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郵戳拾肆號
香港郵戳拾肆號

記錄「留下來」的旅程,送給離開重新的人。 Visual perspective of an ordinary HongKonger. Hong Kong, used to be, will always be, part of global culture.

人終有一死,為何今天不自行了斷?— 卡繆、傳道者、醫者

前排順應潮流,閱讀卡繆的《鼠疫》,居然有意外收穫。小說使筆者明白了舊約聖經《傳道書》所講為何事,也對醫護的工作有所反思 ...... 紅酒的苦澀、病人的痛苦、我的藥物處方、世間百般滋味,同樣地實在。卡繆說得對,人類需要直視當下的境況(苦況)。今天無論你是反抗的薛西弗斯,還是與上帝做夥伴,都希望你能夠找到生存意志與勇氣。
From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193

前排順應潮流,閱讀卡繆的《鼠疫》,居然有意外收穫。小說使筆者明白了舊約聖經《傳道書》所講為何事,也對醫護的工作有所反思。

《鼠疫》— 卡繆

《鼠疫》講述一場虛構瘟疫,疫症發生於 1940 年代的法殖北非城市 Oran 。故事記錄了主角李厄醫生(Dr. Bernard Rieux)與友人的對話,又描述了疫埠的城市面貌、以及疫情中的眾生相。每逢疫症降臨,世人就會重溫《鼠疫》,然後驚嘆卡繆對疫症的生態描寫,與現實高度相似。畢竟,卡繆於 44 歲之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非浪得虛名。

主角李厄是一名努力抗疫的醫生。以下是他常常被引用的對話:

……李厄站起身來,頓時顯出疲態。「你說得對,蘭柏,完全正確,關於你要我做的事我覺得很對也很好,所以我一點都不想要改變你的心意。可是我還是要跟你說:這一切無關乎英雄主義,而是一種正直(decency)。說出來可能會讓人發笑,但我覺得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什麼叫作正直?」蘭柏忽然變得嚴肅。「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看,但對我來說,就是盡我的本份(consists of doing my job)……

雖然李厄醫生認為抗疫是「無關乎英雄主義」,但這段對話無疑很浪漫。弔詭的是,正是這段的對話,令筆者感到費解。在小說末段,鼠疫完結,民眾上街慶祝歡呼。李厄醫生卻認為,瘟疫過去並不值得慶賀,因為病菌依然匿藏在環境中,假以時日鼠疫會回歸,最後人人總有一死。《鼠疫》裡李厄無助地看著一個小男孩被疾病慢慢折磨至死;他的好友在疫症後期才染病死亡。邏輯上,若果人生充滿苦難,荒謬極致(absurdism,即在沒有意義的世界裡尋找意義),那麼為何李厄醫生要努力活著和抗疫?事實上,這也是卡繆對人生的提問。在另一本著作《薛西弗斯的神話》裡,他說:「(從來)只有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 — 那就是(應否)自殺」。[1]

卡繆對自殺有三個推論。[2] 首先,他否定「肉身的自殺」。因為是對荒謬人生的投降與逃避。其次,他否定「哲學上的自殺」,即是相信一些超越理性的概念,從而面對荒謬(例如:相信有來生,從而令現世苦難好過一點)。卡繆認為這也是逃避荒謬的表現。面對荒謬,卡繆剩下最後的選擇 — 反抗(Revolt)!這種反抗正是薛西弗斯的精神 [3]。卡繆說 “One must imagine Sisyphus happy”,他又借李厄醫生說 “...since the order of the world is shaped by death, mightn’t it be better for God if we refuse to believe in Him and struggle with all our might against death, without raising our eyes towards the heaven where He sits in silence?” 這也許解釋了為何故事中的李厄醫生,面對人生的虛空,依然努力抗疫。既然這是個抽離、食花生的上帝,那麼作為人類,便應該奮力地在現世中反抗。

固然,小說情節只反映卡繆本人的部分思想。面對荒謬人世,現實的卡繆以享樂回應人生、活在當下。[4] 死前他事業成功,同一時間最少擁有三位女友;十分講究衣著品味,又熱愛足球。最後死於交通意外。那天他臨時改變主意,乘搭同事順風車時發生意外。原本買下的火車票還在他的袋裡,how absurd。

卡繆的荒謬世界觀,以及他的享樂人生,意外令筆者聯想起舊約聖經《傳道書》。卡繆與傳道者,彷彿跨時空地遙遙相通。

《傳道書》— 傳道者

《傳道書》(Ecclesiastes)是舊約聖經五卷智慧文學之一。估計成書日期是公元前三世紀 [5]。原文以希伯來文寫成,後人將其分為十二章節。作者身份不明,下文將稱之為「傳道者」。傳道者對人生與世界的種種觀察,與卡繆出奇相似。(雖然基督教常常論述死後的事情,但《傳道書》的著眼點是人類生與死之間的事情,絕少談及來生。)

傳道者認為這世間盡是「虛空」(Vanity),希伯來原文解作「一陣煙」,或「一口氣」。寓意世事短促、轉瞬即逝、不留痕跡。《傳道書》開首就說白了 —「人在日光之下的一切勞碌有什麼益處呢?」(傳道書 1:3

《傳道書》開首先訴說世事以近似的模式不斷循環,而且後人不會紀念前人。「過去的事無人記得,將來的事後人也不記得」(1:11)。這好比李厄醫生說疫情中死去的人,已隨即在歌舞昇平中被遺忘,“just the same as ever”。不論聰明或愚笨(2:14),正義或奸惡(2:16),也不能逃避死亡。你的日子如何,也難逃一死,眾人的結局也大同小異。所以傳道者說人生虛空,這與卡繆認為人生荒謬有異曲同工之妙。

《傳道書》也稍稍觸及肉身自殺的問題。「凡有生命的,就有盼望,因為活狗比死獅更好。活人還知道自己必死,死人卻一無所知,而且再得不到酬勞,他們也被遺忘。」(9:4-5)可見傳道者對於「活下去」有一種正面肯定。決定了不自殺,那麼接下來,要如果面對這虛空的世界呢?

先看看《傳道書》描述「智者」的特性:智者時常緊記人的終局 — 死亡,並以此終局作為當下的出發點,從而思考今天活著的意義(7:1-4)[6]。傳道者對於死亡有深刻的體會,直視人必有一死的事實。在全書尾部第十二章,傳道者十分細緻地描寫死亡的模樣,筆者至今未有找到更好的描述。

那麼何謂今天的意義?

傳道者首先肯定一個客觀事實 — 人世間的不確定性:例如何人未必有好報、有順境必有逆境。(7:14-15)這種不確定性也令人感到世事荒謬。面對人間的荒謬與虛空,傳道者的結論與現實的卡繆有點相似 —《傳道書》最少四次鼓勵世人要享受世間的事物。(3:12-135:18-209:7-811:7-10)傳道者說:「我認為既善又美的,就是人在神所賜給他一生有限的年日中吃喝,享受他在日光之下勞碌所得的一切,因為這是他的分。蒙神賜予財富與資產的人,神都使他能夠享用,並取自己的分,在勞碌中自得其樂,這是神的恩賜。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為神使喜樂充滿他的心。」(5:18-20

傳道者對於「享受」的範圍與理解似乎比卡繆廣闊。除了享樂外,傳道者視工作也為享受世間的一分。(9:9-10)畢竟人死了,工作與娛樂也成為歷史。作為古猶太人,傳道者認為天上有神明監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人在做,天在看(12:13-14),終有一天要問責。這與卡繆那個抽離的上帝有所不同。最後,傳道者認為縱然世事虛空,世人也得警醒警覺,慎防黑暗的日子或災難來到,作好準備(8:5-811:1-6)。

讀者、醫者

在內科病房裏,筆者直視人的(生)老病死(我很久沒有接生了),已放棄了問「為何人世間有苦難」這個永垂不朽的問題。反正前人說白了,日光之下盡是虛空與荒謬。我若自稱看透世事的緣由,也不過是假扮智者。筆者所相信的上帝,有別於卡繆筆下隔岸觀火的神明。祂親自走上人間最前線,穿戴人類的身軀 — 一副脆弱的 gear,由生到死,親嘗塵世的虛空與荒謬。在工作上,這個上帝是夥伴(partner),因為他明白何謂人間疾苦。(雖說是夥伴,但筆者也會像卡繆一樣反抗。合作之餘,間中也會反枱。舊約聖經中不乏這種角色。)

有時候,筆者只能自問盡了力。如《傳道書》第三章所言,萬物自有定時,人類的終結,不是我能夠左右。我喜歡李厄醫生面對疾病的態度,他會本能地醫治病人,注視當下的工作。“For the moment I know this; there are sick people and they need curing. Later on, perhaps, they’ll think things over; and so shall I. But what’s wanted now is to make them well. I defend them as best I can, that's all.” 醫治的工作,令筆者在存在(Existence)之上,感受到自己的「本質」(Essence)。趁活著,盡做。當筆者走完日光之下的旅程,也許會昇華到日光之上,但那是人生末後之事了。疫情未達高峰,不可能知道高峰是何時;同樣人未死,無人可以冒充上帝,說實死後是怎樣。

不需當值的周末,筆者聽從傳道者的吩咐,烹調一頓西餐,與妻子分享一支紅酒(當然不是「唐唐級數」)。紅酒的苦澀、病人的痛苦、我的藥物處方、世間百般滋味,同樣地實在。卡繆說得對,人類需要直視當下的境況(苦況)。今天無論你是反抗的薛西弗斯,還是與上帝做夥伴,都希望你能夠找到生存意志與勇氣。

假使天堂已經為我預留位置,今天也得思考如何面對世界,好好地做一個人。

 

參考

  1. Albert Camus Oct 27, 2011; substantive revision Apr 10, 2017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 五夜講場 - 文學放得開 2020:卡繆人生 2020 年 6 月 11 日 RTHK 香港電台 YouTube (32:40-35:20)
  3. 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我們每天八小時重複幹活,並不會比較不荒謬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藝文 19 September 2017 
  4. PHILOSOPHY - Albert Camus The School of Life 15 May 2015 YouTube 
  5. Ecclesiastes Introduction The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USCCB’s) 
  6. 傳道書研讀 (三) - 楊錫鏘牧師 2017 年 7 月 4 日 Johnson Ng YouTube (17:00-22:00)
24 小時求助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3892222
撒瑪利亞會熱線(多種語言)︰28960000
生命熱線︰2382000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2255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24 小時精神健康熱線諮詢服務):24667350
明愛向晴熱線:18288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