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绳志TyingKnots
结绳志TyingKnots

这是一个致力于介绍人类学观点、方法与行动的平台。 我们欢迎人类学学科相关的研究、翻译、书评、访谈、应机田野调查、多媒体创作等,期待共同思考、探讨我们的现实与当下。 Email: tyingknots2020@gmail.com 微信公众号:tying_knots

016 | 国际聋人周的礼物:一份人类学书单

借助“聋之人类学”(deaf anthropology)的文章梳理的脉络,我们按出版时间顺序整理了2006年至今有人类学家参与的聋人研究相关英文专著18本,并附上中文简介。
自1958年起,成立于意大利罗马、后总部坐落芬兰赫尔辛基的世界聋人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the Deaf)倡议将每年9月份最后一个星期定为国际聋人周。当时中国大陆尚未成立残疾人联合会以及下属中国聋人协会,但国家单位已经开始发出通知,各地组织庆祝活动。时日至今,聋人扮演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他们可以是学者、公司领导人、艺术家、手语教师、媒体网红、工人或快递员。同时,依然有听人因为不了解身边的聋人和手语而本能发出的困惑:“手语全世界通用吗?”“手语手套难道不是造福听障人群的先进黑科技?” “为什么人工耳蜗和语训会引起很多聋人的反感?”
从20世纪开始,人类学在欧美社会思考类似问题时发挥了很多作用。2020年《人类学年度评论》上一篇关于“聋之人类学”(deaf anthropology)的文章回顾了《人类学年度评论》2002年第一次出现聋人相关专题文章后近20年来的聋人研究发展新趋势。文献梳理者米歇尔·弗里德纳(Michele Friedner)和安娜丽丝·库斯特(Annelies Kusters)是北美和欧洲年轻一代的聋人学者,分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布里斯托大学接受了系统的人类学训练。借助这篇文章梳理的脉络,我们按出版时间顺序整理了2006年至今有人类学家参与的聋人研究相关英文专著18本,并附上中文简介。
阅读这些书目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学和聋人研究彼此借镜的关系。正如弗里德纳和库斯特所总结的那样,上世纪后半叶北美聋人运动对于人类学中“文化”(culture)和“社群”(community)这两个整体性概念的借用很关键,分析侧重聋人如何通过手语形成了一种集体性和共有的语言资源。本书单中的《日本聋人》《睁开双眼》《Desa Kolok》《公民、政治、差异》《聋人增益》等大部分作品都在这个框架下进行延展。这些作品背后,是聋人学者在北美学界位置的逐渐上升。1864年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成立的加劳德特大学(Gallaudet University)作为聋校“哈佛”,全部课程与服务都为聋人或重听学生设置。弗里德纳这样人类学出身的聋人女性学者,也在芝加哥大学的比较人类发展学系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给近年来关于聋人的本体论(ontologies)和认识论(epistemologies)研究提供了更友好的环境。
但是人类学家是否也可以反思,聋人中心的研究是否过于强化听聋世界二分以及聋人例外主义(deaf exceptionalism),即感官差异让聋人生来即和听人不同,特殊性的鸿沟无法跨越? 从2015年开始,一些人类学者们对聋人作为文化整体的假设提出一定的质疑,强调聋人之间的差异和多元,例如《小世界》聚焦全球南北方和各个社会阶级中的聋人如何理解对方,《印度都市中的聋价值》《聋入骨髓》《存在与听觉》深入描写印度、越南和尼泊尔中聋人与国家现代化、都市化之间的多重互动,《聋人研究中的创新》关注聋人学者与研究对象的伦理关系,还有一些语言人类学家开始反思手语研究中的视觉中心假设(visual centrism)是否对在聋校接受教育的盲聋学生造成了压迫。18年彼得·格拉伊夫(Peter Graif)对 “互通世界”(intelligible world-making)的理论探索同样拓宽了思考的空间——听、聋人都必须面对多感官沟通、为交流空间赋予意义,只不过听人往往忽视聋人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
此外,人类学亦为聋人与技术政治的关系提供洞见。《人造耳》和《生而为听》这两本书结合民族志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of technology)思路,追问着:聋童父母为何会被听力神经学专家所提供的“健康福音”感动和说服?人工耳蜗和网络视频如何改变了21世纪聋人的生活形态?手语和医学、信息科技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了竞争和替代关系?这些题目不仅和聋人个体相关,更隐含着对于资本主义、技术理性和知识权力的拷问。
本书单是国际聋人周的一份礼物。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人类学内部对“文化”概念逐渐产生怀疑和保持距离的同时,聋人行动者们依然在为其赋予意义?感官差异如何作为研究方法而非研究本身?聋人文化如何不再是问题,不再是礼物给予的终点,而是感知和切入社会,并寻找和解决当下问题意识的“礼物”?祝阅读愉快!
原文作者 / Michele Friedner, Annelies Kusters
原文链接 /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anthro-010220-034545
原文发布时间 / 2020年4月21日
编译 / 林子皓
校对编辑 / 守语者的顽真,李奇韦,曾毓坤

 日本聋人:用手说话与身份政治

中村凯伦;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06年

直到1970年代中期,日本聋人面对着极大社会限制,被法律定性为精神缺陷,无法获得驾照、签订合同或立遗嘱。很多聋人从事着低等劳动或无业,聋校倾向采用口语或读唇的教学方法,而非手语。在数十年的倡议行动之后,聋人被主流社会基本接受。中村凯伦(Karen Nakamura)通过使用历史档案、参与观察以及对日本二战前后的三代聋人进行深度访谈,深入理解日本社会和聋人自己对身份认同、现代化、西洋化等进程的变化。

睁开双眼:聋人研究在发声

狄克森·鲍曼;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08年

《睁开双眼》集合了一系列在聋人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和论辩,让读者们关注到聋人在世界上多样的存在方式。本合集中大部分作者为聋人,讨论感官认知如何建构社区,以视觉沟通重新定义文化素养。不仅限于证明聋人文化的存在,本书更着眼展示文化如何型塑了身份、语言和权力,并向让主流人群着迷的常态规范(normalcy)提出了挑战。

Desa Kolok:巴厘岛的一个聋村及其手语

伊·盖德·马萨亚;Ishara出版社,2008年

Desa Kolok意为“聋之村”,是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北部一个有着独特社会语言环境的社区。由于多代遗传性耳聋人群聚集,这里形成了地域性强烈的手语形式和聋人社会文化。本书对这个村庄社区进行了生动而扣人心弦的描摹。

人造耳:人工耳蜗与聋文化

斯图尔特·布鲁姆;罗格斯大学出版社,2009年

当人工耳蜗出现时,被赞誉为耳聋的“魔力解药”,很多聋人却并不愿佩戴它。这项技术被设定为主要给聋童使用,他们的父母百分之九十都是听人。人工耳蜗在当代北美聋人社群中引起了广泛争议,他们并不将其理解成医学进步或听力生理学的突破,而认为这是进一步对聋人和手语文化的压迫。《人造耳》使用民族志与历史研究方法,采访参与了人工耳蜗技术早期研发和推广工作的关键研究者。结合对医学和临床文献的分析,作者回顾了自1930年代开始的人工听力概念起源,到巴黎1950年代第一例耳蜗移植,以及1980年开始铺开的临床“仿生耳”(bionic ears)应用。

聋人认识论:知识习得的多个视角

彼得·保罗,唐纳德·穆尔斯;加劳德特大学出版社,2012年

认识论研究的是“知识”形成的过程。标准认识论假设知识是恒常不变的,而多重认识论(epistemologies)则认为个体求知学习的过程由教育、家庭、民族、历史和区域性信仰等生命因子塑造而成。本书编者们引入多个视角来观察聋人如何习得聋知识:社会学和人类学,心理学和文学,以及教育学和哲学。

村庄社群中的手语来自人类学和语言学的洞见

乌尔里克·泽尚、康妮·德沃斯;De Gruyter Mouton出版社,2012年

本书集合了一系列关于“村庄手语”(village sign languages)的民族志和语言学研究,这些手语通常萌发自农村存在大量遗传性聋人的社区之中。文中囊括的一手数据遍布全球,包含牙买加、印度、土耳其、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由于更为强势的都会手语的压力,这些村庄手语濒临或已经灭绝。本书聚焦于这些危机中的语言,提出记录存档策略,以及其他聋人田野研究工作者感受到的伦理问题。

聋人增益:拓宽人类多样性

狄克森·鲍曼,约瑟夫·莫雷;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14年

在听人世界中,聋人被认为缺少一种感官。然而这种“失聪”定义却忽视了聋人各方面带给社会的贡献。在本书中,不同领域的写作者们将聋看作智识、创造力和文化等多重角度的增益,描绘了聋人为人类多样性带来的重要可能性。

公民、政治、差异:撒哈拉以南手语社群的视角

奥黛丽·库珀,哈迪贾特·拉希德;加劳德特大学出版社,2015年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是2000多个语言共存的家园,世界上语言、文化、地理最多元的空间之一。本书的16位合著者共同描写了东、西、中、南非洲的南撒哈拉手势语言(SSSL)以及使用它们的聋人群体,这些语言实践紧密联系着人们对于公民身份和政治的理解。本合集的主题囊括了肯尼亚手语学习中的伦理问题,厄立特里亚国的聋人群体,以及艾滋病教育中的语言和文化障碍等等题目。

印度都市中的聋价值

米歇尔·弗里德纳;罗格斯大学出版社,2015年

常识似乎认定耳聋与残疾会在各个方面限制个体,但《印度都市中的聋价值》描述的当代班加罗尔(Bangalore)中,这两者反而成为非政府组织、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和国家组织眼中某种价值的来源——展现社会的“多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此外,在国家和家庭都不认可印度手语的情况下,青年聋人们转向彼此,寻求在社群中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而不是依赖宗族和国家。

小世界:国际聋空间与相遇

米歇尔·弗里德纳, 安娜丽丝·库斯特;加劳德特大学出版社,2015年

《小世界》试图询问,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场合——运动会、电影艺术节、集会、训练营、社交媒体中,聋人如何超越区域和国家理解彼此的相同与差异。两位聋人编者在本书中引入了人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和宗教研究等不同学科视野,关注着全球南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全球北方(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欧洲)之间的聋人关系,以及背后国族、文化、语言、种族、性别和身份认同造成的交叉影响。

阿达莫罗贝的聋人空间:加纳村庄的民族志研究

安娜丽丝•库斯特;加劳德特大学出版社,2015年

和听人一起住在相对隔绝区域的较多遗传性聋人间会形成手语社群(shared signing communities)。作为一个聋人学者,安娜丽丝•库斯特(Annelies Kusters)来到加纳的阿达莫罗贝村,观察这里的听人和聋人如何共同建立村庄生活。本书记录了当地人们对手语的熟悉度,聋人的婚姻以及对村庄经济和政治的参与。一方面,听聋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社会互动,但另一方面,聋人村民也在村庄集体中建立了自己的聋空间。

尼泊尔中的手语与归属感

艾丽卡·霍夫曼-迪洛威;加劳德特大学出版社,2016年

作为语言人类学家,艾丽卡·霍夫曼-迪洛威(Erika Hoffmann-Dilloway)在本书中描述了在尼泊尔王国转向共和制之前,尼泊尔手语与聋人社会性是如何出现的。她关注两种当地对于聋人的理解——前世业报,亦或是少数语言社群——是如何互相竞争和共同存在的。这对当地的三种人产生了不同影响:接受了语言共同体身份的聋人,只懂家庭手势(home sign)的聋人,以及听人。

生而为听:人工耳蜗与聋童抚养

劳拉·莫丁;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16年

《生而为听》细致拷问了美国当代社会试图让聋童去听而建立起的医学科技文化。通过采访给聋童儿女佩戴了人工耳蜗的家庭,作者劳拉·莫丁(Laura Mauldin)描绘了母亲们常年如何应对健康保险系统以及和医学及神经科学专家们打交道。本研究试图探索为什么有人会产生对科学、技术和医药的信赖,并用此“战胜残疾”。本书指出,神经科学关于神经可塑性、耳聋和语言的一系列宣称被用作劝服家长配合医学介入的工具,并影响了人们对于正常和规范的判断。

聋入骨髓:越南聋人社会组织与积极公民身份

奥黛丽·库珀;加劳德特大学出版社,2017年

公共人类学家奥黛丽·库珀(Audrey Cooper)关注1986年后的改革时期中语言、身体理念和国家教育制度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变化。基于作者八年与越南聋人的相处,本书描绘了聋人市民们把自己理解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工程中的积极分子,教育机构的口语中心观念,以及国际性公益组织如何改变当地的残障倡导方式。

聋人认识、身份认同与学习:一个比较视角

戈代勒·迪克拉克;加劳德特大学出版社,2017年

《聋人认识、身份认同与学习》提供了三个地域场景中的个案研究:比利时佛兰德斯,美国华盛顿特区,西非喀麦隆。作者迪克拉克(De Clark)关注手语叙事(signed storytelling)的学习过程如何让聋人建立身份认同、文化、价值;这是一种“自我唤醒”(awakening)的变化,聋人社群因此而获得了希望、増权与完整的公民体验。

聋人研究中的创新:聋人学者的角色

安娜丽丝•库斯特, 马特耶·迪费尔德, 戴伊·奥布莱恩;牛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

谁在参与和定义聋人研究?一个真正由聋人领导的聋人研究项目是什么样的?聋人研究中的聋人学者如何进行学术生产,以及建立和社群研究对象的关系?《聋人研究中的创新》一书完全由聋人学者写作而成,通过使用复数的“聋人本体论”(deaf ontologies)概念,强调了聋人特定而多样的存在方式(ways of being)不仅对理解研究对象非常核心,同时也是研究者自身的立场位置(positionality)。本书将聋人本体论作为方法,亦能对聋人研究之外的文学和人类学做出贡献。

存在与听觉:在聋人的加德满都中创造互通世界

彼得·格拉伊夫;HAU出版社,2018年

不同社会中的聋人如何感知周围世界?基于在尼泊尔聋人社群中四年的参与式观察,《存在与听觉》认为当地聋人在感知社会、参与政治、表达美学感受上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实践。作者彼得·格拉伊夫(Peter Graif)的民族志深描展示了在加德满都,聋人能够非常准确地观察和思考他们身边听人感知的能力和局限。创造一个互通的世界(intelligibility)是所有人的功课,在沟通中人们触发感官,形成思维,发挥创造力,汇聚出语言和文化。

手语的法律地位:世界各地的倡议与结果

马特耶·迪费尔德,约瑟夫·莫雷,雷切尔·麦基;Multilingual Matters出版社,2019年

《手语的法律地位》第一次系统性展现了各国对于手语的法律认可,以及背后的倡议行动。本书包括了欧洲、美国、南美、亚洲和新西兰等18个不同国家社区的研究,由当地参与立法倡议的聋人和听人学者和行动者共同写作。每一章具体描述了一个手语社群让自己所使用的语言获得法律认可的期待,行动中的策略以及遭遇到的障碍。能从书中获益的读者包括对少数族群语言倡导者,政策制定者,以及聋人研究、手语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权法和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者。

若要转发本文,请在本网站留言,或者邮件联系。

【Reference】
Bauman HDL, ed. 2008. Open Your Eyes: Deaf Studies Talking. Minneapolis: Univ. Minn. Press
Bauman HDL, Murray JJ, eds. 2014. Deaf Gain: Raising the Stakes for Human Diversity. Minneapolis: Univ. Minn. Press
Blume S. 2009. The Artificial Ear: Cochlear Implants and the Culture of Deafness.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 Press
Cooper AC, Rashid KK, eds. 2015. Citizenship, Politics, Difference: Perspectives from Sub-Saharan Signed Language Communities. Washington, DC: Gallaudet Univ. Press
Cooper AC. 2017. Deaf to the Marrow: Deaf Social Organizing and Active Citizenship in Viet Nam. Washington, DC: Gallaudet Univ. Press
De Clerck GAM. 2017. Deaf Epistemologies, Identity, and Learning: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Gallaudet Univ. Press
De Meulder M, Murray JJ, McKee RL, eds. 2019. The Legal Recognition of Sign Languages: Advocacy and Outcomes Around the World. Clevedon, UK: Multiling. Matters
Friedner M. 2015. Valuing Deaf Worlds in Urban India.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 Press
Friedner M, Kusters A, eds. 2015. It’s a Small World: International Deaf Spaces and Encounters. Washington, DC: Gallaudet Univ. Press
Graif P. 2018. Being and Hearing: Making Intelligible Worlds in Deaf Kathmandu. Chicago: HAU
Hoffmann-Dilloway E. 2016. Signing and Belonging in Nepal. Washington, DC: Gallaudet Univ. Press
Kusters A. 2015. Deaf Space in Adamorobe: An Ethnographic Study in a Village in Ghana. Washington, DC: Gallaudet Univ. Press
Kusters A, De Meulder M, O’Brien D, eds. 2017. Innovations in Deaf Studies: The Role of Deaf Scholars. Oxford, UK: Oxford Univ. Press
Marsaja IG. 2008. Desa Kolok. A Deaf Village and its Sign Language in Bali, Indonesia. Nijmegen, Neth.: Ishara Press
Mauldin L. 2016. Made to Hear: Cochlear Implants and Raising Deaf Children. Minneapolis: Univ. Minn. Press
Nakamura K. 2006. Deaf in Japan. Signing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Ithaca, NY: Cornell Univ. Press
Paul PV, Moores DF, eds. 2012. Deaf Epistemologies: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Washington, DC: Gallaudet Univ. Press
Zeshan U, de Vos C, eds. 2012. Sign Languages in Village Communities: Anthropological and Linguistic Insights. Sign Lang. Typol. 4. Berlin: De Gruyter Mouton & Ishara Press

欢迎通过多种方式与我们保持联系。

独立网站:tyingknots.net
微信公众号ID:tying_knots
【倾情推荐】订阅 Newsletter
成为小结的微信好友:tyingknots2020
我们来信、投稿与合作的联系地址是:tyingknots2020@gmail.com

目次(持续更新)

  1. About us | 一起来结绳吧!
  2. 进口、洄游与误归:三文鱼的驯养经济与后新冠时代的多物种认识论
  3. 口罩为何引起热议
  4. 结绳系疫 | 错过新冠革命:后见之明与民族志知识
  5. 结绳系疫 | 后疫情时代的后见之明与具体研究
  6. Corona读书会第23期 | 医疗基建 Medical Infrastructure
  7. 新冠疫情会长久地改变洗手习惯吗?
  8. Corona读书会第6期 | 动物、病毒与人类世
  9. 非男即女?:生物学家有话说
  10. Graeber | 中文里的格雷伯
  11. David Graeber | 萨林斯悼念格雷伯
  12. David Graeber | 论飞行汽车和利润下降
  13. Graeber+Piketty | 劫富:关于资本,债务和未来的交流
  14. David Graeber | 傻屌:解开“领带悖论”
  15. David Graeber | 过于关怀是工人阶级的诅咒
  16. Graeber | 互助也是一种激进:恢复“冲突与和平之真正比例”
  17. 国际聋人周的礼物:一份人类学书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