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來自台北的高中生 用學生的視角,默默紀錄著世界 希望透過文字發揮微薄的影響力!
當了一年社長 我的失敗經驗
高二,是學生玩社團最瘋狂的一年。我有幸能在這一年擔任所屬社團的社長, 忙得要死要活,但也跟大家共同創造了不少美好回憶。(雖然因為疫情好多活動被取消QQ~)
何謂管理?何謂領導?除了從學術的角度去探討,我更想追求的是一種心態,而非一套準則。在過去一年,我不斷地問自己這些問題,勉勉強強還是有些實務上的心得。雖說結果不是很滿意,但過程中還是學到不少東西,希望以下的建議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1. 高中生社團
先說說我自己對於高中生社團的一些觀察。其實各個社團的文化、運作方式、人員組成都不盡相同,因此沒有一定的準則,只能不斷的去適應,在這裡只是單純的經驗分享而已。
以我們學校為例,規定學生一定要參與社團活動,期末會進行選社,可排十五個志願,且每個社團都有人數上限。
但學校現有的社團,不見得剛好符合學生的興趣,排在第一志願,只不過是比較出來的結果。加上負責處理社團事務的學生,在沒有獎勵、沒有考績壓力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願意處理社團的事情,都是種義務性的行動,而少部分人就會因為沒有內在動機與外在壓力,將社團事務置之於度外。
以我的個性,不喜歡透過強硬的手段去規範每個人該做什麼事,我希望大家是真心想貢獻,內心裡有某種找到歸屬的渴望,而非因為有個人一直在背後逼你。
因此,可以透過初期團隊的建立,較能不透過外力,順利管理一個社團的運作,而這,也是我失敗的開始。
2. 團隊建立
我到很晚才發現,自己其實不是很了解社團內的其他人,他們的為人、他們的專長等等,跟某些人也幾乎沒什麼交情可言。
維繫一個團體的感情是件很重要的事,隨著人跟人的相處時間變多,自然而然會有一定程度的交情,而很多時候我們願意幫忙別人,或甚至主動提供協助,都是因為我們想跟對方維持良好的關係,這就提供了參與社團事務的內在動機——情感。
因此,作為領導的人,在團隊建立初期,可以嘗試去跟每個人聊聊天,去了解與你共事的夥伴他們的特質以及專長,除了作為分配工作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主動去接觸他人,與每個人打好關係,當你需要協助時,才會有人願意挺身而出。
另外,務必在最一開始就把規則講清楚,合作溝通的模式、工作排程概要、幹部的職責範圍等等。團隊剛成形時,在無法確定大家想法是否一致的情況下,先去「教」其他人怎麼做事情,好過花兩三個月慢慢摸索。
3. 合作溝通
事情會出錯,大概有百分之五十是因為溝通上的失誤。如何避免,相信網路上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文章,我只想分享我感受最深的一點:不要偷懶。
在溝通上,常常發生「我以為這樣」不等於「你以為那樣」的認知差異,畢竟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不可能完全理解對方講出來的話。因此,盡可能的把事情交代清楚,不要為了省時省力少講兩句話,造成彼此認知上的差異。
對我來說,掌握到其他幹部的工作進度很重要(不然也不需要社長這個角色,大家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頻繁的溝通、確認,才可以及時發現問題並介入討論。我當初沒有刻意去要求這點,結果就是額外增加許多溝通成本。
完善的合作模式建立在良好的溝通上,如果缺乏溝通,很容易因自己的觀點忽略其他可能性,提升事情出錯的機率,或甚至彼此意見不合產生紛爭,這些都會大大傷害一個團體。
4. 紀律抑或是自由?
如同前面有提到,我的個性不喜歡強迫他人做事情,因此一直都是有點放任式的管理,除非有人越線太頻繁,不然我不會刻意去糾正。但這個想法到後來稍稍轉變了。
某次社團去比賽,當天很混亂,出發前在學校,我忙著指揮大家,把所有該注意的事情都在腦中檢查過了一遍,結果反而忽略了自己要帶的東西,還好後來有及時發現,沒有造成不可彌補的錯誤。
我首先對於我的粗心大意懊惱不已,充斥著不安、焦慮,這無疑對我的角色是一大否定。但事後冷靜下來,細想事情發生的原因,我才發現,我花費太多力氣在關心周遭的人該做什麼事,本可以順順利利的流程,卻因為缺乏該遵守的紀律,額外添了不少麻煩的小事。
不是要推卸責任,相反的,在社團發生的所有事我都要負責,只不過從那天之後,我一直在思考,如果一開始就定下一些簡單的規則,是不是我會輕鬆許多?
當然我反對紀律的理由還很多,但從前那些令人不服的規則,如今有了事實的驗證,使我不得不去理解制定規則的用意為何。
結論
總的來說,這一年我學到許多東西,吸收了不少經驗,而我認為我最大的敗筆,在於沒有帶給大家一個社團的歸屬感。也許是我不夠努力去交心,也許是因為疫情,使許多活動無法順利舉行。但不管如何,至少這一年在社團的花費的時間與心力沒有白費,很感謝有許多人陪我走過,也希望下屆能夠繼續發光發熱!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