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伶
山伶

愛山愛水,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其實, 世間萬事萬物, 到頭來, 都只是一湖煙雨吧 ?!

思想論述 1----英國經驗主義與康德哲學

(编辑过)

一、引言

    英國經驗論者的哲學的起點在於要肯定知識的內容或對象。他們否定所謂先驗的知識,認為一切知識都來自經驗,而一切經驗必須有一對象。但奇怪的是,隨著這個理論系統的發展,到了休姆 ( David Hume ),他不但否定了認知主體,更否定了作為知識對象的外在世界。這種「徹底」的經驗論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很必然的困難。那就是:如果休姆的理論成立的話,他一定不能保證知識的普效性問題。因為要承認知識的普效性,就要承認一超越的外在世界做為知識的根據,在現實世界中,這不是一種要求,而是一個事實。因此休姆的理論,從站在描畫這個世界的立場看來是不足夠的。他以自己的理論去歪曲外在世界,而不是要求自己的理論去符合外世界。康德(Immanuel Kant) 雖然接受了他的部份理論,但他能夠

洞悉經驗論者的致命傷,給知識的對象----外在世界,提出一套更為完善的解釋。今試就英國經驗論及康德的超越哲學略談二者對外在世界的解釋有何基本的不同。


二、英國經驗論者的外在世界觀念

    英國經驗論者對外在世界的觀念不盡相同,洛克( John Locke)有洛克的見解,巴

克萊(Berkeley) 及休姆(David Hume) 又有他們的見解。巴克萊及休姆的觀點大致相

類似,但是他們與洛克的觀點卻又相差甚遠。英國的經驗論始自洛克,經巴克萊

至到休姆,到了休姆,他大致已把經驗論發展到極點。現在讓我們先從洛克談起。

    洛克在《人類悟性論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一開始就想

澄清知識的基本問題,他抨擊以往的哲學家所言知識的先驗性問題。(例如柏拉圖

對知識的解釋) 他認為人類一切知識都來自「觀念」(idea),人並沒有甚麼先然的

知識。一個人( 例如一出生就瞎眼的人 )若未曾經驗過紅色的東西,一定不會有「

紅色的觀念」。所以他認為一切知識來自觀念,一切觀念來自經驗。而觀念又可

分為單純觀念及複合觀念 。單純觀念( 例如色、香、味的觀念)是原初的,不可矯

變的;而複合觀念(如自由、美醜的觀念)卻是由多個單純觀念組合而成。洛克又認

為這些觀念,尤其是單純觀念,都有與其一一相應的外在世界的事物。究竟這

些「外在世界事物」是主觀的存在,還是客觀的存在呢?洛克把外在世界分為初

性及次性兩種。一件事物的硬度、擴延性、形狀、動靜、數量及大小等觀念是

初性。至於色、聲、味、觸等則屬於次性。初性是形成物體的真實性質,它們是

不可分離的,故也是客觀存在的。它們不會因為人們的主觀活動而改變。至於

次性,它半是客觀,半是主觀。因為次性的存在是沒有一客觀標準的,人對於次

性的經驗是可以各個不同的。所以我們說它是主觀的。但是人不能憑空創造次

性,所以它們也是客觀的。洛克又認為次性乃依賴初性而存在。但初性又依賴甚

麼呢?洛克認為它們不可能即自存在,必定有一物質作為它們的依據。他把這一

實體稱為「托子」(substratum)。它是一種存在但不可知之物。它是對於不能即自存

在的事物性質,充當一種不可知的支撐者。

    我們看出,透過物質的初性及次性兩橛觀念的分析及物質實體的引介,洛克承

認了一個外在世界的客觀存在。這個理論使洛克的哲學由表象論變為樸素實在

論,這也是後來巴克萊及休姆最反對的地方。因為承認了物質實體即承認了在知

識的範圍內,有一些不為經驗所把持的即自存在的世界。這和柏拉圖的觀念論又

有甚麼分別?在經驗主義的系統內,這是不能夠成立的。所以到了巴克萊,他便

把洛克的外在世界觀念打破。他提出「存在即被知」(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的

理論。如果承認一切的存在衹有在被知的情形下才有意義,則那個不可知的物質

實體是荒謬的。至於洛克所言的初性、次性也是錯誤的。他認為物質無謂所初性

與次性之分。因為人實在不能想像一無初性的次性物體,或無次性的初性物質。

所以所謂初性與次性都只是物體的組成性質,而這些性質,也是只有在被知覺的時

候才有存在的意義,否則人便不可能肯定它們的存在。(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 至

於作為知識對象的外在世界的一致性,也只是在一無限主體----上帝---的知覺下的

現象。所以從「存在即被知」的原則看來,洛克所一建立的外在世界觀念便給巴

克萊一棒打碎。但巴克萊還保留了他的主觀世界。可是到了休姆,他同意巴克萊

對客觀世界的看法,但他更否定了巴克萊的主觀世界。

   在休姆看來,一切知識來自觀念,一切觀念又來自原初印象。因此他認為一切

觀念,無論是單純觀念或複合觀念,皆可還元為原初印象,人通過經驗、印象及觀

念所建立的知識 ,都是一心理作用而已。外在世界是甚麼?外在世界衹是人的知

覺意識之流的觀念群而已,根本無個別的物質實體存在,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

物質實體觀念」的印象。休姆就以「印象先在原則」否定了外在世界,也否定了

主體世界,。我們從「外在世界」所形成的觀念都衹是一種心理作用及期待而已

,所以由那些觀念所建立的知識,也不是客觀真確的、必然的,它們只是人心中

的觀念群而已。

   我們看出英國經驗論者對外在世界的否定,產生了對知識客觀精確性的否定。

這是一項與「事實」不符的描述。因為以歐氏幾何及牛頓物理學為典範的人類知識

具有高度的普效性或必然性。所以康德要重新建立一套知識論系統去解釋這個

問題。


三、康德超越哲學如何解釋知識的普效性?

    康德承認一切人類知識應隨經驗而來,但他否認知識純粹來自經驗。英國經驗

論者的最大錯誤在於只看到知識的來源,未曾察覺到知識的根據問題。由於這個

問題,使他們把悟性(understanding) 理解為靜止的、被動的。康德為了要解決這個

問題,他一方面重新審查悟性的功能,另方面又重新肯定超越的外在世界的存在

。對悟性的考察使他發覺人有一先驗的認知主體(先驗統覺) 及先然的判斷形式(十

二範疇),這種悟性的先然主動形式透過時空的直觀形式,使得從經驗過濾得來的

知識,一方面具有經驗的內容,另方面又可以離經驗而獨立,這種知識,因此也

具有客觀的普效性及必然性。

   從對外在世界的存在問題言之,康德不以為外在世界正如巴克萊及休姆所言,

是虛妄不真的。他固然以為人類悟性通過時空直觀形式及範疇理網,自經驗世界

所建立的知識,不在於外在世界,因為外在世界是透過範疇的過濾而被知。但是由

此我們也不能否定外在世界。因為悟性的認知對象(雜多)必定有一客觀的實在性

根源,康德把這種「實在性的根源」名為「物自身」( thing in itself) 。它是悟性不

能知曉的實體。它雖不可知,但卻可免除了外在世界被理解為只是唯心所致的

謬說。但是我們認為康德的物自體,作為一消極性概念,以限制感性的越權則可

,若把它視為是現象的原因,便陷入他的理論矛盾中,因為「原因」是十二範疇

的判斷形式之一,它只可應用於理解現象界。那樣我們怎能用它去言說本體界(物

自身)呢?


   四、結論

   英國經驗論者的理論,對外在世界及主觀世界一併否定,產生了懷疑論,

把世界上一切知識,包括具有一定程度客觀普效性及必然性的數學及科學知識也

放在懷疑的括號內,這種理論,站在哲學這門學問的立場來說是有缺點的,因為它

歪曲了現實世界。至於康德所提出的物自身,雖然也有困難的地方,但是在他的

理論下,悟性知覺對象具有客觀實在性。而這種客觀實在性,多少保證了康德知

識論的主要課題:知識的客觀精確性。因為既然悟性的知覺對象既不是心所任

意創造的現象,則由它那裏通過時空直觀形式及範疇理網所建立的知識也不再是心

的主觀產物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