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Ming
Wu Ming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try (I write when I have occasion, and sometimes I have no occasion. ) Wuming@liker.social

淺遊Marylebone

學哥寫遊記

我也忘了自己從前有否來過邦德街(Bond Street),記憶力極好的我,什麼小事大事情也記得,但我真的對邦德街沒有印象。

在Bond Street Elizabeth Line 的站口行出來, 一出閘的街道是Davies Street, 第一眼看見就是屹立在Mayfair 的二級歷史建築物 - Grays Antique Market, 英國的二級歷史何其多,任你去英國任何一個區份,也有當區的二級歷史建築物。

彷彿此就是歐洲的獨特性,城市由古至今,萬物不斷在變, 戰爭,和平,偽和平,戰爭。痛心的是世界一方在猛戰,萬方各自過活,當年盧旺達如是,現今的俄烏戰爭亦如是。種族矛盾永遠解不清,貪婪永遠存在,看見東方分化西方,法國的二五仔表態,有錢真的可以使得鬼推磨令歷史重覆不斷。

當你慨嘆當下的世間荒謬,抬頭就是200年前的建築物,心生一種奇妙,為何「我」 會在此時此地。 

Grays Antique Market 屬於19世紀興起的赤陶瓦建築(Terracotta Building) 赤陶瓦建築物很耐用,但其土質是多孔(porous) 所以防水一般。如果不好好維修外牆會很快衰落。 Grays Antique Market 的前身是衞生間如廁盤,洗手盤的龍頭生產商John Bolding and Son的總部。 19世紀年代,John Bolding and Son 為了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把總部大樓及陳列室以當時最流行的愛德華風格興建,外形宏偉, 含古典巨柱體,中軸有個山墻。


歷史朝代有其興衰循環,公司如John Bolding and Son 也是。1977年,著名古董商人 Beanie Grey,亦是Grays Antique Market 的始創人,把此建築物维修然後改為一個集合200個古董商人的古董市場。 

市場內由銀器,首飾,骨瓷,傢俬,全部也是古董,美在任何一物在歷史間存活下來,並且齊全美麗。自己看着𥦬櫉的19世紀瓷器,那種歷史和當下的碰撞令我很震撼。 店舖老員工看我目不轉睛,把那瓷器拿上枱面友善地說 ”feel free to touch it, feel it.”  我不好意思不領情並道 ”I am afraid I could not afford it.” 老員工說 “don’t worry, touch it” 

我摸摸那瓷面的凹凸花,造工精細之極,連番謝謝並禮貌道別後, 我慢慢把大部份的店中店也入內看了,像置身於一個可以近距離接觸的博物館。 Bond Street 一帶屬於倫敦一區, 真的很英國,英國就是如此,歷史在當代生活中密不分割,彼此成了對方的靈魂。 

由Grays Antique Market步出轉向百貨公司John Lewis & Partners 的方向,再由John Lewis & Partners 向前過一條小馬路,會發現一個大圓形的公共空間名Cavendish Square, 此個圓形的空間設計早於1717年計劃,現今的一整帶牛津街(Oxford Street) 當時由2nd Earl of Oxford, Edward Harley擁有。 Earl Of Oxford 是一個家族世代傳承的永遠頭銜,當時Edward Harley 就打算把此個圓形設計以他太太Lady Henrietta Cavendish Holles 命名。 


現時的Cavendish Square一直保留1717年的設計,在圓形的東南西北位置分別有4個出口, 不得不提公園的一邊有一個透明的玻璃屋,是升降機的入口,在1979年西敏市議會(Westminster Council ) 就在公園的地下興建了地下停車場,近年有人提議改建成商場,然而停車埸至今仍然運作。 

我在公園的4個出入口行來行去, 都不知應去那個方向, 後來明白4個出入口會通往4 條不同街道,而街道在某個地方又會連在一起,我隨意行出一個門口就是Harley Street, 此街就是以Edward Harley 的女兒命名, 由19世紀起變成倫敦名醫大街,現在也是名醫臨立,只是當年名醫們前鋪後居,下層診症,上層臥室。現在名醫診所也是在下層,樓上則是其他人的居所。

此區域大部份的物業現時由一間專打理high street 的管理公司運作, 他們像商場的租務部,主理租戶,什麼名醫可以在此執業,什麼商店可以在此營運,什麼住宅可以作高尚的Air Bnb, 他們一一包辨,把此帶連接牛津街 (Oxford Street)及邦德街(Bond Street) 的小街小巷打造成一個全英國最具魅力的High Street, 名醫雲集,高尚住宅,精緻商店,品味咖啡室及麵包店等都在維多利亞式建築物中,歷史令各門生意更添一份敬畏感。 

不知怎樣左轉右轉會到達Marylebone Lane, 此個地方由一條彎曲的石路開始,慢慢帶你回去1930年代的感覺,所有建築物保存得很好,就像置身一個古城村落,先是見到Ivy Cafe, 然後一直行,就是著名酒吧Golden Eagle, 途經此店就會聽到酒吧和客人一起擧起啤酒杯在下午高歌。 


再直行就是Paul Rothe & Son, 門口窗櫉有各式各様的果醬,我一眼看到在香港一直吃開的法國果醬牌子,全天然,無糖,無人造色素的產品。我像一個現代人推門入了一個時光倒流的小餐室,門面是即制三文治凍櫃,我問可否只買果醬。店員友善地表示當然可以,坐在正中央的老人家友善地示意果醬在牆身櫃,隨意看吧。 


我看看他,白頭髮像個KFC 叔叔,白衫白褲跟鋪面其他員工差不多裝束,但埋頭苦龫在其紅色帳簿計數。我說“you must be the boss, you have a red book in hand” 衆人滿堂大笑嘻嘻哈哈, 我買了4 樽特色果醬,結帳時我告訴老闆,我會再來的。 此時一個老客人說 “when? come next time and next time is on me”  輪到我笑了。 老闆告訴我他的三文治店118年了,他是第三代,在窗櫥後面弄三文冶的兒子是第四代,假期休市,他說我們存在了118年, 我等你回來呀!

此條Marylebone Lane 美麗於一種單純, 那種真摯人與人的情懷令人十分珍惜,每個人皆是微笑,友善,努力工作。 

再向前行我見到有史以來最有格調的五金店David Penton & Son, 門口的掃把美得像Harry Potter 用來飛的座駕。我探頭入內,難以想像什麼五金也有,有WD40, 有各式各樣的釘,然後給我發現有紅色的神枱燈泡,即時問店主有沒有粗頭燈泡但不要紅色,要普通泛黃光的。 店主即時拿出一個售£3.5, 不便宜但實在難找,就買下了。 「£3.5 收debit card 嗎」 我問,店主說£5 才可,我就拿出小散銀包只有£2.5 , 再打開銀包拿張£50 銀紙出來, 老闆即時收了枱上的£2.5 硬幣,說可以了。 我問 “are you sure”  老闆豪邁地說 “100% sure, no worries” 


就是如此我的Marylebone 的日間閒逛要結束,不過我一定會回來此High Street, 我喜歡這裏,再行多一個街口轉彎就是牛津街, 一下又回到現代的物慾名店羣。 我忍不住回頭再看看此條Marylebone Lane, 多麼的獨特,多麼的有情。 

回到家中,我在Google map 搜尋25年前我第一次來英國住的酒店Churchill Hotel at Chelsea, 原來此酒店現在歸於Hyatt 集團,就在Bond Street 的Selfridges 附近。 咦! 但我住Churchill 時,我不記得有個Selfridges, 我當時去過牛津街,但從不知道有個地方叫Marylebone, 我記得當時的我不太喜歡英國,但為何不喜歡我又不知道。 

現在我明白了, 我當時不懂發掘她的美。 香港美嗎? 香港極美,美在香港人,在外國生活自然明白香港的效率是香港人搏命出來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