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一隻會彈琴的貓
·
·
IPFS
·
雖然網路上對這齣劇評價不高,但我還蠻喜歡的,文長慎入喔:)
好喜歡這齣劇的色調,清麗淡雅,襯托出主角有一種從容高貴的氣質。圖片來源:豆瓣

寫在前面:

去年(2022)看這部劇,就是衝著《延禧攻略》最後沒有再一起的兩位男女角(吳謹言和許凱),來劇彌補一下這對CP,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了啦(灑花)。看著看著,突然對明朝永樂、洪熙、宣德年間這三位皇帝:朱棣(這字唸「弟」的發音)、朱高熾和朱瞻基的故事感興趣起來,更對他們背後的女人產生敬佩、尊敬之意。

後來查了相關明代朱瞻基、孫皇后、胡皇后的影片和文章,才在今年又翻看了湯唯主演的《大明風華》,看完後,忍不住又重看了《尚食》。網路上很多人對這齣劇評價不是很高,但我個人非常喜愛,不管是服裝、色調、場景、人物對話,還有美食文化,都覺得有種清新淡雅又精緻高貴的從容優雅感。

而且我對很多場景都有很強烈的既視感,比起《大明風華》的大女主劇那種壯麗史詩的排場,我更愛這種小清新的溫馨動人。(先排除歷史是否正確,單純看劇來說)

以下,就一些對《尚食》的觀看心得。


劇中的女角色:

  • 先來說說吳謹言飾演的「姚子衿」這角色

一開始我是在完全沒有任何相關對明朝時代了解的背景下看這部劇的(我的歷史還給國高中歷史老師了,只記得鄭和下西洋和永樂大典,但《尚食》在這部分著墨不多,反而是隔壁棚的《大明風華》對這部分很詳細地著墨),看完後,才去查詢相關的歷史資料。

一開始對女主的名字,覺得很熟悉又有意思。這讓我想起詩經其中一首描述少女情懷的情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而這部劇最後完結在行雲草舍(這書齋名取得很有意思呢,待會聊男主時再說)那一幕,女主剛好對男主朱瞻基說了詩經這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女主的性格在這部劇有很多場景對男主的反應,剛好符合詩經中的情境(覺得一定是編劇故意取的),並非完全是中華傳統女性強調的柔順、三從四德的逆來順受性格,更帶多一點自我價值的實現,套現代的話來說,女人可溫柔也可以強悍。(可甜可鹽的概念)

又加上兒時受了很多琴棋書畫的訓練和栽培,在進宮之前體會過被全世界拋棄無所依從的恐懼感(被張皇后軟禁起來的那段),讓她成長為一個有學識有涵養有智慧,待人處事皆不卑不亢的女性。雖然她很喜歡朱瞻基,但不想因為愛情而喪失自己的價值和想追求的夢想。畢竟那個年代身為帝王的女人,總會犧牲掉很多東西,包括自己的名字和性格(就像《甄環傳》中的環環,最後贏得了全世界,就失去了所有最珍愛的一切東西,包括那個曾經純真相信愛情的自己),所以子衿才會在書齋中對朱瞻基說:「在這裡,你是你,我是我,一如往昔;在外我就安分守已做好一個妃嬪。」

子衿在歷史上的原形是孫皇后,而她從皇后到孫太后,以及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的臨場反應,的確機智聰慧又冷靜地作出對大明王朝和百姓們有利的明智抉擇。(這部分,在《大明風華》內有詳細地演出來。)

而她的兒子,朱祁鎮,因不忍喜愛的錢皇后無子要殉葬,所以他在死前也廢除了殘忍的殉葬制度。

P.S:很喜歡她劇中講的一些話,挺有意思的:「世人只肯唱《西廂記》,倒忘了《鶯鶯傳》呢。」還說了一段處自《西廂記》的話本中的一段話:「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吧。」

  • 再來說說,溫柔善良又單純的「胡善祥」:

劇中就是一個性子單純,溫柔端莊但意志力偶爾不太堅定,會被人帶歪的,標準的中華傳統型的賢妻良母,長輩們會喜愛的人設。歷史上的胡善祥,是這樣描述的:「忠厚善良、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無媚順之態。」

劇中的善祥,喜歡醫術,替人行醫是她的夢想,其餘的詩詞書畫、女工、人情世故、心計那些她都不精通,當然就和喜歡文人詩詞、書畫藝術的朱瞻基就不能當個合拍的靈魂伴侶;而不擅人情世故敦厚的她,也不太適合在爾虞我詐的宮中生存。

所以看到她在劇中一直處於悶悶不樂的狀態,常常貶低自己說,是一個無用之人。(我總覺得常在胡善祥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一出生,就被當作「祥瑞」,把她當作一種吉祥的物品獻給皇室,又加上她進宮前行醫時,出了大錯,從此得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直到最後一段被廢后,才因子衿的關係,漸漸走出心中埋藏很深刻的陰影。最後出宮時,看著她終於發自內心露出美麗的笑容,就覺得搞不好,歷史上的胡善祥,也許喜歡自己被廢后那段在長安宮修道的自在歲月,她內心OS:「耶!老娘再也不用看朱瞻基臉色過日子裡,樂得清閒。」

其實,如果把胡善祥的人設擺在現代社會中,就是一個可以娶進門的乖巧媳婦和好老婆。很多長輩都超愛這樣的女性,想到自己以前就是在父母和周遭環境的期望下成為這樣性格的人;但其實只是在強壓著自己另一面叛逆的性格,沒有什麼話語權的我,當時只能藉日記、畫圖來書寫心中對這世界的一些強烈情緒。

但其實這樣的女性也挺好相處的,只是當時的朱瞻基心中已有愛慕已久的青梅竹馬──孫氏,而造成這樣的悲劇。這就讓我想起英國皇室,黛妃和最近才剛加冕完的卡蜜拉王后和查爾斯三世國王三人之間情感故事了。唉,政治下的聯姻往往沒有愛情可言。

  • 最後來說說,朱瞻基的老媽,「張太后」

用現在人觀點來說,就是一個很「欠咖」(台語發音,中文為精明能幹之意)的角色。我很敬佩歷史上這位張皇后到張太后,最後又變成太皇太后。雖然這齣劇沒有演到她當上太皇太后那一段,但從朱高熾(真覺得這部的明仁宗,只知道吃沒腦袋,一點也沒有歷史上所謂的仁宣之治的感覺)在世時,就常常替他瞻前顧後的,而丈夫的突然猝死,為了國家根本不被藩王(漢王和趙王)搶奪,用很冷靜又機智處理方式來等待兒子朱瞻基回宮繼位。

還有她待人處事,一向公平公正,也很有自己的想法(那段和子衿語重心長的對話,聊到替國家未來做長遠規劃的想法,真的很讚令人動容啊)。但殉葬名單那裏就顯得不太公平,畢竟那是一種女人與女人之間的心機啊,一直說這是祖制不能改;但貴妃她有孩子妳還是逼她殉葬,這擺明就是讓她在這宮里活不下去。(冤冤相報何時了啊,關於這點我就很欣賞子衿的大度)

總之,這齣劇的女人,沒有像以往宮鬥劇般,弄得你死我活的爽快場景。這裡沒有一個人是反派的,就算有,但背後都有其令人心酸的故事,細細聆聽時,足以令人感到疼惜和不捨。


劇中的男角色:

  • 朱瞻基,這位愛好文藝和蟋蟀的皇帝

怎麼說呢,就現在來說就是一個富二代,平常沒事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聽古典音樂,偶爾來畫個油畫或者水墨畫,或者來個吟詩作對,清風品茶之類的風雅之事。然後很沉迷於鬥蟋蟀這樣。

所以還是太子的他,就不太喜歡住在拘謹的宮殿裡,搬去比較清靜的行雲草舍(書齋名)裡居住(劇中這裡的場景特別美),所以仔細看一下書齋裡頭,有一處靠窗的書桌上頭的頂梁掛了一幅匾額:「飛羽觴而醉月」那是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大家應該在學生時代都有讀過,講的是和堂弟們在春夜飲酒賦詩的天倫之樂場景,但又有種感嘆生命短暫,人生如逆旅的惆悵感。

題外話:還有一個書齋中的場景也很有意思,就是子衿會在書齋窗戶旁的壺中插上幾朵花,有一次就插上了三朵牡丹花,但歷史上是真的有一幅畫叫《壺中富貴圖》,也真的是朱瞻基畫的。有興趣的,有故宮博物院線上圖畫可以觀賞(請點這)。

所以話說回來,當我看到這匾額時,想到他跟子衿說,我也有我的苦衷,誰能明白呢?忍不住會心一笑呢。所以他把這裡當作是一塊桃花源,在公務繁忙時,偶爾來這裡吟詩彈琴,和忠臣、老爸一起享受美食,偶爾還有一位知情識趣又善解人意的子衿陪伴著呢。

但作為皇帝,可以從他和梅大人對話中,得知他很懂得適才適用,不會因為他是宦官(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太監或者公公啦)出身,就瞧不起他們。從這裡大概可以了解為什麼他的爺爺朱棣,會如此疼愛這位皇孫了,因為他的爺爺在「靖難之役」(就是清君側啦)時得助於宦官,後來為了穩定天下大權,設立「東廠」來對抗那些異議分子(這部分在《大明風華》有提到過建文帝和朱棣之間的事),所以某部分來說,爺孫倆性格挺相像的。(所以說,朱瞻基他老爸會當上皇帝,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爺爺喜愛這位聰明的孫子多過他的兒子,這也難怪這齣劇,他老爸當上皇帝時,很芥蒂朱瞻基。)

但他跟他爺爺不同的是,手段沒那麼強勢且好戰,但因為這樣信任宦官,才有後來王振那個白癡出現,而導致的「土木堡之變」。

也許是因為他爺爺那輩已經幫他打下了好幾百年的太平盛世根基,大家安居樂業,忘了前人的辛勞,才讓宦官亂政。所以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我們,好好感謝那些革命者,替我們後代爭取了歲月靜好的日子(鞠躬)。雖然革命者在當時社會,會被一些人激烈的反抗且臭罵;但社會的進步和美好,正是因為這些革命者打下來的。(再次鞠躬)


最後:

其實這部劇還有很多細節可以說,像是明代的女官制度,由朱元璋明太祖時代,就設立的「六局一司」,裡面的掌膳也大概跟我們這些觀眾介紹是哪六局哪一司,全都是由女性擔任,這有別以往女人只能依附在男人底下生活。

當然女官制度不是從明朝就有了,漢代就開始設置了,唐代更發展了「六局」(在佘詩曼主演的《宮心計》大概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六局)

但朱元璋當時設立女官,目的只是為了制衡宦官和外戚專政罷了,卻恢復了殘忍不仁道的殉葬制度,也就是皇帝死後,沒生皇子或者不是功臣之女的妃嬪通通要被抓去活人殉葬。

還有其他細節,像是這齣劇主打的不同地區的美食文化,裏頭都有詳細的介紹食材那些,如何烹煮之類的,不懂美食的我看了肚子都好餓啊。

還有像是養「瘦馬」這奇怪的風氣,也是我看齣劇才第一次知道,原來明清時代有這樣奇怪的風氣,根據維基百科上解釋:「養瘦馬,是時期的一種青樓行當。當時以揚州的風氣最盛,稱「揚州瘦馬」。揚州在兩淮(淮南淮北)鹽商的聚居地,鹽商生活奢靡。為滿足鹽商等富豪的變態性心理需求,經紀人(人伢子、老鴇)先出資把貧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買回後調習,教她們歌舞、琴棋、書畫,長成後賣與富人作妾或入煙花柳巷,從中牟利。初買童女時不過十幾貫錢,待其出嫁時,可賺達千五百兩。人見有利可圖,競相效法,蔚為風氣。」

但這篇主要心得都著重在人物的描述上,是因為排除歷史背景下,很喜歡這種愛情勵志溫馨劇,稍微甜不太膩剛剛好的感覺,真美!就像烹煮美食一樣,各種料理火候掌握都不同,就像人生百百種滋味,各有不同。最後來一曲,這齣劇的片尾曲〈滋味〉,唱得很有味道,詞也寫得好。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一隻會彈琴的貓高敏感、內向、多愁善感的貓。 慢熱慢熟、又愛自言自語的貓。 寫作風格平平淡淡、寫作體裁不限,只要有興趣和靈感都想嘗試看看。 喜歡彈琴、聽古典音樂,和任何好聽的音樂,很隨興但不隨便的貓。 IG:han8.16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金錢遊戲

窗邊小語集
72 篇作品

【七日書第六期】第七天: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