎樣的衝擊?
這次疫苗事件出來,我周圍(媒體圈之外)的朋友,發聲是不多的,哪怕很多人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母,最多也是私下議論一下,而沒有公開發聲,更不用說公開訴求事實原委、爭取權益。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大多供職體制內單位,例如公務員、中學大學教師、國有企業員工、銀行職員等,如果他們在社交媒體上轉發社會負面新聞,會招致領導不滿,影響自己的職業進途;另一方面,十年前三聚氰胺事件,讓大家對於公平不再抱有期望,因此放下了問責、維權的“奢望”。
我有個朋友,她的兒子三針疫苗都是問題疫苗批次,看到新聞她也是憤怒到不行,而她所在的城市不僅沒有補救措施,連婦幼保健院都堅稱疫苗無礙,讓她回家等 消息。所幸她兒子目前觀察沒有什麼不良反應。她微信上加入的“媽媽群”,有不少遭遇相同的母親,大家討論的不是維權和問責,不是爭取賠償,而是如何自救,譬如如何接種更好的進口疫苗,怎樣去香港或日本打針,哪些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幫忙預定,等等。
我問她會不會期待政府給出一個公正的調查報告,涉案人員得到法律的宣判,她的回答是,“認倒霉。”“還能指望什麼?”“生活在中國不就這樣嗎?”“投胎是一個技術活。”“全怪中國人這麼多。”
這是非常令人悲觀的現實:大多數人都相信,這次疫苗事件依然會不了了之。
這次疫苗事件出來,我周圍(媒體圈之外)的朋友,發聲是不多的,哪怕很多人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母,最多也是私下議論一下,而沒有公開發聲,更不用說公開訴求事實原委、爭取權益。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大多供職體制內單位,例如公務員、中學大學教師、國有企業員工、銀行職員等,如果他們在社交媒體上轉發社會負面新聞,會招致領導不滿,影響自己的職業進途;另一方面,十年前三聚氰胺事件,讓大家對於公平不再抱有期望,因此放下了問責、維權的“奢望”。
我有個朋友,她的兒子三針疫苗都是問題疫苗批次,看到新聞她也是憤怒到不行,而她所在的城市不僅沒有補救措施,連婦幼保健院都堅稱疫苗無礙,讓她回家等 消息。所幸她兒子目前觀察沒有什麼不良反應。她微信上加入的“媽媽群”,有不少遭遇相同的母親,大家討論的不是維權和問責,不是爭取賠償,而是如何自救,譬如如何接種更好的進口疫苗,怎樣去香港或日本打針,哪些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幫忙預定,等等。
我問她會不會期待政府給出一個公正的調查報告,涉案人員得到法律的宣判,她的回答是,“認倒霉。”“還能指望什麼?”“生活在中國不就這樣嗎?”“投胎是一個技術活。”“全怪中國人這麼多。”
這是非常令人悲觀的現實:大多數人都相信,這次疫苗事件依然會不了了之。
這次疫苗事件出來,我周圍(媒體圈之外)的朋友,發聲是不多的,哪怕很多人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母,最多也是私下議論一下,而沒有公開發聲,更不用說公開訴求事實原委、爭取權益。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大多供職體制內單位,例如公務員、中學大學教師、國有企業員工、銀行職員等,如果他們在社交媒體上轉發社會負面新聞,會招致領導不滿,影響自己的職業進途;另一方面,十年前三聚氰胺事件,讓大家對於公平不再抱有期望,因此放下了問責、維權的“奢望”。
我有個朋友,她的兒子三針疫苗都是問題疫苗批次,看到新聞她也是憤怒到不行,而她所在的城市不僅沒有補救措施,連婦幼保健院都堅稱疫苗無礙,讓她回家等 消息。所幸她兒子目前觀察沒有什麼不良反應。她微信上加入的“媽媽群”,有不少遭遇相同的母親,大家討論的不是維權和問責,不是爭取賠償,而是如何自救,譬如如何接種更好的進口疫苗,怎樣去香港或日本打針,哪些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幫忙預定,等等。
我問她會不會期待政府給出一個公正的調查報告,涉案人員得到法律的宣判,她的回答是,“認倒霉。”“還能指望什麼?”“生活在中國不就這樣嗎?”“投胎是一個技術活。”“全怪中國人這麼多。”
這是非常令人悲觀的現實:大多數人都相信,這次疫苗事件依然會不了了之。
這次疫苗事件出來,我周圍(媒體圈之外)的朋友,發聲是不多的,哪怕很多人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母,最多也是私下議論一下,而沒有公開發聲,更不用說公開訴求事實原委、爭取權益。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大多供職體制內單位,例如公務員、中學大學教師、國有企業員工、銀行職員等,如果他們在社交媒體上轉發社會負面新聞,會招致領導不滿,影響自己的職業進途;另一方面,十年前三聚氰胺事件,讓大家對於公平不再抱有期望,因此放下了問責、維權的“奢望”。
我有個朋友,她的兒子三針疫苗都是問題疫苗批次,看到新聞她也是憤怒到不行,而她所在的城市不僅沒有補救措施,連婦幼保健院都堅稱疫苗無礙,讓她回家等 消息。所幸她兒子目前觀察沒有什麼不良反應。她微信上加入的“媽媽群”,有不少遭遇相同的母親,大家討論的不是維權和問責,不是爭取賠償,而是如何自救,譬如如何接種更好的進口疫苗,怎樣去香港或日本打針,哪些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幫忙預定,等等。
我問她會不會期待政府給出一個公正的調查報告,涉案人員得到法律的宣判,她的回答是,“認倒霉。”“還能指望什麼?”“生活在中國不就這樣嗎?”“投胎是一個技術活。”“全怪中國人這麼多。”
這是非常令人悲觀的現實:大多數人都相信,這次疫苗事件依然會不了了之。
我偶爾自問:在台北找房和在德國找房,兩害取輕選哪個?我的答案會是:都不要。
黃博士好,德國的租房政策是否嚴格限制房東加租和趕客?
我有一個朋友住在柏林,據他講,十年前他在柏林租下房子,這些年租金只有些微漲幅,且若他不搬走,房東不能趕客。因此在目前柏林房租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他這個先入場者就佔得很大便宜。我聽他介紹時,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請問黃博士這樣的情況在德國多嗎?若是普遍現象,會否給新移民和年輕人帶來很多不公平?
黃博士好,德國的租房政策是否嚴格限制房東加租和趕客?
我有一個朋友住在柏林,據他講,十年前他在柏林租下房子,這些年租金只有些微漲幅,且若他不搬走,房東不能趕客。因此在目前柏林房租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他這個先入場者就佔得很大便宜。我聽他介紹時,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請問黃博士這樣的情況在德國多嗎?若是普遍現象,會否給新移民和年輕人帶來很多不公平?
黃博士好,德國的租房政策是否嚴格限制房東加租和趕客?
我有一個朋友住在柏林,據他講,十年前他在柏林租下房子,這些年租金只有些微漲幅,且若他不搬走,房東不能趕客。因此在目前柏林房租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他這個先入場者就佔得很大便宜。我聽他介紹時,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請問黃博士這樣的情況在德國多嗎?若是普遍現象,會否給新移民和年輕人帶來很多不公平?
黃博士好,德國的租房政策是否嚴格限制房東加租和趕客?
我有一個朋友住在柏林,據他講,十年前他在柏林租下房子,這些年租金只有些微漲幅,且若他不搬走,房東不能趕客。因此在目前柏林房租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他這個先入場者就佔得很大便宜。我聽他介紹時,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請問黃博士這樣的情況在德國多嗎?若是普遍現象,會否給新移民和年輕人帶來很多不公平?
看到评论里面提到的书店,不会是南开校园里的荒岛书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