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天
連天

英籍香港人,個人主義者。喜探索新事物,也選擇性懷舊。

黃子華𡚒鬥史的啟示

香港人精神不止包含獅子山下的同舟共濟,還有李小龍的如水哲學,還有黃子華的「大方向不變看風駛𢃇主義」:當電影夢(大方向)未能開花結果時,不妨作策略性調整,做住相關工作(看風駛𢃇)養活自己先,而唔係背棄了理想,轉行去做誰人都可以的工作。

《毒舌大狀》香港票房破億,自然有許多人為黃子華歡呼喝采。我早前在fb寫了一句「黃子華其實係屬於人生長期勝利組」,卻惹來網友非議。

網友認為,黃一直希望成為出色演員,但長期在電影圈浮浮沉沉,即使近年的《棟篤神探》與《乜代宗師》叫座卻不叫好,直到年過六十才憑《飯戲攻心》與《毒舌大狀》登堂入室,只屬大器晚成,成功得來不易,又點算「人生長期勝利組」?

Okok,就當我用詞不當,但我如此形容是另有用意的。

每個人對「成功」都可自下定義,我不知道黃子華的定義如何,但他在《娛樂圈血肉史2》結尾說過一句「咩嘢得咪做咩囉」,頗為夫子自道。

1990年,黃子華對娛樂圈心灰意懶,決定做棟篤笑《娛樂圈血肉史》宣佈劈炮,反而一鳴驚人,得到許冠文賞識,合作《神算》。他一心以為可以從此在電影圈有所作為,卻落得之後每部電影都票房惨淡收場。

但他沒有放棄,繼續做棟篤笑保持人氣,之後有機會為TVB拍劇(《狀王宋世傑》),但卻淪為配角,而主角是他由《玩無可玩》一手捧出來的張達明。這個打擊,令他耿耿於懷多年。

唔緊要,黃又繼續做棟篤笑,97年的《秋前算帳》堪稱神作。然後到了2000年,《男親女愛》真正令黃子華入屋,成為TVB收視保證。

但子華的電影夢不死,籍著余樂天一角賺來的人氣與自信,自導自演《一蚊雞保鑣》,結果……又一次仆直。甚至放棄搞笑,轉型北上演出溥儀一角,搞到有抑鬱症,仍換不到掌聲。

連番挫折未見令黄子華意志消沉,他還是棟篤笑與電視劇雙線發展,兩者相輔相成,長做長有。他開始沾手舞台劇,而棟篤笑亦終於殺入紅館。

18年他告別棟篤笑,專注於舞台劇與電影。前者早已大放異彩,後者亦逐漸修成正果。

我想問,人生在不同階段都總可以在某種崗位發出光芒,由細水長流直到大海無量,做人做到黃子華咁,仲唔算人生長期勝利組?

黃子華的奮鬥史,其實對慣於急功近利香港人頗具啟示。這幾年香港經濟雪上加霜,政治空間完全壓縮,「留港撚」自覺無事可為,但又埋怨「移民撚」食人血饅頭,相嗌唔好口,大家得個嬲。其實兩者都值得學習黃子華的「咩嘢得就做咩」哲學。

留港撚不願離開自有其難處,但面對重重紅線,仍可發掘有意義的生存空間(我強調「有意義」,是指不必為求生存而去不務正業或做契弟)。例如做導演的可以去拍非政治但令港人有共鳴的本土電影,Youtuber歌手如晴天林也可憑二創歌曲大玩黑色幽默。

移民撚自然更加海闊天空。從政的可以毫無顧忌打國際線,鞏固西方國家的反共救港力量。而人文學科工作者就可做香港人語言、文化、歷史的傳承工作。就算是一般平民,日常多在社交媒體為香港人發聲,出錢出力幫助年輕手足,甚至多向西方人分享香港人的價值觀,都係有建設性的兄弟爬山活動。

借鑑黃子華,人生作多方面嘗試,呢期邊瓣得心應手就做好邊瓣,直至時來運到就把握機會重注出擊。香港人精神不止包含獅子山下的同舟共濟,還有李小龍的如水哲學,還有黃子華的「大方向不變看風駛𢃇主義」(呢個term係我老作嘅):當電影夢(大方向)未能開花結果時,不妨作策略性調整,做住相關工作(看風駛𢃇)養活自己先,而唔係背棄了理想,轉行去做誰人都可以的工作。

我相信香港若有一天重光(不一定在本土),靠的不是大家集體躺平,而係靠大家各自努力咩嘢得就做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