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山愛水,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其實, 世間萬事萬物, 到頭來, 都只是一湖煙雨吧 ?!
文學評論 3 --玲瓏剔透珍珠顆----論鄭愁予詩的用喻-
玲瓏剔透珍珠顆----論鄭愁予詩的用喻
遺落在那裏的-----
我們底戀呀,像雨絲,
斜斜地,斜斜地織成淡白的記憶
而是否淡的記憶
就永留於星斗之間呢?
如今已是摔碎珍珠
流滿人世了---------- 《雨絲》
這是《雨絲》最後的一節。「摔碎的珍珠」自然是指愛情的傳說。但我現今把它用作形容鄭愁予的詩,特別是詩中的比喻,那更是恰當了。他的詩不像是「摔碎的珍珠,流滿人世」麼?
以珍珠喻愁予的詩是我讀完他的詩集後所得的直接印象。當時還在詩集的扉頁寫道:「愁予的詩太玲瓏了,就像一盤七彩的珍珠,那完全是少年情懷的抒發,我喜歡他的詩,但希望他快點長大,別老是那麼年輕。」這當然是以自己的「年老」,去批評他的年輕。另方面也是以老杜的標準去評愁予的詩。不過無如何,那時只是胡亂隨便說說而已。想不到最近在《八方》(那是很多年前的最近了)第一期看見他的詩作,他竟然真的有點「中年」了。而我在驚喜之餘,竟也有一點惻惻之感,有一種不能訴說的惆悵。這也是始料不及的。
在眾多現代詩人之中,愁予可算是個玩弄比喻的高手、一個頑皮的魔術師。物象在他的手裏,不論是多麼平凡簡單,一經他的點化,都變成七彩的珍珠。他沒有余光中的那種沉鬱,也無亞弦那種西化式的現代(指感情)。他很中國,也很現代。在現代中有一點古典。但古典得來卻不著痕跡。那是因為他的古典不是表現在遣詞用字方面,他不需要借助語言文字的節奏去營造古典的氣氛。他的語言是很現代的。但在他的詩裏面,卻有一份淡淡的古典情調。這情調瀰漫在詩人年輕愛美愛真的性情之中。他簡直忘懷了這世間還有醜惡。在他的詩裏,無論是一花一草,一沙一石,都是美的化身。加上他的巧喻妙喻,我們讀他的詩,簡直就是在欣賞珍珠走玉盤了。
七月來了,七月的晚雲如山;
仰視那藍河多峽而柔緩。
突然,秋垂落其飄帶,解其錦囊,
搖擺在整個大平原上的小手握了黃金。 《晚雲》
「七月的晚雲如山」本是平平無奇。但一到了「秋垂落其飄帶,解其錦囊,搖擺在整個大平原上的小手握了黃金」便把腐朽化為神奇,秋變成了裙裾飄飄的仙子,而平原上的禾稻、花草,在這仙子的俯視之下,卻變成天真漫爛的小孩子,一個個小手握滿黃金。黃金當然是指成熟了的稻粒或枯黃了的野草。但在黃金這個比喻之下,秋天的蕭瑟已不復見,代之而可見的是充滿歡欣的情懷。
廊上的風的小腳步踩著我午睡的尾巴,
-------------------------------------------
所以我是雪線以上的生物
春的睫毛竟掩上我的窗。 《雪線》
把藤蔓喻為春的睫毛,廊上的清風吹過就像小腳走過。而午睡竟有尾巴,用喻可謂佻皮吧。
新寡的十一月來了。
披著灰色的尼龍織物,啊!雨季。
不信?十一月偶現的太陽是不施脂粉的。 《晨景》
詩人把十一月的太陽喻為新寡的婦人。為甚麼?因為這時的雨像尼龍織物----寡婦披著的面紗。而偶然出現的太陽也那麼素淡,不像那新寡婦人不施脂粉的面容麼?
瀚漠與奔雲的混血兒悄步於我底窗外,
這潑野的姑娘已禮貌地按下了裙子。
可為啥不抬起你底臉,你愛春日的小瞌睡?
你不知岩石是調情的手,
正微微掀起你裙角的彩綺! 《海灣》
詩人把海灣喻為一個嬌憨多姿的女孩子,潮漲的時候,潮水上升,就好像姑娘按下了裙子。但是在潮退的時候即露出岩石。故這岩石就像是調情的手掀起女孩子的裙角。海灣、潮水、岩石本來是慣見的景物,經他這麼一喻,便顯得活潑可愛動人。
眾溪是海洋的手指
索水源於大山
--------------------
這裏是最細小的一流
很清、很淺、很活潑與愛唱歌。 《島谷》
末句便是很真、很美、很孩子氣的意象。
雨季像一道河,自四月的港邊流過,
我散著步,像小小的鮀魚
穿游在路傍高大的水藻間
我吹著水泡,一面想想,一面遊戲。 《港邊吟》
把河喻為雨季,喻為一道時間的流。而詩人則把自己喻為河中的一尾魚,把人與季節緊緊地連在一起。「路傍高大的水藻」是一略喻,那是指街道傍的大樹或建築物。最後的一句則顯出詩人想像的活潑可愛。
每夜,星子們都來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臥著,好深的井啊! 《天窗》
整個天空被想像為一個井,而天空上的星星則變成一群仙子,她們正在汲水,正在俯望井底。
這時,我們的港是靜了
高架起重機的長鼻指著天
恰似匹匹採食的巨象
而滿天欲墬的星斗如果實。 《夜歌》
這是一個套喻。高架起重機被喻為一匹匹巨象,而天上的星斗則如纍纍欲墬的果實。巨象伸著長鼻在採摘果實。
雨落後不久,便黃昏了,
便忙著霧樣的小手
捲起燒紅了邊兒的水彩畫。 《牧羊星》
黃昏被喻為人,一到入夜,他便捲起那燒紅了邊兒的水彩畫,水彩畫自然是指黃昏的景色。
三月臨幸這小城,
春的飾物堆綴著--------
悠悠的流水如帶
在石橋下打著結子的,而且
牢繫著那舊城樓的倒影的,
三月的綠色如流水---------
客來小城,巷閭寂靜
客來門下,銅環的輕叩如鐘
滿天飄飛的雲絮如一階落花。 《客來小城》
此詩寫春天蒞臨一個小城時的景色。第一節第三、四、五、六句都是說春的飾物,這飾物是「流水」。他把流水喻為「帶」,在石橋下「打著結子」繫著那舊城樓的倒影。「結子」、「繫」都是就「帶」的意思引申而來。但最後的一句「三月的綠色如流水」卻是一個喻上喻,綠色如流水,流水如帶。於是綠色就由一抽象的名詞變為玲瓏的意象了。而詩的意境也藉著這意象推擴開去。第二節的末句「滿天飄飛的雲絮如一階落花」用喻也很傳神。
雲的幽默與隱隱的雷笑
林叢的舞樂與冷冷的流歌
你住的那小小的島我難描繪
難描繪那兒的午寐有輕輕的地震。 《小小的島》
這首詩也是寫情人的。詩人以一個小島喻他的情人。這裏,雲的幽默與隱隱的雷笑、舞樂、流歌,以及那輕輕的地震都是寫他的情人的各種神態。雷與地震本來是可怕的然現象,但在這裏卻不但無恐怖感,反使人覺得美。因為詩人以笑喻雷聲,但這笑、這雷聲並非霹靂轟隆,乃是隱隱傳來,那樣以雷聲狀笑聲便覺得美,是一種誇張的美。另外以輕輕的地震去喻情人午睡的心跳,更是難得的妙喻。
四圍的青山太高了,顯得晴空
如一描藍的窗------------
我們常常拉上雲的窗帷
那是陰了,而且飄著雨的流蘇。 《水巷》
詩人把天空喻為一個窗子(描藍的窗),雲是窗帷,下雨時候,水滴就像是窗帷的流蘇。詩人把一個無限大的天空想像成一個窗子,加上以雲作窗帷,以雨作流蘇,我們讀了,就有一種趣的感覺,同時也因為那意象的壓縮,使我們更感覺意象的新鮮。這也是玲瓏剔透的主要原因。
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見愁予用喻的作風。他取嬌小甚於雄偉壯大,取新鮮奇巧甚於淒楚怨慕。比之畫可當作工筆花鳥,比之音樂可視為輕快抒情的小調。其意象在平凡中隱含意趣,在樸實中顯出活潑。所以我們讀愁予的詩,往往為他的那一份漫爛的童心所吸引住了。他就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在向你訴說童話世界的無數珍奇,使你覺得這世上的事物,無論平凡如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是玲瓏剔透如一盤七彩的玲珠!
完
-----以下是重複,因不能修改刪去,故予隔開.
遺落在那裏的-----
我們底戀呀,像雨絲,
斜斜地,斜斜地織成淡白的記憶
而是否淡的記憶
就永留於星斗之間呢?
如今已是摔碎珍珠
流滿人世了---------- 《雨絲》
這是《雨絲》最後的一節。「摔碎的珍珠」自然是指愛情的傳說。但我現今把它用作形容鄭愁予的詩,特別是詩中的比喻,那更是恰當了。他的詩不像是「摔碎的珍珠,流滿人世」麼?
以珍珠喻愁予的詩是我讀完他的詩集後所得的直接印象。當時還在詩集的扉頁寫道:「愁予的詩太玲瓏了,就像一盤七彩的珍珠,那完全是少年情懷的抒發,我喜歡他的詩,但希望他快點長大,別老是那麼年輕。」這當然是以自己的「年老」,去批評他的年輕。另方面也是以老杜的標準去評愁予的詩。不過無如何,那時只是胡亂隨便說說而已。想不到最近在《八方》(那是很多年前的最近了)第一期看見他的詩作,他竟然真的有點「中年」了。而我在驚喜之餘,竟也有一點惻惻之感,有一種不能訴說的惆悵。這也是始料不及的。
在眾多現代詩人之中,愁予可算是個玩弄比喻的高手、一個頑皮的魔術師。物象在他的手裏,不論是多麼平凡簡單,一經他的點化,都變成七彩的珍珠。他沒有余光中的那種沉鬱,也無亞弦那種西化式的現代(指感情)。他很中國,也很現代。在現代中有一點古典。但古典得來卻不著痕跡。那是因為他的古典不是表現在遣詞用字方面,他不需要借助語言文字的節奏去營造古典的氣氛。他的語言是很現代的。但在他的詩裏面,卻有一份淡淡的古典情調。這情調瀰漫在詩人年輕愛美愛真的性情之中。他簡直忘懷了這世間還有醜惡。在他的詩裏,無論是一花一草,一沙一石,都是美的化身。加上他的巧喻妙喻,我們讀他的詩,簡直就是在欣賞珍珠走玉盤了。
七月來了,七月的晚雲如山;
仰視那藍河多峽而柔緩。
突然,秋垂落其飄帶,解其錦囊,
搖擺在整個大平原上的小手握了黃金。 《晚雲》
「七月的晚雲如山」本是平平無奇。但一到了「秋垂落其飄帶,解其錦囊,搖擺在整個大平原上的小手握了黃金」便把腐朽化為神奇,秋變成了裙裾飄飄的仙子,而平原上的禾稻、花草,在這仙子的俯視之下,卻變成天真漫爛的小孩子,一個個小手握滿黃金。黃金當然是指成熟了的稻粒或枯黃了的野草。但在黃金這個比喻之下,秋天的蕭瑟已不復見,代之而可見的是充滿歡欣的情懷。
廊上的風的小腳步踩著我午睡的尾巴,
-------------------------------------------
所以我是雪線以上的生物
春的睫毛竟掩上我的窗。 《雪線》
把藤蔓喻為春的睫毛,廊上的清風吹過就像小腳走過。而午睡竟有尾巴,用喻可謂佻皮吧。
新寡的十一月來了。
披著灰色的尼龍織物,啊!雨季。
不信?十一月偶現的太陽是不施脂粉的。 《晨景》
詩人把十一月的太陽喻為新寡的婦人。為甚麼?因為這時的雨像尼龍織物----寡婦披著的面紗。而偶然出現的太陽也那麼素淡,不像那新寡婦人不施脂粉的面容麼?
瀚漠與奔雲的混血兒悄步於我底窗外,
這潑野的姑娘已禮貌地按下了裙子。
可為啥不抬起你底臉,你愛春日的小瞌睡?
你不知岩石是調情的手,
正微微掀起你裙角的彩綺! 《海灣》
詩人把海灣喻為一個嬌憨多姿的女孩子,潮漲的時候,潮水上升,就好像姑娘按下了裙子。但是在潮退的時候即露出岩石。故這岩石就像是調情的手掀起女孩子的裙角。海灣、潮水、岩石本來是慣見的景物,經他這麼一喻,便顯得活潑可愛動人。
眾溪是海洋的手指
索水源於大山
--------------------
這裏是最細小的一流
很清、很淺、很活潑與愛唱歌。 《島谷》
末句便是很真、很美、很孩子氣的意象。
雨季像一道河,自四月的港邊流過,
我散著步,像小小的鮀魚
穿游在路傍高大的水藻間
我吹著水泡,一面想想,一面遊戲。 《港邊吟》
把河喻為雨季,喻為一道時間的流。而詩人則把自己喻為河中的一尾魚,把人與季節緊緊地連在一起。「路傍高大的水藻」是一略喻,那是指街道傍的大樹或建築物。最後的一句則顯出詩人想像的活潑可愛。
每夜,星子們都來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臥著,好深的井啊! 《天窗》
整個天空被想像為一個井,而天空上的星星則變成一群仙子,她們正在汲水,正在俯望井底。
這時,我們的港是靜了
高架起重機的長鼻指著天
恰似匹匹採食的巨象
而滿天欲墬的星斗如果實。 《夜歌》
這是一個套喻。高架起重機被喻為一匹匹巨象,而天上的星斗則如纍纍欲墬的果實。巨象伸著長鼻在採摘果實。
雨落後不久,便黃昏了,
便忙著霧樣的小手
捲起燒紅了邊兒的水彩畫。 《牧羊星》
黃昏被喻為人,一到入夜,他便捲起那燒紅了邊兒的水彩畫,水彩畫自然是指黃昏的景色。
三月臨幸這小城,
春的飾物堆綴著--------
悠悠的流水如帶
在石橋下打著結子的,而且
牢繫著那舊城樓的倒影的,
三月的綠色如流水---------
客來小城,巷閭寂靜
客來門下,銅環的輕叩如鐘
滿天飄飛的雲絮如一階落花。 《客來小城》
此詩寫春天蒞臨一個小城時的景色。第一節第三、四、五、六句都是說春的飾物,這飾物是「流水」。他把流水喻為「帶」,在石橋下「打著結子」繫著那舊城樓的倒影。「結子」、「繫」都是就「帶」的意思引申而來。但最後的一句「三月的綠色如流水」卻是一個喻上喻,綠色如流水,流水如帶。於是綠色就由一抽象的名詞變為玲瓏的意象了。而詩的意境也藉著這意象推擴開去。第二節的末句「滿天飄飛的雲絮如一階落花」用喻也很傳神。
雲的幽默與隱隱的雷笑
林叢的舞樂與冷冷的流歌
你住的那小小的島我難描繪
難描繪那兒的午寐有輕輕的地震。 《小小的島》
這首詩也是寫情人的。詩人以一個小島喻他的情人。這裏,雲的幽默與隱隱的雷笑、舞樂、流歌,以及那輕輕的地震都是寫他的情人的各種神態。雷與地震本來是可怕的然現象,但在這裏卻不但無恐怖感,反使人覺得美。因為詩人以笑喻雷聲,但這笑、這雷聲並非霹靂轟隆,乃是隱隱傳來,那樣以雷聲狀笑聲便覺得美,是一種誇張的美。另外以輕輕的地震去喻情人午睡的心跳,更是難得的妙喻。
四圍的青山太高了,顯得晴空
如一描藍的窗------------
我們常常拉上雲的窗帷
那是陰了,而且飄著雨的流蘇。 《水巷》
詩人把天空喻為一個窗子(描藍的窗),雲是窗帷,下雨時候,水滴就像是窗帷的流蘇。詩人把一個無限大的天空想像成一個窗子,加上以雲作窗帷,以雨作流蘇,我們讀了,就有一種趣的感覺,同時也因為那意象的壓縮,使我們更感覺意象的新鮮。這也是玲瓏剔透的主要原因。
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見愁予用喻的作風。他取嬌小甚於雄偉壯大,取新鮮奇巧甚於淒楚怨慕。比之畫可當作工筆花鳥,比之音樂可視為輕快抒情的小調。其意象在平凡中隱含意趣,在樸實中顯出活潑。所以我們讀愁予的詩,往往為他的那一份漫爛的童心所吸引住了。他就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在向你訴說童話世界的無數珍奇,使你覺得這世上的事物,無論平凡如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是玲瓏剔透如一盤七彩的珍珠!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