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flow流水帳
waterflow流水帳

水月一(黃子翔),藝文記者,自由撰稿人,小說創作人,科幻/搖滾/另類文化愛好者,藏書人。合著有《谷之旅--在地圖消失處的探索旅程》。ig:@watermoonone.waterflow。 │medium.com/watermoonone│matters.news/@watermoonone│vocus.cc/user/@watermoonone

【專題】半世紀回望 《香港藝術節》疫境策劃求生術

//「我們的回顧,只能到2019年為止,2020年開始,世界已經不一樣,這是一個很清晰的分水嶺,是突如其來的轉變。」1995年入職香港藝術節協會的蘇國雲,笑言自己不是那麼喜歡回顧的人,加上那個「分水嶺」,回顧變得沒甚麼意義,幫不到現在,「現在打開了的是另一個牌局,許多事情得重新建立。」//

自1973年首屆開始,《香港藝術節》為本地觀眾帶來許多精采節目,如今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包括近年的疫情,將於明年迎來五十周年,策劃方針有何轉變?

回顧沒意義

「我們的回顧,只能到2019年為止,2020年開始,世界已經不一樣,這是一個很清晰的分水嶺,是突如其來的轉變。」1995年入職香港藝術節協會的蘇國雲,笑言自己不是那麼喜歡回顧的人,加上那個「分水嶺」,回顧變得沒甚麼意義,幫不到現在,「現在打開了的是另一個牌局,許多事情得重新建立。」事實上,2020年《香港藝術節》因疫情取消了,今年的第四十九屆《香港藝術節》,首度結合現場與網上演出,明年將更大踏步朝這方向發展。

半世紀回望,今天的藝術種類與潮流,跟當年不能同日而語,藝術節在策劃、揀選節目的方向與模式,也隨之變改,但整體而言,這些變化並不急速,他更關心藝術節跟本地藝術家的關係,還有投資本地作品、參與藝術生產,箇中策略怎樣改變,「現在會主動邀請藝術家,共同發展香港可以發生的作品。」那些作品,或因本地藝壇、劇壇的某些局限,獨立藝術家難有能力發展出來,甚至想都沒想,「譬如做歌劇,或者跟內地劇團合作等等。」他說,有些局面,不能單靠藝術家就能打開,又笑言藝術節逐漸成了猶如電影公司、獨立劇院等製作單位,不止買作品。說到底,他們想盡好作為文藝創作機構的責任,成為這個藝術環境的一部分。

《香港藝術節》副節目總監蘇國雲。(圖:香港藝術節協會)

歷史要看得夠遠

對他而言,這類策劃性的藝術製作很好玩,好像「學問三部曲」(《論語》、《大學之烈火青春》、《中庸之幸福學堂》)、《香港家族》三部曲(《香港太空人》、《留住香港》、《香港人太空》)等跟時代呼應的製作,作品不同,「埋班」者各異,散發不一樣的氣味;《香港家族》三部曲上演時正值香港回歸二十年,該系列便以一個家庭觀照香港二十載變遷,難得的是三套劇一口氣同屆演出,「這些便是我們的想像。」

歌劇《蕭紅》、《大同》也叫人歷歷在目,有了這個脈絡,室內歌劇《兩個女子》,還有其他劇團的同類演出,接踵而來。明年藝術節上演的兩幕舞蹈歌劇《兩生花》,便把《蕭紅》及《兩個女子》串連,​​由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執導及編舞,從中國女作家蕭紅波瀾壯闊的一生,到香港的西西筆下兩個女子平凡而憂鬱的生命,十多位舞者與歌者、合唱隊既歌既舞,舞蹈的美與曲詞的詩意,互相呼應。

他又提到已於今年舉行工作坊展演、明年正式公演的音樂劇《日新》,以及與新加坡話劇團聯手監製、改編瑞典文豪斯特林堡的同名劇作《茱莉小姐》,「都是以某種角度重看殖民地歷史。」前者以歌舞重塑孫中山的成長及早期經歷,後者把故事背景改寫為1949年的殖民地香港,講述英國上流社會千金與男僕人和女廚子的三角關係,構成欲望、愛、貪婪與階級種族的男女角力,好不複雜,「明年是香港回歸二十五年,也值《香港藝術節》五十周年,『過時過節』,最好就是梳理歷史,而歷史一定要看得夠遠。」

音樂劇《日新》。(圖:香港藝術節協會)

新興演出類型

在疫情下策劃藝術節,蘇國雲坦言,要找到一條求生路。過往藝術節超過一半的節目是海外作品,疫情打擊,首當其衝,「但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就要做國際城市做的事情,不是國際與本土之間的選擇。香港不應這樣。」若要上演國際節目,網上演出是好方法,明年藝術節便有大名鼎鼎Ivo van Hove的戲劇電影《戰爭之王》、《羅馬悲劇》等等。「把劇場拍下來,通過網上或其他地方放映,是觀眾欣賞國際節目的其中一個法子,但這跟看電影沒分別。如果要讓網上節目也有現場感,讓你感受到跟表演者同時在一起,互動性是很重要的。」

於是明年也有《打擂台》(2015年)及《金錢世界》(2019年)的比利時劇團Ontroerend Goed,帶來新作《TM》,給觀眾經歷不一樣的互動體驗,既是網上觀賞又有劇場現場感的,還有正點劇團(愛爾蘭)的《機器超人》(1.0版本),有點像獨腳戲,《權力遊戲》演員傑克.格里森對着一個滿布平板電腦的觀眾席,觀眾即時連線互動,恍如身歷其境,十分有趣,皆展示劇場之美,「大家同時處於同一空間,沒得複製。」他稱這種形式的網上演出,現時在坊間不算多見,事實上要製作得好也不容易,但時代使然,或成未來新興演出類型,「只要找到營運模式,就能發展下去。」

還有來自德國的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現場演出,於IMAX影院作Live Streaming,蘇國雲不諱言也是新嘗試,「疫情打開了很多局面,戲院也是劇場的延伸,Live Streaming亦然。」跨地域文化交流也能促成國際演出,《無極》便由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指揮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舞者演出,某程度上就像「翻譯劇」,「史蒂芬妮.雷克每到一個地方,便找當地五十多位舞者演出,成了一種形式。不同的人去做同一件事,有點世界大同的味道。」

(原文刊於2021年12月2日香港《星島日報》副刊)

《兩個女子》於2021年《香港藝術節》演出。(圖:香港藝術節協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