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梨
泥梨

播客podcast:自由泳

「播客文字稿」动荡社会中,被骚扰诽谤的女孩 |《送奶工》

这期我想跟大家聊的一本书,是北爱尔兰女作家安娜伯恩斯的小说《送奶工》

这里是播客「自由泳」第6期的文字稿。如果喜欢我制作的内容,欢迎收听订阅,小宇宙/网易云/苹果podcast/Spotify搜「自由泳」即可。

--开场白

大家好,欢迎收听自由泳第六期,我是主播吴晨。这期我想跟大家聊的一本书,是北爱尔兰女作家安娜伯恩斯的小说《送奶工》。

这本书其实在我最开始做自由泳这个播客的时候就很想聊,但是一直感觉自己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因为这本小说在我眼中真的不太好聊。他的写作方法,还有整个故事背景,你如果按正常套路去聊的话,很可能效果不是那么好,所以我也是想了好长时间,到底怎么来录这一期播客。

--初次阅读感受

我就先讲讲我第一次看这部送奶工时的一个感受吧,这本书我是2019年的时候买的。当时看到第一页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

原因是因为这个作者安娜伯恩斯,他一上来用的就是一种絮絮叨叨的,有点神经质、意识流,好像是在持续不断的吐槽的文字,信息密度非常高。然后我是特别喜欢这样的文字的,同时在书里面,你能看出来,有很多段落,她们肯定不是作者非常的真字酌句的去写的,而更多的是靠自己的一种情绪和本能在即兴发挥。就是这种书读起来会让我感觉特别爽。

然后这本书另外一个非常吸引我的点。是这篇小说看上去非常混乱的故事情节。

因为这部小说它本质上是一个18岁女孩儿的第一人称自述,他真的在情节上就是像一个人在那里跟你闲聊天儿一样,经常是从一个人A扯到另一个人B,然后从然后又从b扯到c,扯了一大圈之后,话题最后又回到了a身上。

反正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它的剧情接下来是怎么走的,我自己之前好像也很少过看到这样得把故事情节搞得七零八落的文学作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特别愿意让作者用这种好像看起来很乱糟糟的叙事的手法去引导和带领我。整个这样一个阅读过程我是非常享受的。

上面这是我第一遍读这本送奶工时候的一个个人感受。然后到目前为止我应该是把这本书看了,大概是有4遍,算是这几年来我重复阅读次数比较多的一本小说了。之所以重复去读他,除了因为刚才说的那些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是,这篇小说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复杂然后又很有吸引力的历史社会背景。

而当你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知识之后,再去看这本送奶工。你会发现,这个看起来乱糟糟的故事的底下其实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这一点在我看来是非常厉害的,就是说一本小说,他能在让你初次阅读和后续多次阅读的时候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让你觉得有价值和收获的。

综上所述,这些有意思的地方加到一起,就是我一直特别想聊这本书的原因。

那接下来,我要先聊一聊这个小说的一个大概的情节,以及它背后包含的的一个社会历史背景,至于说作者的信息这块儿,我会在稍微靠后面的部分来讲。行,那我们接下来就正式开始。

--小说情节概述

嗯,这篇送奶工整体的情节其实比较简单,故事地点发生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主人公呢是一个18岁的女孩儿,我们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叫什么。这个女孩儿有一个习惯就是她走路的时候爱看书。然后有一天呢我们的主人公在走路看书的时候,被一个开车的中年男人跟上了。

这个男人四十多岁,当地人不知道他具体叫什么名字,只是都在传说他这个人好像是一个很危险的人物,有一个代号叫送奶工,就是这本小说的标题。这个叫送奶工的男人跟她搭了几句话,就说自己认识主人公家里人,而且也能叫得出他家人的名字,然后就问主人公要不要开车送她回家。

我们的这个主人公,这个18岁的女孩儿当时是很蒙圈儿的,但是他下意识的拒绝了这个男人的邀请。这个男人当时也没什么反应,没有肢体上的触碰,也没有说刺激性、下流的话,就笑了笑,直接开车走了。

我们的主人公也没有把这个事情很放在心里,但是没想到的是,他所在的那个街区,在很短的时间内谣言四起。好像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说,我们的这个主人公,这个18岁的女孩儿和那个开车的男人,说这两个人好上了,说这个女孩不要脸,是荡妇,是勾引这个据说是已婚的送奶工的人。

那么这本书后面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个女孩和送奶工之间的谣言展开的,我们能看到这个女孩,她的家人,她的好朋友,她的男朋友,她所在街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听到这些谣言之后都有哪些反应。总体来说,这些反应是非常让我们的主人公烦躁和郁闷的。那关于这部分我在后面,会挑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来细聊。

后来呢,这个叫送奶工的男人在故事里又有好几次来骚扰我们的主人公,还是和之前一样,跟她搭讪,虽然没有肢体接触,但开始有一些言语上的威胁,比方说不准她再和自己的男朋友谈恋爱,否则她男朋友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而这些其实是跟踪骚扰的场面被小镇上的其他人看到后,他们又会渲染成这两个人在搞不正当男女关系,所以又进一步加剧了谣言的传播。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在这样一个谣言、骚扰,威胁的舆论漩涡中。越陷越深。并且到了一个快要崩溃的状态。而到了故事的最后,当我们的主人公真的是不堪重负,要落入这个叫送奶工的男人的魔爪的时候,这个送奶工突然死了,我们的主人公突然之间就从这个噩梦里解脱出来了。这是这部小说内容的一个整体的简要概述。

然后大家千万不要怪我剧透啊,因为以上大部分的情节,其实在小说的前几页就已经给差不多讲清楚了,包括这个叫送奶工的男人突然死亡的结局,也是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说出来了。所以说情节的走向在我看来确实不是这本书的一个重点。

那么,在不久之前,我跟我的一个朋友其实也大概讲过这本书的剧情。他的第一反应是很蒙圈的,就大概觉得这好像是一个从女性角度出发去控诉关于性骚扰和谣传之类的故事。

其次呢,他觉得故事里的这个小镇的整个的氛围很压抑、很不正常,然后这个叫送奶工的男人肯定也不是一个正常人。

然后如果现在在听节目的你,也是有同样的感受和疑惑的话,我觉得接下来我就可以从历史事件的角度出发去聊一聊。这本小说以及和作者相关的一些背景信息,我相信讲完这个部分之后,嗯,大家肯定就能多多少少的消除一些迷惑和不清晰的感觉。

当然如果你对历史不是那么感兴趣的话,我也会在时间轴里面把相应的时段标出来,你可以选择跳过。但我还是建议稍微听一下,因为再往后要聊的部分还是有很多地方,和历史这块的内容是息息相关的。Ok,那我们继续。

--爱尔兰独立史

在节目一开始我有提到说,这本书的作者安娜伯恩斯,他是一名北爱尔兰的女作家。然后说到北爱这个地方,我们都知道以前上学历史课要考,那个英国的国家全称,就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那所谓的北爱尔兰就是现在英国的一部分。

然后我们还知道有一个国家叫爱尔兰,如果我们去看地图的话,会发现在地图上面。这个地图如果是小宇宙听众的话可以在shownote里面去看。就是这个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他们两个是在同一个岛屿上的两个接壤的区域。和英国本岛的这个大不列颠岛是隔海相望的一个状态。ok,那么问题就来了,爱尔兰和北爱尔兰是什么关系?

那从历史上来说,爱尔兰和北爱尔兰本来同属于一个国家叫爱尔兰王国,岛上大部分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罗马天主教。然后爱尔兰这个岛从很久以前,就一直遭受来自于他旁边的大不列颠岛上的英国人的入侵和殖民统治,有很多来自英国的移民,跑到爱尔兰岛上抢地盘。接着在1801年的时候,爱尔兰王国就被合并进了英国,成了英国的一部分。

英国对爱尔兰这个地方的管理措施一直是有很大的歧视性和排斥的成分在的,而构成这种歧视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宗教信仰。英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基督教新教国家,而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他们在历史上其实是存在很多方面的冲突与对抗的。

那么以天主教信仰为主的爱尔兰人,在这种被殖民侵略的大背景下,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就变成了二等公民,很少能参与政治活动,而且当时爱尔兰整个国家是以农业为主。很多天主教农民的土地又被外来的新教徒统治者给抢走了,所以确实是被压榨的非常厉害。当时有人统计过,就是爱尔兰农民的平均寿命比我们印象中受歧视压迫的很厉害的美国黑人还要低,所以可见他们生活到底有多么艰难。

到了19世纪4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爱尔兰大饥荒发生了。这场饥荒的起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爱尔兰人他们主要的粮食是土豆,然后在1844年的时候,有一种外来的病菌开始在爱尔兰岛上传播。这种病菌会导致土豆上面出现黑色的斑块,接着就会腐烂掉,没有办法吃。那么饥荒就开始产生了。

而在这时,英国统治者,他们的态度是十分冷漠的,他们在有条件去进行粮食救济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拿出什么像样的震灾的措施和资源,而且还要求爱尔兰继续出口粮食。那么在将近七年的饥荒时间里,爱兰的这个人口数量减少了将近两百万人,占他当时的人口总量的20%~25%。左右。然后这200万人里面大概有100万人是死于,营养不良,饥饿和疾病。还有100万人是逃难逃到国外去了,比方说美国的很多爱尔兰移民就是在这个时期逃过去的。

所以大饥荒,叠加之前的一系列的殖民和歧视性的政策,使得爱尔兰人对英国政权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到了1916年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宣布独立,成立了一个爱尔兰共和国临时政府,接下来经过了很多年的和英国之间的独立战争,冲突和商议之后,爱尔兰终于在1949年的4月宣布退出英联邦,成立一个正式的爱尔兰共和国。

--北爱尔兰冲突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北爱尔兰的问题了,那么在爱尔兰闹独立的过程中,爱尔兰岛东北部的6个郡,郡县制的那个郡,它们并不愿意加入这个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政权,而是仍然愿意留在英国的管辖范围里。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他们的人员构成有六成是当初从外面迁移过来的新教徒,这些人是不愿意被一个以天主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来管理的。

所以爱尔兰共和国虽然宣称对整个爱尔兰岛都拥有主权,但是北爱尔兰这个区域,俗称北方六郡。实际上还是在英国的控制下,那么当时爱尔兰共和国的政权,也没有能力直接通过武力方式把这北方的地区给夺回来。

所以,对于北爱尔兰区域的天主教徒来说,他们就还是生活在一个以新教徒和英国管辖为主的政治环境下。在实际的政治,司法,生活就业,福利等等方面,天主教徒在北爱尔兰地区仍然是遭受歧视和排挤。(用工、租房、犯罪歧视)

那么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很多年轻一代的北爱尔兰天主教徒就不愿意再忍受压迫了,要求北爱政府进行政治改革,给他们更平等的政治权利和待遇。但是以新教徒为主的北爱尔兰政府以及英国当局是以暴力方式来应对天主教徒的诉求,随之而来就引发了很多流血冲突。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是发生在1972年的血色星期天事件,英国军队当着对着和平示威的这个天主教平民开枪,打死了很多人。关于这个事件有一部电影,是后来《谍影重重》那个的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拍的,电影名字就叫血色星期天。还有非常著名的u2乐队也有一首叫血色星期天的同名歌曲。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北爱尔兰地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本来就有的对立情绪一下子就激化起来了,双方都开始更频繁,更激烈的使用暴力手段去攻击和驱赶对方,相当于是进入了一种近似于战争的状态。比方说在北爱尔兰的首府贝尔法斯特,原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就是住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天主教徒主要在城西边,新教徒住在城东边,无论是教育,住房还是工作,两边都是各过各的,但是不可避免的也会有一小部分混居的情况。

但等到冲突全面升级之后,双方就开始把自己居住区里面的异教徒赶走,烧他们的房子,辱骂殴打甚至是杀害这些和自己信仰不一样的人。然后无论是天主教社区还是新教社区都会给自己所在的区域设置路障,现在你去贝尔法斯特旅游的话,还能看到那种叫做和平线的隔离墙。而普通家庭出于安全考虑,会用木板把自己家的门窗都给封起来。整个城市就处在一个非常分裂、动荡、紧张的状态。

那么与此同时,很多准军事化的暴力组织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孕育而生。天主教徒这边比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就是所谓的临时爱尔兰共和军,之所以他这个名字里边儿带临时两个字,是因为这个组织是从以前的老的爱尔兰共和军,也就是最早参与爱尔兰独立战争的军事组织里面分化出来的。

然后这个临时爱尔兰共和军,他们走的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政治军事路线,想通过武力方式,主要是指过枪击、暗杀、炸弹袭击这样的游击战的手段,把英国人和新教徒赶出北爱尔兰。

那么在冲突刚开始、所有人都恨不得你死我活的那个时候,天主教居住区的老百姓们是比较支持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的,一方面是有大量的年轻男性加入了武装组织,其中有很多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小男孩;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些爱尔兰共和军的武装分子受到了天主教社区的保护,比方说谁要是受伤了,他们往往不是去医院,而是跑到一个外表看起来是普通居民的家里。接受治疗。然后英国军队上门搜查这个叛乱分子的时候,他们也是躲在老百姓的家里面。包括很多的用于袭击的炸弹或者是枪支的制作和储存,他们都有可能是在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老百姓的家里面去完成的。

然后整个北爱尔兰的日常就变成了,今天爱尔兰共和军去把新教徒街区的哪一栋建筑给炸了,明天新教徒自己的武装组织就跑到你这边杀人表示报复,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无辜的平民死亡、受伤。

北爱冲突,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爆发。在对抗初期也就是,二十世纪的70年代的时候,双方武力冲突的激烈程度比较高,伤亡状况也比较严重。但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是临时爱尔兰共和军的一些高层慢慢感觉,搞了这么些年的游击战,把英国人和新教徒赶出去的实际的可能性好像不是那么大。于是其中的一些领袖人物。就开始试图通过相对和平的政治途径去解决北爱尔兰问题。

然后,之所以导致爱尔兰共和军这个武装斗争路线逐渐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就是来自于当地的老百姓。在经历了这么多些年的。永无止境的。暴力,恐惧和死亡。的经历之后,他们对于这种生活逐渐产生了疲倦和抵触的心理。就是说你如果一年,两年能拿下北爱尔兰,可能大家都非常支持。但是像北爱尔兰共和军这个情况,十几年,二十几年,你没有搞出特别有实质性的进展。那么大家就可能开始怀疑你,然后比较消极的对待你。

还有一个造成天主教平民对于武装斗争路线倦怠的原因,是来自于像临时爱尔兰共和军对于天主教社区的高压管理和统治。这件事很好理解,就是一方面爱尔兰共和军当然是要负责保护这些天主教社区,不让他们遭受新教徒以及英国军队、特工的暴力侵犯;那么另一方面他们也要防止这些敌对势力渗透的自己的社区里面。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内部本身会成一种相互猜疑和敏感的氛围。

比如大家看见身边某个人,觉得他说话做事稍微有点儿不对劲,那么人们可能就会怀疑他是从新教徒那边或者是从英国那边过来的奸细,或者是被所谓的渗透和洗脑了。接着就有可能去举报这个人。然后爱尔兰共和军在这种内部环境里,他们会有专门的特务组织来甄别谁是潜在的敌人和叛徒,一旦认为你这个人有嫌疑,他们就可能会直接把你带走,带到一个类似于地下法庭的机构里面去进行审查和处决。而这些嫌疑人的身边的亲戚朋友,他们很可能是不会被告知这个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带走的,而且还有可能受到牵连。

所以这些天主教老百姓,一方面当然是支持这个临时爱尔兰共和军的武装斗争。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怕这些整天搞暗杀、炸弹袭击、还动不动要审查你的武装分子,有很多人也不太那么乐意让自己家里的青壮年参加到这种武装组织里面,过着不知道哪天就没命的生活。

那么以上就是这本送奶工背后所包含的一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历史背景。然后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 北爱尔兰的各方政治势力吧,终于同意以和平方式解决他们所处地区的冲突问题,签署了《北爱和平协议》,所以在将近两千年的时候,北爱兰地区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才是相当于真正进入了一个不是那么暴力的历史时期。但是如果大家去看新闻的话,会发现最近两年由于这个英国脱欧这件事,使得北爱尔兰地区又开始产生了争端,因为离这本书的时间线也有点远,我就不过多展开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下,北爱问题真的是一段非常复杂又具有研究和学习价值的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

然后在这儿我稍微穿插一下,具体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安娜伯恩斯。她是1962年出生的一名女性作家,从小就居住在贝尔法斯特的这个天主教聚居区,所以可以想见在70年代双方冲突最高潮的时候,他正好是一个青少年的时期。是比较完整的见证和经历了这段历史。根据我查到的资料来看,安娜伯恩斯开始写作的时间比较晚,根据他自己的描述,他是30多岁的时候,一个非常偶然的状况下,好像是报了一个类似于成人夜校一样的创意写作班,然后才开始比较正式的。写小说。那目前为止他应该是有三本小说面世,这些小说的故事背景里面大多都有北爱地区的影子。那这本送奶工是他的第三本小说,然后在2018年的时候拿了布克奖,也就是所谓的英语文学最高奖项。当时拿奖的时候,反正大家都不太知道这个女作家是谁。然后那伯恩斯去领奖的时候也非常的实在,他就是说自己的经济状况好像不是特别好,可能平时还要去领一些。救济之类的。然后这个不可奖的奖金,兑换成人民币大概四五十万的样子啊,能够非常有力的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经济方面的问题和医疗方面的费用问题。这是关于作者安娜斯他自己的一个状况吧,稍微聊一下。

那么前面我们聊完了这本书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其实前面在小说情节概述里面很多不清晰的地方就可以明确了。

这本送奶工他所描述的,就是一个在上世纪70年代末,北爱尔兰冲突背景之下的一个小镇。这个镇里面也是像贝尔法斯特一样。有天主教徒的聚居区,也有新教徒的聚集区,两边各过各的。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居住在天主教局局区这边的一个普通女孩儿。而这个所谓的送奶工,其实应该就是当时的北爱尔兰共和军下面的一个武装组织的领导人。

--年轻女性的”应做之事”

然后接下来我就打算结合着书里面的剧情来聊一聊,基于北爱地区的这种高压军事化管理,再加上天主教社会本身相对传统和保守的氛围下。书里面的这些小镇上的人物,那他们在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是怎样?我就挑几个,我自己觉得有感触的例子来谈一谈吧。

那么当主人公被送奶工跟踪骚扰,整个街区开始传关于他俩有不正当关系的谣言之后。最先找过来跟主人公谈话的几个人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人就是我们主人公的母亲。他是完全听信了就是街头巷尾那些没边没影的消息,以为自己18岁的孩子勾引了一个40多岁的已婚男人,而且这个男人还是一个爱尔兰共和军的武装分子头目。接着就完全不顾我们主人公的辩解,开始教训起自己的女儿,主要表达了两方面的意思吧。

第一个方面就是,他觉得我们的主人公和送奶工这两个人不搭,所谓的不搭,首先是指年龄上啊,这个18岁和40多岁之间。差距太大。其次呢,这个送奶工的身份是一个整天搞谋杀、爆炸的危险人物,相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过于的不稳定不靠谱。不是一个好的结婚对象。这是第一方面。

那第二个方面呢,就是劝我们的这个主人公,这个女孩儿。啊,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不要瞎胡搞。抓紧时间找一个正经男人把自己嫁出去,多生几个孩子,把自己之后的生活奉献给婚姻和家庭。

然后我在看这一段的时候,心里的感受就是,嗯?为什么感觉他们那边的家长和我们这边很多家长说出来的话,那个味儿好像都一模一样的。无论是我自己还是身边,我感觉真的见过太多这样的威权式的家长了,他们只凭借个人的想象和偏狭的认知,不但不信任孩子,而且还要训诫孩子。

当然,书里面这个母亲,他本质上还是为自己的女儿担心的,因为当时只要是嫁给那些参与北爱尔兰共和军组织成员的女性,那么他们成为寡妇的可能性会很大。但是作为母亲,以及那些穿闲话的七大姑八大姨。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就是找个正经人嫁了。

那么说到催婚,说到多生孩子、把自己奉献给家庭。其实这里面存在一种预设,就是在当时北爱的那个社会环境里面,一个18岁的女孩儿,大家对他的预期就是成为一个母亲和妻子,一个接下来只能在家庭事务里面发挥作用,而不适合去参加工作、政治、甚至是武装斗争或者其他人生方向的这样一个角色。

那么大众的这种关于女性的非常刻板的思维习惯,一方面是源于那个时期的爱尔兰天主教他本身对于婚姻,会非常强调传统的规则和秩序,比如说强调生育,强调家庭观念,然后对离婚、堕胎、还有同性恋表现出非常保守的态度。这是一方面。

那另外一方面,是在当时那样一个充满暴力的民族冲突的社会背景下,因为女性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是比较脆弱和需要受保护的一种形象,所以说,他们会被认为是不适合去参加。武装斗争或者是政治生活,而只能在比方说家庭后勤,医疗等方面起到被指派的一个作用。而街区的这个谣言中,我们的主人公这个女孩儿,当他被别人看到和一个军事组织的头目在一起的时候,那作为当地的老百姓就会认为我们的主人公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参与到了这个北爱冲突的军事和政治进程中,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行为。

然后在这里我还要捎带聊一句,就是在这种军事化和暴力对抗非常激烈社会中,其实作为一个男性,他也是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利的,比方说你必须要充满阳刚气质,不能是一个娘娘腔。必须要对军事和政治话题感兴趣,必须要对女孩子喜欢的事情满不在乎,如果你不是这样一个人的话,你在那个当地的社区里面也会被看成一个怪胎。这本书里除了送奶工之外也写了几个男性角色,有非常让人恶心厌恶的,也有让人比较尊重和喜欢的,然后很有意思的是,书里比较让人尊重和喜欢的这些男性,几乎大部分都是社区普通人眼里的怪胎。没事这部分我就简单讲一下。

--女性组织的艰难处境

ok,那么说到关于女性参与北爱尔兰政治进程的话题,其实书里面有一个情节是对此有所展现的。就是说,当时有几名女性在他们的这个天主教社区里面创办了一个比较初期的女权主义小组,这个女权主义小组是属于国际妇女组织的一个分部。最开始呢他们就是定期的讨论一些性别话题,比方说当地的女人为什么经常被男性无缘由的当街殴打、穿着稍微暴露一点就会被男性骚扰和辱骂,如何伸张和保护自己的权利?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

当他们创办这个小组,然后给自己找了一个地方,开始办这些讨论活动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还有教会,包括大部分的当地女性,就感觉这群人疯了,因为这种行为是明显违反了当地的传统社会秩序的。包括我们的主人公这个女孩儿在内都是不太敢跟他们接触的,就觉得他们这些人太奇怪了。

而且这个女权主义小组里面存在着一个不安定因素,就是因为他们这个小组是属于国际妇女组织的一个分部嘛,所以组织上是会派一个人到他们这里来做一些宣讲工作的。但是这个派来的人他是一个,对面社区。也就是新教徒街区那边的一个女性。

然后这么一来,那么首先是各种关于这个女权组织的谣言和指控就开始散播了。有人说他们是在借着这个小组的幌子搞同性恋,搞堕胎,接着后来又有谣言说,这个从新教徒街区来的那个女的,是一个打入天主教内部街区的间谍,那么这个女权主义小组好像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一个,由境外势力资助的反政府组织。那在这个情况下,负责管理这个街区的军事组织。肯定就不愿意了,他们就端着枪冲到这个女权主义小组的聚点吧,说要把那个外来的女的给抓起来(啊,但是当时这个他们要抓的人,并没有在哪儿?。)。那么接下来武装分子就威胁这些小组成员,说你们要是再搞这些活动我们就有可能以间谍罪的名义把你们给枪决了。

然后这个时候,反而是之前那些看不惯这些女权主义小组成员的当地的传统保守女性站出来,就他们觉得你如果搞出命案的话,那就太过了,而且他们也或多或少对这种军事组织的高压管理是有意见的。就他们站出来说,你们两边各退一步,军事组织这边你也不要杀人,然后女权主义小组这边你们几个人自己搞就好了,不要再让那个外边的新教徒街区的女人过来了。这个事儿最后就算暂时告一段落。

其实从这个情节我觉得就能看出来,在这种非常极权化的。然后又有对外民族冲突的社会里面,女性组织想要自发的去伸张他们的一些政治方面的权利,是十分困难的。一方面就还是之前说的,这个社会本身对于女性,她是有一种预设的角色在的,你是不能跳出这个框框的。那另外一方面就是说,当这些女性开始去伸张自己的权利的时候,他们会很容易被视作一种挑战原有社会秩序的不安定因素,然后如果这时候这个社会又有一些很明显的外部的敌对势力的时候,那么这种本身就被视作不安定因素的组织,可能又会因为一些蛛丝马迹,很容易会被挂上所谓的勾结境外势力的标签。

--卖国贼与举报文化

那么既然说到勾结境外势力这块儿,我觉得也可以聊一聊。就是在这种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对立非常严重的大环境之下,两边都会非常提防自己的内部出现叛徒和奸细,当时确实双方也都是搞了很多的无间道的操作。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有很多平民老百姓,在这种抓内奸的氛围里面受到了无辜的牵连。比方说非常出名的琼·麦康维尔失踪案,这是一个真实案件,就是当时贝尔法斯特一个叫琼·麦康维尔的十个孩子的母亲,他就是被自己的邻居造谣说。和英国军队有勾结。然后有一天晚上突然被一群蒙面人,其实就是北爱共和军内部的这个铲除叛徒的部门给带走了,后来直到30年之后才发现这个麦康维尔的下落和遗体。有一本书,叫什么也别说一桩北爱尔兰谋杀案就是专门讲这个事情的,写的非常好,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然后拿书里面的情节来讲的话,其实有一段就也能凸显出当地对于,真别和判断叛徒的这种非常敏感的情绪以及一个随之而来的形成的告密的氛围。就是我们的这个主人公,这个女孩儿她其实是有一个男朋友的,但在这个故事里面,我个人理解啊,因为是害怕这种好像是谈了恋爱就要结婚,结了婚就要生孩子的,当地的非常刻板固定的社会观念,所以主人公和他男朋友之间的称呼,都要在前面加上一个。准备的准字。就是准男友和准女友,用这种称呼来代表一种不是那么确定的男女情侣关系。

那么主人公的这个准男友,他在小镇上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店。然后有一天,有一个老头儿把一个报废的英国产的豪华汽车直接送给这个汽车修理店了。虽然这个汽车的外面已经报废了,但是里面很多零部件还是蛮好的。主人公的准男友就拆了汽车发动机的上面的一个零件,可能是涡轮增压器那样的东西就带回自己家了。

然后好像一瞬间准男友的邻居都知道出来他弄来一个特别厉害的零件,就都跑到他家里面去看,然后一群人就在那儿聊,就说这个零件怎么怎么好之后。装在车上效果会怎么样之类的?但是突然这时候人群里面就有一个家伙窜出来,就是很阴阳怪气的说。那你这个零件是从一个英国轿车上面拆下来,车上还贴着英国国旗。我就怀疑你们搞来这个敌对势力生产的零件,然后还这么喜欢这个零件。我就觉得你们动机不单纯,你们这几个修汽车的很有可能是卖国贼。然后他这个话一说出口,当场所有人立马就紧张,而且变得沉默了。当天的这个聚会就不欢而散。

然后到了后面的时候,就是这个汽车零件的事情,通过那几个告密的人。传到了送奶工的耳朵里。送奶工就过来威胁我们的主人公这个女孩儿,说你男朋友好像是个卖国贼,你是不适合和一个卖国贼在一起谈恋爱的,那你要是再和他在一起,我可能就考虑通过各种暗杀或者是暴力手段把他给干掉。我们的主人公一听这个话就非常害怕,害怕自己的准男友真的是被干掉了。所以他就开始主动的和自己的男友疏远起来,然后由此就引发了一系列的俩人之间的冲突以及有一些诡异的剧情,这个到时候大家在书里面自己看吧。

那么在这种,对外的民族矛盾非常激化、然后内部又是一个高压统治的的大背景之下,我觉得可以总结出一个现象吧,就是人和人之间可能是会变得越来越疏远和戒备,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不知道说什么话或者做什么事情,哪天稍微的说错一句,或者做错了,当然这里的错是打引号的,你就有可能被人举报告密,然后抓起来。接着不知道哪天在哪个地方就消失了。

然后,在疏远、沉默与戒备的同时,这种造谣或者告密的氛围也会天然的变得严重起来,有一些造谣或者告密的人觉得他们是在这个惩恶扬善,就是说我本来看你可能就是一个坏蛋,那么我就去告密,举报。然后往你身上泼一点脏水,等着有关组织来处理你,这事儿好像就没什么问题。同时可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可能知道这个人其实没问题,但是自己可以借助这种几乎是零成本的造谣或者是告密的,方法来进行一些打击报复或者是谋取自己的一些利益。

那么久而久之,我觉得在这种互相以污蔑和举报为主的一个舆论氛围下,最后人们得到的结果,是一个虚伪的社会,一个有着大量的正确的声音。同时也有着大量沉默的人群的社会。那这种社会是不是一个理想的、能够正常发展的社会?反正我觉得不是的,不知道大家是什么看法?

--走路看书就是怪胎么?

接下来我觉得就可以聊一聊我们的主人公这个女孩儿,他其实就是一个在这种大环境里面,非常沉默寡言的人。但作者给我们展示出来的问题就是,即使你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你也可能因为某些行为举止,然后就被当地的广大人民群众看成一个怪胎或者是有毛病的人。

那我们的主人公,当他被这个送奶工跟踪,然后当地谣言四起的时候,他非常的苦恼,然后就找了一个之前跟他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就想问问这个,到底这个事儿怎么办?然后他朋友当时就直接指出来,大概意思是说,送奶工盯上你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因为你本身就是一个在当地非常显眼的和大家格格不入的人,你在大家的眼里是一个怪胎。然后我们的主人公就非常奇怪,说我怎么格格不入了?我觉得我挺正常的。这个主人公的朋友说,因为你每天在下班之后回家是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的,而且看的还是文学小说。。这个行为就直接决定了,大家把你当成一个神经病。

我们主人公就觉得这简直不可理喻,我走路看看书,招谁惹谁了。然后他的这个朋友就给他分析为什么走路看书,在他们那个社区里面会被认为是一种神经病行为?这里我用自己的话给总结概括一下吧,首先从动机上来说,我们主人公他走路看书的这个行为,是带有一种隐喻的性质的。那就是在一个以暴力冲突为主、失去理性的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阅读书籍和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避难。啊,你看周围天天打打杀杀不是要弄死这个就是要弄死那个,然后我们主人公他其实是非常厌恶这样一种大环境的,所以这个走路图书的行为对他而言就是一种和当地的这个社区的大环境。主动做出了一种隔离。

但是这整个大环境以及当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我们上面已经说很多了,一方面他们的精神和注意力是完全集中于北爱地区的民族矛盾冲突,以及对自己社区内部的人员的纯洁性的排查。还有另外一方面,是一个历史方面的知识点吧,就是爱尔兰天主教的这个社会里面,长期以来对教育问题,尤其是女性教育,不是那么的重视。就是他们长期来的一个普遍观念就是我能识字,能算数的就差不多了,然后你要是再多看一些什么书,就会认为你这个人有点儿心术不正。所以基于以上的几个原因吧,我们主人公这个走路看书的行为就变成了一个在当地社区人眼里的不合群的,而且是不正常的行为。然后这种行为也招致了作为当地社会的一个统治者的这个送奶工的注意力。

我觉得这也就是给我们一些启示吧。就是在一个集体主义氛围非常浓厚,或者是说要求每一个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动起来的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你如果做一些格格不入的事情的话,即使这个事情在你看来是完全出于理性去做的。那么在大众的压力以及这个社会的管理者的监督管理之下,你也可能会被认定成一个不正常的人。然后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在历史上面确实已经见过很多回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就是主人公一直坚持走路,看书这个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和一个不正常的大环境去对抗的一个做法,

--“天空只能是蓝色的!”

那么既然说到了当地这种集体主义的氛围,以及人民群众非常单一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实小说里面有一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有点儿带着象征主义色彩的情节,我觉得可以拿来聊一聊。

这个片段其实是讲到,我们的主人公他每个星期会去小镇上面的一个成人夜校上法语课。然后他总觉得他们那个法语老师上课的时候不好好讲课,老讲些和课程没有关系的内容。那么有一天晚上,他们这个老师就拿出一篇法语的文章来读。这篇文章是描写了一个傍晚天空的场景,里面就用到了很多修辞的说法,说这个傍晚的天空是五颜六色的。然后老师念完这个文章的时候,课堂上的这些成人的学生就不愿意了,说这篇文章写的不好,天空分明是蓝色的,这个作者没有必要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描述。

然后就说这个老师教这些东西都没用,他们学生的目的只是把法语当成一个工具,他们不想去学法语里面的那些什么浪漫的情感或者是文学性的修辞这样的东西。

但是他们那个法语老师就是比较浪漫和开朗的一个人,说天空根本就不只是蓝色呀,你们觉得天空只有蓝色,是因为你们在思维上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然后你们也不敢承认天空里面有其他的颜色,因为一旦你们承认了这个事实,那么就相当于你们承认了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可能性存在。但是只要一承认这些可能性存在的话,那么这种思维其实对于当地社区的保守单一的思想环境就会形成一种冲击,你们本质上是在害怕这个事情。

然后这个班上的学生,包括我们的主人公在内,就在那儿嘴硬,说怎么可能,天空就是蓝的。那这个法语老师就指了指窗户,说那你们看吧,现在反正外面就是傍晚,你们看一看天空里面到底有几种颜色?那在小说作者的描写里面,其实班上的每个人他心里都知道,现在的天空里面有丁香色、有紫色,有粉色,还有金黄色和其他的一些颜色。但大家实际看到这些颜色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是惊恐的表情,就是说当他们面对这种实际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性的时候,所有人是处在一种不知所措,三观崩塌的状态里。当然这个情节是一种象征性的,有隐喻性质的描写。那么当这个震惊的情绪过去之后,这个班上的学生最后选择的是把自己的身子背过去,不去看这片五彩斑斓的傍晚,然后继续。嘴硬说天空是蓝的。然后法语老师就非常无奈,说行吧,那就这样吧。

这个段落我真的是特别喜欢。

--结局,暴力与荒诞

然后我再说最后一个自己比较想聊的情节吧,就是这个。叫送奶工的男人在故事的最后突然死掉了。其实在他死之前,他已经近乎于把我们的这个主人公,这个女孩儿搞到精神崩溃、然后据为己有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就被那个英国政府的警察给开枪打死了。

最开始的时候,我其实感觉这个结局是稍微有一点点生硬和荒诞的,因为在这个送奶工骚扰和跟踪。我们的主人公的这个过程里面,这个女孩儿是完全被动的一个状态,也没有任何的应对办法能够去对抗这个送奶工。然后我就会觉得这种突然来了一个警察部队把故事里面头号反派给干掉,是不是会显得有点是太刻意了。但后来我又把这本书多读了几遍之后,就是觉得又能慢慢理解这个。结局的设置了。

如果用一句话去总结的话,那我觉得就是咱们国家的那句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因为这本书它整个描述的是一个暴力社会,你看无论是天主教社区还是新教社区,还是英国政府的军队和警察,这里面的大多数人他,他们的思维惯性就是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习惯用暴力方式去解决的。同时,送奶工对于主人公的这样的一种跟踪,威胁和骚扰,他也是一种暴力,是一种性别上的暴力。

那么,既然这个大环境里面,所有的人啊,主要是男性他们习惯一味地去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不可避免的要去面对另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有一天也可能会被暴力的方式解决掉。然后我讲这一点我觉得他是非常实际的一个道理,因为在真实历史里的北爱冲突,双方搞了30年的谋杀,枪击,汽车炸弹。街头斗殴,有太多无辜的生命失去了,有太多非必要的死亡产生了。那么送奶工他作为一个,在本地社区进行高压乃至有一些恐怖主义方式的统治的时候,也是势必会遭到另外一种恐怖主义的反噬。这是我现在对于这个小说结局的想法。

--结尾

那这期关于这本送奶工,。我想聊的和想讲的大概就是以上这些。然后其实关于我们的主人公这个女孩儿,她在被跟踪,骚扰,诽谤之后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状态上的变化,这一部分其实是占了书里面的大部分的内容。然后我没有聊这一部分,是因为我在规划这一期节目的时候,更多的是想从一个历史和社会的架构出发去讲这本书的一个大的环境氛围,同时也把比较私人化的、有阅读乐趣的部分留给大家自己去看。

行,那么我们就结束这一期吧。最后放一首来自爱尔兰的小红莓乐队,也是他们反应北爱冲突历史里面反战情绪的一首非常知名的歌曲,zombie,祝愿世界和平,拜拜!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