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雹
夏冰雹

Through knowledge, everyone can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 做独立的时代记录者。

2020年第二季度书单 | 冰雹荐书

工作之后阅读的时间比以前少了一些,但很幸运的是还能够抽空阅读。我们所处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亲身经历所能带给我们的答案是有限的,那么读书是帮助我们以更宽的视角去理解当下的好方法,并且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内心。

2020年第二季度书单(4月-6月)新鲜出炉咯!咱们一起分享与进步。文末有书的下载链接。



01

Why We Sleep: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解锁睡眠和梦境的力量)

by Matthew Walker

推荐指数:🌟🌟🌟🌟🌟

在过去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大自然创造了一样包治百病与修复身心的神药 —— 睡眠。然而,现代工业社会对睡眠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以至于许多人遭受睡眠危机。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学家 Matthew Walker 列举了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临床实验,解释睡眠和做梦对于我们人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 睡眠不足如何伤害你的免疫系统,击碎你控制情绪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摧毁你的记忆力、创造力和决策能力,扰乱你的新陈代谢与食欲,增加癌症、老年痴呆、糖尿病与衰老的风险。哪怕是少量的睡眠缺失,都会造成对身体与大脑的长期不可逆的伤害,根本无法靠回笼觉弥补。

作者还警示现代社会必须引起重视,睡眠不足不仅危害现代人的生活品质,还增加一些岗位的失误与事故,拉低企业的效率与生产力。

在这之前我从未读到过如此全面的关于睡眠科学的书。此书绝对刷新你的认知,终身受益。

02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by 上野千鹤子

推荐指数:🌟🌟🌟🌟

厌女症,翻译自英文单词 Misogyny,指的是憎恶与蔑视女性、女性化、女性倾向的心理与行为。日本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上野千鹤子剖析了日本社会中的性别问题,包括恐同、援交、恋童、家暴、剩男、家庭、企业与女校文化等厌女情节。相信此书也能给关心中国当下的性别问题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

在父权社会中,男人不自觉地为了成为性的主体而将对女性客体化或是物化,对女性的轻视根植于自我确认的核心。本书解释了:色情产业怎样反映出了男性将女性物化为简单与任意摆弄的性别符号?为什么狭隘的特权意识和男人气成为了性侵和恐同的温床?

这种厌女情节不仅悄悄根植于男性心中,也时刻影响了女性的行为与价值观,也就是自我厌恶。本书探讨了:为什么女性的价值往往不是通过获取而是男性给与的?为什么在男性面前,女人之间总是相互猜忌与斗争(而男性之间很少见),不能像男性那样实现同盟?为什么母女关系复杂纠结,女儿如何被母亲种下自我厌恶的种子?

这些日常的性别关系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光女性朋友们应该读,男性朋友们更要读一读,因为你最亲最爱的女性(母亲、爱人、女儿等)也正在经历这一切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上野千鹤子在书中写道:“这是一本著者写得不愉快、读者读着不愉快的书,我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因为,无论怎么不愉快,我们不能闭目不见的现实,就在那里存在着。而且,还因为,我们同时也懂得,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我们知道了那个现实,就有改变它的可能性。”

03

夹边沟记事

by 杨显惠

推荐指数:🌟🌟🌟🌟

尘封了半个世纪的惨案以纪实性小说的形式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3000多名右派人士被送到甘肃酒泉偏僻沙漠夹边沟的农场劳动改造,大多数被送去的人后来因饥饿而死。作家杨显惠走访了多位幸存者,基于他们的口述,重新还原当时的苦难,弥补了我们在教育体系中所学的历史空白或潦草带过之处。

不像诸多枯燥宏大的历史叙述著作,本书将聚光灯打在幸存者的回忆上,让我们看见每一个渺小的个体在荒唐时代中的挣扎、无奈和悲痛,恶劣的自然与人为的绝境每分每秒考验着最后的人性与尊严。许多人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怀揣的建设祖国的梦想来到此地,却再也回不去了。有的妻离子散,有的骨肉分离,有的不离不弃,有的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逃跑,有的饥饿到以他人的尸体为食……

本书被誉为“中国的《古拉格群岛》”,简单平实的字眼却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应当读一读这本书。若是不读,谁又知道这段历史会不会重演呢?

04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by 周雪光

推荐指数:🌟🌟🌟🌟

斯坦福大学与清华大学教授周雪光用组织学理论和田野调查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讲述:我国到底有怎样的体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机制?

虽然此书属于学术书籍,读起来文绉绉,但是并不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所有的理论和逻辑都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很容易对应起来理解诸多特有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充满矛盾?为什么官僚体制与政权冲突?为什么总要大动干戈搞总动员?为什么基层通过共谋来对付上级的考核,甚至瞒上欺下?

本书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间非常有意义的社会研究与归纳,唯一的缺陷就是找到了问题的影子却没有提供具体解决方法。但总的来说,此书不失为一本优秀的社科类好书。

05

The Headspace Guide to Meditation and Mindfulness

(头脑空间冥想指南)

by Andy Puddicombe

推荐指数:🌟🌟🌟

Andy Puddicombe 曾经在喜马拉雅山上出家修行,现在是英国著名的冥想专家,这本书是专门给繁忙现代人的冥想入门指南。

如果你静下心来听自己头脑里的声音,你会发现,对于人来说,最难的不是思考,而是让自己什么都不想 —— 即使你什么都不做,只要你醒着,你的思绪一直在运转,有时高速运转可能导致诸多情绪烦恼,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Puddicombe手把手引导你如何正确与自己的思绪相处,不被它牵着鼻子走,也不刻意抵触它,而是静静地看着思绪像云一样飘来又离去。放下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回忆、执着或审判,跨过思绪之云,重新找到属于你的精神天空。

实际上,冥想是一种简单的觉知、不费力的专注,但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加以训练。

诸多医学研究发现,冥想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和焦虑,获得更有效的生产力和专注力,促进睡眠、新陈代谢以及人际关系。每天花几分钟练习,你将拥有宁静的心灵世界,感受深层次的存在。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是在TED上看过 Puddicombe 的演讲,他开发的冥想APP,有动画讲解和语音引导,对于入门来说还是蛮受用的。

06

A History of the Arab Peoples

(阿拉伯人民的历史)

by Albert Hourani

推荐指数:🌟🌟🌟

如果你想找一本严肃的阿拉伯历史百科书,那么这本书很合适。黎巴嫩裔英国历史学家 Albert Hourani 野心勃勃地描绘跨越千年的文明,从伊斯兰教的诞生、到阿拉伯国家现代化的挣扎、再到21世纪与西方世界的冲突。

题材或许过于宏大了,虽没有任何的个人主观解读或是政治倾向性,但大量的事实堆砌会让阅读体验略微枯涩,本书还缺乏参考文献出处的标注、配图示意。

但是本书还是有优点的,作者将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变迁置于政治事件的罗列之上,能够让读者在看到干巴巴事件背后民生的大致变迁。

不知为什么读阿拉伯的历史和读中国的历史有一些相近之处。一个是,中东和北非地区在语言统一后拥有了社会稳定、文化认同和经济繁荣,从而孕育了阿拉伯璀璨的文明;另一个是,与近代的我国相似,阿拉伯世界被西方列强冲击而对自我的文化产生怀疑,反思落后的原因,改革制度和思想,从而走近现代化。

我的阿拉伯裔英国人同事强烈安利此书,还特地从英国把书带来给我读。但是我毕竟还未走访过阿拉伯国家,只是接触过一些中东地区的朋友,看书加想象依然很难设身处地感受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风情。此书就当提前为将来的旅行做功课了。

07

Stop Reading the News: A Manifesto for a Happier, Calmer and Wiser Life

(别再读新闻了:一个更快乐、平静、明智的生活宣言)

by Rolf Dobelli

推荐指数:🌟🌟🌟

这是一本很偏激的畅销书,全面否定阅读新闻带给我们的正面作用,无限放大负面作用。作为新闻从业者,我还是认认真真把此书读完了,聆听不同的声音,哪怕是吐槽和牢骚,承认新闻的不足之处并尝试着去改进传递的方式也是新闻从业者应该做的。

Dobelli是一位网红畅销书作家,他认为新闻于头脑就如糖于身体,是“最具毒性的信息形式”,不仅会让人上瘾,还会带来精神隐患,损害我们的专注力和幸福感,浪费我们的时间,可能误导我们的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行为。

我认为,他的论点读着很过瘾,但是比较肤浅,缺乏站得住脚的证据支持。任何信息吸收过量都可能扰乱注意力、精神和情绪,这是现代人在信息大爆炸时代面临的共有问题,并不是新闻独有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有低质量和错误的新闻存在,就全盘否定新闻存在的意义。

Dobelli还鼓吹所有人都停止阅读新闻,大多数新闻与己无关,眼不见心不烦。我认为,在和平安详的日子里,不看新闻的确没事,但若发生像全球疫情这样的大事,新闻可能就关乎到你的生命了,早一步知道信息,早一步做好保护。但结尾 Dobelli 又强烈建议媒体行业提高新闻产出质量,要做长篇、深度的调查,多一些大局视野的补充,这也是新闻教育与专业人士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他说他每周阅读长篇报道,开头明明还说自己不读新闻,有点儿自相矛盾了。

不过他提到的一个媒体的不足还是值得思考的,也是媒体批评(Media Criticism)这一学科常年探讨的,更是哲学家几千年就探讨过的认知论问题。无论记者费多大的力气去呈现事件的全貌,给读者提供更全面理解世界的渠道,媒体所呈现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之间的鸿沟依然无法消除。新闻放大了事件,无法还原隐匿在事件表面下的深层大背景问题。人脑海中理解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新闻产生后才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不足为奇。

本书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学习一下畅销书作者怎样感染和煽动读者也挺有意思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