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澤
小澤

香港中學教師,閒時參加工會運動。就時政、教育,偶有雜談。 近年興趣在近代台灣/日本的時政文化現象。對歷史和政治亦略有興趣。

問題不是用ZOOM,是停課不停學 | 田方澤 | 立場新聞

(原文刊於20年3月)

自農曆年始,中小學停課近2個半月。近日就中小學用線上會議軟件Zoom教學,教育界同工之間有不少討論。針對Zoom的技術問題、對學校的影響、對傳統教育的影響,或受不同社經地位所限的教學效能問題,已有不少討論,在此暫且不贅。

區區素來不反對有意義的新教學法,如老師專長、學生接受、配套穩定,用Zoom亦不失為好工具。至少有同工認為能維持師生關係和課堂常規,比上載單向講學片段好。

但直播教學可以是有效的教學工具,也可以是向校方和家長展示「我做咗嘢」的行政方便:畢竟有甚麼比模擬上課情況更符合「正常」、更符合「停課不停學」呢?只是凡事東施效顰,一件工具若盲目推及四海皆用,不免水土不服。用Zoom的爭議亦由此而起。

歸根究柢,我們是否太習慣「正常」、是否太習慣「趕進度」、是否太習慣日常的「上課」?現在不少老師都提及即便現在做完網上教學,復課後仍要重新補教和追進度,甚至縮短暑假。既然如此,我們現在為何過於匆忙?

需要「不停學」嗎?

17年前,SARS停課一個月。區區是一個不怕死的中三學生,每天幾乎都在看小說、玩電腦、和朋友出旺中唱K行街。興幸沒染病,但也沒認真讀過書,不過總算好好休息了一段時日。

數年前社會就小三TSA的爭論,關注學生壓力的問題。我們的學生一直持續以大壓力的方式學習極深的課程,現在疫症來了,真的要繼續「不停學」:不只不「停學」,還是「不停」學了嗎?我們是否容不下讓學生休息的空間?

去年底OECD發佈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 (PISA) 2018年報告,香港學生在幾項學術能力表現都名列前矛。然而有幾項指標令人憂慮,包括67%學生認為自己與其他同學競爭(國際平均為50%);對生活滿意(52%、國際平均67);解難能力(73%、國際平均87);失敗時害怕他人目光(82%、國際平均56%)。幾項指標都比國際平均嚴峻。但社會卻較少關注,也鮮有反思:我們的教育,在獲得亮麗成績的同時,犧牲了甚麼?

疫症停課期間,學生在家庭中也面對不少挑戰。在百無聊賴的日子中如何生活?如何面對自己的惰性?如何在狹小的家中與家人「困獸鬥」處理家庭關係?能否讀一本日常沒空讀的書、上網自學或向家人學習一門才藝、或做一點小研究?本來突如其來的「假期」,可以是休整、處理日常未有空處理課題的時間,老師也可以佈置特別的課業和指引協助學生,但我們卻選擇以日常的課堂和課業去填塞填滿。

當中固然有學習進度、學生主動性、學校向家長負責等等的考慮。說要減慢節奏,現在空談未免理想。但我們能否真切的反思、和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www.thestandnews.com on March 9, 202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