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sule
Capsule

一個故事不僅要有「寫故事的人」、「說故事的人」, 更需要一個「聽故事的人」。

【影劇延伸】《俗女養成記》屬於現實生活中的粉紅泡泡

每當國外有一些不錯的影視作品在熱映時,總會聽到網友們在討論:「這種片台灣拍得出來嗎?」像是前幾年很紅的《一屍到底》、今際之國的闖關者》,甚至是最近流行的《魷魚遊戲》等等。如果較真來說,不會拍不出來,但拍出來會不會那樣的「味」,就不得而知了。我們或許可以從兩個「寫實」的層面來談這件事情:
可是瑞凡,你在這部也沒有回去耶!
為什麼我的人生要這麼寫實

每當國外有一些不錯的影視作品在熱映時,總會聽到網友們在討論:「這種片台灣拍得出來嗎?」像是前幾年很紅的《一屍到底》、今際之國的闖關者》,甚至是最近流行的《魷魚遊戲》等等。如果較真來說,不會拍不出來,但拍出來會不會那樣的「味」,就不得而知了。我們或許可以從兩個「寫實」的層面來談這件事情:

1.文化底蘊:不懂美式幽默的人請他去看美國流行的喜劇影集一定很痛苦,就像是不瞭解台灣文化的人讓他看《俗女養成記》系列一定也很難找到共鳴。相較之下,同是亞洲文化的日韓、東南亞等影視作品,能引起共鳴的部分就略為多一點。但同理來說,相同的故事劇本搬到台灣來說,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像是日本文化的主角常常帶有一種怯弱卻有無比想像力與堅毅等矛盾個性及於一身,相比於反抗、對抗的概念來說,堅毅且默默忍受的個性似乎更討人喜歡(沒有一定),甚至多少帶有一點點聖母概念的主角也常常是少年漫畫中設定的首選,所以不同的文化下所產出的人設,有時候真的還必須是因為文化背景的關係,才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甚至會有這種場景放在日本或是韓國很正常,但背景一置換到台灣就會覺得不合常理。

2.預算收益:商業行為最需要考量就是製作成本與收益問題,像是《魷魚遊戲》的預算就高達5億台幣,但同樣在Netflix上架的《誰是被害者》大約就是8千多萬上下。《誰是被害者》的拍攝不精良嗎?有看到的都知道,就算拍的好,但是整體預算實在還是差了一大截,當然這之間也有政府支持影視文化等相關因素,但整體來說,有多少預算做多少事,5億的製作費用我要賣到怎樣的程度才能回本呢?商業考量是很現實的一件事,對於還沒有養成龐大市場的台灣來說(近3000萬人也很難有龐大的市場),投資方更願意放在能引起台灣人共鳴的劇本,連《俗女養成記》第一季的預算也只有不到2000萬,但卻需要拍出相似質感(附註1),實在很不容易。錢雖然不是萬能,但沒有錢真的萬萬不能,更何況投入的資金最後要轉化為實質的收益,這點現實面不是只靠「追逐夢想」就能輕易實現的。

育萱總的第三人稱進行式

《俗女養成記》基本上就是我覺得在現今台灣社會中較容易引起共鳴,且能夠形成收益的一部「浪漫喜劇」。說浪漫,是因為它在劇情中不僅僅兼顧了熟女心中的「粉紅泡泡」,也適時的戳破讓人一下跌落在現實的窘境。每個人物的角色都很立體,不論他們每個人的背景故事交代的清不清楚,就像是天心所飾演的洪育萱一樣,你需要知道他「老公」長什麼樣子、在家甚麼德行、出門找的小三又是誰嗎?不用,透過洪育萱本人的詮釋就可以知道她的故事背景,而更加巧妙的是洪育萱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她有獨立的故事線發展,以至於她不會單單淪為一個背景故事的推進角色。

前男友溫昇豪所飾演的江顯榮也是如此,不是簡單的前男友角色,在貫穿一、二季的故事線中,他也有屬於他的故事,甚至那些小時候回憶的片段(整個俗女系列我最喜歡的部分),每個人物的故事交代背景與敘述,都是非常的立體,沒有那種小時候的陳嘉玲性格的延續=長大後的陳嘉玲,這兩個角色著重點完全不同,有各自希望的目標,對人生的態度也不同,但透過劇情轉變與推進,讓我們漸漸了解到這兩個人都是陳嘉玲,只是不同時期的「嘉玲」罷了,如果有追劇的朋友一定能了解這之間有多少屬於台灣傳統文化的羈絆與共鳴。

從一個自主獨立的俗女到單身貴族轉變,不是僅僅喊喊口號就能夠完成,歷經失戀的打擊、現實的挫敗、到最後放手一搏的買房,好不容易正視自己迎來新事業、新人生、新男友的同時,卻又莫名從單身貴族晉身到單親媽媽。對,單親媽媽就是因為現實生活的粉紅泡泡不像偶像劇這麼完美,在她還沒想到身分轉換的同時,現實就給了她一巴掌,所以她不加思索、不跟枕邊人考慮的後果就決定處理孩子,不論是要墮胎還是要生下來,都是那個「獨立的自己」所決定。

被懷孕壓力逼到快瘋掉的「現實夢」

而俗女最好玩的部分就是她不會將這些議題化為說教式的討論,利用男女主角的處境、吵架、化解等描述出來,就如同「女性身體自主權利(墮不墮胎)」的議題巧妙的轉換到「從未以理性溝通為前提(『我們』為出發點)」這點上。對自己負責、還是對他人負責,抑或是兩個人為單位的前提下來一起負責。單一個議題的討論從來都是學術上的臆想,因為現實生活中沒有時間讓你排除這麼多的外在因素,一個問題往往牽連的是「一大堆」的問題。沒有人的人生不想要像偶像劇一樣,都是「粉紅泡泡」,但現實基本上就是這麼的「寫實」,你的粉紅泡泡就是會伴隨著一大堆的「殘酷」,等著你用「智慧與理性」去處理,但往往第一反應都是「情緒」,這才是真正的現實。

《俗女養成記》拍出了屬於台灣人自己的戲劇,我不覺得台灣只有要拍攝像是那些「大片」才是王道,相反的如果俗女的劇本沒有這麼多的台味的話,那根本無法引發這麼多共鳴,就像之前的《孤味》就差了那麼點「味」。我還是很喜歡台灣嘗試去拍那種「熱門大片」,其實也有蠻多劇本有所嘗試。但卻似乎忘記了一昧的模仿國外影視作品的下場,就是喪失自己文化的獨特性,試著把台灣文化融進這些「大製作」中,如果《魷魚遊戲》中的遊戲沒有椪糖挑戰,那些「韓味」都消失的話,這部劇還會這麼紅嗎?

P.S.結果聊一聊就偏題,但的確是我看完俗女後最大的感想,在台灣製作戲劇是艱難的,但其實有很多好作品之所成功就是因為其包含了台灣獨特的文化性質,並非只是高成本的精良製作而已。如果台灣喜劇都模仿美式幽默的話,為啥我不直接看美劇就好,難道台劇會有美國人獨到的幽默與文化底蘊嗎?

附註1:在灣一般類似質感的劇本,一集製作費約300萬台幣,但「俗女」第一季一集卻少了整整100多萬,所以整體場景變動較有感也是到第二季才比較多。但就其他市場,像是日韓、大陸等地隨意一集高達千萬台幣的製作(算一般),台灣的預算著實少了許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