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地欢迎反社会人格”、网络让你们彼此找到了、关于安全感的发明与反弹
1、对女人来说的切身恐惧是,竟然有一群猥琐男人分享电车性骚扰经验,韩国“N号房”也很可怕。而且“N号房”的新人为了拥有分享资格,竟然不惜对自己的女性亲戚偷拍上传。“不要怕,我也是人渣。”
一切早有端倪。
20年前的香港报刊杂志中,就有乱伦幻想色情宣传,以及“清纯学生妹揾人抱”的诱惑广告。更有作家以色情作家自傲。
2、美国的旧电影里,一位男配角表示对演讲者的支持:“自从听你的演讲后,我从募捐箱里拿走了30元。”重点不在于他拿走了多少,而是标志着他对所有的道德标准都不屑一顾。这个演讲的主旨是“自私是快乐的,不要被社会道德愚弄了。”
3、有一部“电视时代”关于谣言的美国片。学生乙女被同学丁男逼问:“你怎么能告我强奸?”他理直气壮的样子,好象乙是为了追求出名而诬告她。
乙跟朋友们设了个陷阱,让丁男亲口承认自己杀了人。乙录下录音,丁男茫然问:“我会怎么样?”
乙回答:不怎么样。
这正是丁男在造谣生事后的一贯态度:“不过是流言而已,你害怕什么。”
而且我们同时也知道了,丁真的强奸过乙。但是他根本不在乎这件事。即使真的犯了罪,他也有信心扭转别人的观点。
4、还有一部电影,从追踪杀人的残留摄像片段开始,记者、警察、证人都被卷入其中,媒体与普通人都在等答案,然后失踪者出现,补齐了摄像的后半段。原来是一场自导自演。没有人死。当事者只是想制造一次笑料而已。
制造一个轰动性的滑稽剧。
《与魔鬼共乘》里的杀人犯说:“没被抓住的凶手一回想起来,一定会非常骄傲。因为他太聪明了。”
5、人们想要安全感,宗教是一种确保安全感的发明。儒教也是一种为了安全感的发明。宗教教人要谦卑,要相爱。儒教教人重视血缘之亲,至少要在亲友间实现利他主义。
为了把这些推广到全世界,就要把所有人关进道德的笼子里。
但被关进笼子里的人,并没有彻底被驯服。
或许正是你要把它关进笼子的做法,激起了反抗。
你要它把谎言当真实的做法,激起了愤怒。
6、美国片里有一段,两少女交流,A问:“所以你父母把你送去宗教学校,所以你在那里跟人sex了?所以他们禁止你做的事,你反而做成了?”
面对孩子的叛逆,很多父母只会继续用威压的办法,要把道德强灌进去,例如宗教、儒教等。
7、在新冠疫情中,不相信中医的人,宁可在西医手上死去。而美国不相信疫苗有用的人,宁死不打疫苗。
即使医生知道救治病人的方法,也需要病人同意,否则,病人可以把药扔掉,或者溜出医院。
8、最后一点是,当小孩子在没有自己理性判断的情况下开始接触网络,他的反社会倾向得到强化,没有人发现和引导的话,他越成长越具有危险性。他们的父母只看到孩子衣食无缺,而没有看到内心的扭曲与否。
9、当看到网络霸凌导致人自杀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心理学教育。可是,对于不相信心理学的人怎么办呢?
而且假如对手过于强大,靠一点心理学来自我建设,恐怕也难以见功。
假如在你生活中只有一个人的恶意,也许可以战胜。但假如是一群吸血鬼见了血就狂饮恶意铺天盖地而来,也许瞬间就能击垮一个人。
10、人们可以抱团取暖,也可以抱团霸凌。
人是有攻击性的。
报仇是一种解压。
假如人们需要定期解放压力,那么一个或几个可以攻击的脆弱对象,就永远有其“存在价值”。
对恶意者来说享受的就是对方哭泣呻吟和绝望。
你的痛苦是对方的勋章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