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澤
小澤

香港中學教師,閒時參加工會運動。就時政、教育,偶有雜談。 近年興趣在近代台灣/日本的時政文化現象。對歷史和政治亦略有興趣。

通識教育和蘇格拉底之死

(原文載16/12/20 明報)

教育局突然宣布通識科「改革」,引起社會哄動——改名稱、改考評方式、大削課程內容,幾與殺科無異。箇中不符合程序、無視專業意見,已有各方友好討論,不贅。通識老師在這一個月,更多的是嘆息通識老師最珍惜的價值——社會關懷、批判思考,已經不再。

通識教育培育有識見的公民

通識科經常被誤解為政治掛帥,現實內容卻不多談政治,旨在和學生討論不同的社會現象。在課程文件中列明,「本科的目的不在於使學生成為各學術領域的專家,而在於幫助學生在社會、國家和世界成為有識見、理性和負責任的公民」。

在不同的單元,我們討論各種社會議題,也探討不同持份者的處境。我們和學生討論市區重建、士紳化下的低下階層困境;討論狹小住屋當中成長的艱辛。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香港的規劃如何達至公平、政府要兼顧不同階層的訴求,如何取得平衡?要尋找土地改善住屋,又面對各方反對,政府應如何是好?

我們討論公私營醫療失衡下,弱勢社群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憂慮;思索香港在全球化下的處境;了解中國和世界的互動、探討如何把握國家發展的機遇;探索如何身體力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反思社會和家庭如何塑造個人……

我們希望學生發言有根有據、有資訊素養,能辨析各種真假的消息,不要被不盡不實的新聞、民粹和社交媒體蒙蔽。希望學生在21世紀,成為有自學能力、能在紛亂中自立成長的公民。

這些是政治嗎?抑或,最近偶爾會想,讓學生反思主流價值、關懷弱勢,是否正是危害既得利益、觸碰逆鱗?歸根究柢,我們期望社會未來的主人翁,是人云亦云,抑或在梳理各方理據後,敢於據理力爭?

官方欽定觀點違批判思考

正因為通識科多元開放,也因此沒有既定答案。「本科採納一個大眾普遍接受的觀點:認同所有高中學生均能透過適合年齡組別各種學與教的活動,建構和增長知識」。最終立場、觀點,是由學生自行從不同立場的資訊當中、透過批判思考,建構而成。

正因為相信批判思考,通識老師更不會如各方想像般偏頗,因為我們期望真正的立場該由學生思考而成,而非因一時意氣,或未經深思,就相信任何一方。

教育局長在回應傳媒時,指出新科目可以討論「敏感議題」,但「不能讓學生有錯誤的理解」;新增國家安全、《憲法》、《基本法》等內容,要有「正確認識」。

在此必須思考的是,官方的觀點必然是「正確」的嗎?觀乎教育局發出的憲法與基本法教材,皆是強調全國人大的權威,以及如何運用法律確保社會秩序。然而,在近年所經歷的法治和政治爭議當中,政府以外不同持份者的觀點、法律界和社會引起的討論和爭議,皆未有着墨。如所謂「正確理解」,最終必依照官方詮釋,師生未能就不同理據討論和得出不同的看法,便只是單向的政治灌輸,不是透過思考後自行作出判斷的通識教育。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因四處與青年討論不同的問題、希望大眾反思社會主流的看法,而被指控挑戰政權、叛國,最終以荼毒青年的名義被處死。通識科固然不是古聖先賢,卻同為引領反思,而被特首指「第一日已出問題」,被政治殺害。

我們期望香港教育往哪裏去?我們期望通識老師們,即使散落各處,亦毋忘初心。「人應該忠於正義的事而無懼死亡」,蘇格拉底說。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