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jia2048
dajia2048

数据分析师 / 买书如山倒 / 2022旧书消灭计划 newsletter地址 https://dajia.zhubai.love/

21年11月

平息疲惫

【陳柏宇】 - 別來無恙 (The Players Live in Concert2016) - 1

我現時自己肯做飯/悶極時自己可浪漫

慶幸還睡得好/還活得好過昨日

應付完自己的患難/為未來改正我習慣

忙下去/捱下去/但一不小心

工作

迟到最多、被提醒“注意一下”的11月,也是加班最多的月份。

年底最后的俩月,自己像极了刚入校的新生,在疯狂花时间做功课、交作业、涨知识。

夜晚依然适合用来加码冲刺、思考东西南北甚至反思过往。

早起,也还是一件做不到的事。

出地铁站走向公司的那一小段路,寒风和朝阳,让我找到了白天也有那些一些好的瞬间。

短短几分钟的路,却也偶尔有一些信心和暖意冒出来,令人觉得这一天充满了希望。

接的工作都是紧急任务、都是陌生的板块。

主导负责的专家是那种乐观积极的人,相较于我很慌乱的阵脚,他更多强调的是“总会有办法的”、“先不说这些消极的东西了”。

这个月不少于十次的一对一讨论里,对话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关键句:

不用急、时间是足够的
其实我们要做的事情并不多、把最重要的几点做完、可能剩下几十条待办都不需要了我最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没事、先有(demo),再想怎么更好
先保证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以正确的方式去做事、再去怎么去调整;
先休息好、明天再想,可能有新的想法

虽然从五月份开始,一直处在这个团队里面,但这个月才第一次感受到了团队power和一些伙伴的个人魅力。

不再是面对硬战只能依靠蛮力孤军应对,其它更多时候就置身事外、独自游离。

协作最多的那位工程师,发现他是无论多紧急的情况都是很憨憨的笑容和淡定的语气、也不会忘记问我要不要一起先吃晚饭。

一旦留意细节,其实身边有太多正向鼓舞的人与事。

有一些紧急任务,不得不承认它们是有趣的。短时间内不断去打磨成品,是一种痛并快乐。

但如果给到了充裕的时间,变成一些日常任务,可能做事的态度反而变得随便、也容易把工作变成一种被绑架般的无奈打工。

想起橙哈里的这条微博。

这个月能和这样一群伙伴以新的协作方式共事,也是我的幸运和收获。

故事

What's the story?

这是本月被询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做这件事的OKR是什么、决策路径是什么、想表达的数据故事是什么?所做的努力、能否支撑讲好这个故事?

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做一份分析报告,要被不断问这些问题。索性对这些问题和忠告都视而不见、埋头苦干两周写了一份很鸡肋的报告。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浪费了最宝贵的时机,以至于到了下半月,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挽救残局。从正视这些问题开始去做事,也尝试做出最接近高分的回答。

从这些问题反思,找到了上学至今自己都写不好议论文的可能原因。

论点、论据、强逻辑——不仅是写议论文需要,讲好一个故事也需要这些基本元素。没有章法、缺少思考,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力、强词夺理,这是通病却不自知。

作为数据人,认为自己有清晰思路、快速反应的那么一点自信,在这个月被不断挑战、打击。认清事实后,倒也变得谦虚一些。个人实力不足,不能以“经验不足”为借口,而是从一开始是否在用正确的方式、去正确做事、快速学习。

如果非要认真审视活着的这一生,那大概也总会某些清醒的时刻自问,What's the story?

温书

月初读了《曾美慧孜,擅长「不知名」》这篇人物访问之后,自觉借用、代入这样一个考研年轻人的角色。

没有约定的日子,都是睡了很长一觉,在下午三四点带着书和电脑出门,呆到夜晚才回家。

从下午开启全新的一天,是周末的特定体验。同样一段路,下午看到的更多是人间烟火日常,晚上是冷清和孤独。

这个月随时带的书是庆山的《一切境》,越来越喜欢读这样的文字,它们仿佛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养料。

翻到庆山相关的一篇采访,里面提到的一些习惯,是巧合的相似。突然折返买烟、在冷风中连抽好几根,让自己平静一些。

再功用一点的书,就是关于数据、用户、分析、增长的。电子书翻了几十本,在补课。因为需要立即用到,这些空白的知识领域更适合在当下边读边学。

《南货店》这样的中长篇小说,还是可以见缝插针一个月读完一本。或许,关键在于阅读对自己的重要性是怎样,时间还是其次的,想读就总会有的。

整理这一年都买了哪些书,也是很突然起意,买了书皮把书给包起来。给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多一些珍惜和仪式感。

看戏

《梅艳芳》,看到2003年两位巨星都离去的部分,很失落。

时代、巨星、失去。《夕阳之歌》,重新点开听了大半个月。

观看这些关于过去的影视音,总会习惯性地将它与当下做对比。

活在现在同个时代、那一些带给我或多或少、点滴影响共鸣的星星们,她们也会迎来最后的落幕剧场、也会有告别舞台、人生的最后时光。

当然,我自己也是,被时光裹挟着不断往前。对着如此飞快溜走的光阴,常常觉得很怅惘。

纵使疫情隔断了很多相见的机会,但也更加让人反思还有多少日常能抓住、还有哪些努力是可以去做的——它们可能会让未来的相见和不能见,都变得更轻松些。

都记错了时间,匆忙赴约,只看了小半场郑兴的live。从歌声和talking中收获到很多温柔,还有结尾唱《黄色大门》的惊喜。

能看到陈婧霏老师的《在别处》巡回演唱会,感受也很好。talking说到那句“大家有什么事、很emo的时候,不如找个人聊聊天,聊完会发现其实都是无效emo”,非常真实和感同身受。

这两场的encore,鼓手都是非常主动地起节拍带节奏、带着现场的各位一起喊。

大家都心照不宣,还有这么一小段返场时间,延续最后的相见和不舍、音乐和意义。

音乐之于生活的意义,是不可无。

日常

珠江夜游,来回的时长将近一个小时,倒也适合闲聊。在找座位的时候,不小心打扰到了一个气氛特别好的家庭组。里面有位老人家直接问我们,要不要坐下一起聊天,可以腾些位置。

当下感谢了那一番好意,也在想几十年后的自己,是否还有这样的兴致,江上闲游还有亲友陪伴、谈笑互动。

倒不急着给出答案,但日后想做一个还有些精气神、还有些许可爱的老人家。

临近十点,广州塔熄了灯。没反应过来的余老师问那是什么塔,这个可爱的问题也让这一天的快乐多了点。

江与海、江水与浪、风与夜晚,都是一些让人能获得内心平静感受、活在当下的存在。

凡人

只有四个周末的月份,能和余老师见了两次面,最长呆了一个下午和晚上——怎么想都觉得,这是难能可贵和舒适。

无事常相见——这当然是与朋友间相处时、内心的美好期盼。

但要面对的现实,除了时间是否有空档、距离能否抵达,还有心意是否还能相通、理解。

太挑剔会没朋友、那更需要学会如何身心安适、各自安好。

不挑剔就可能会有一些迁就和不痛快,需要有很多耐心和包容去处理不适。但这大半年,发现自己变得很难共情、逐渐不愿意去付出心与时间。

现状既然这样,那倒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一点点学会:看得开、放得下、过得去、再重新拿得起最有缘的、想要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