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visSio
AlvisSio

九十後澳門人,長期關注、書寫港澳兩地的一切。 著作︰《Lonely Planet IN 香港與澳門》第二版、《戀殖世紀--港澳殖民印記》。

讓博物館走進生活

隨著疫情逐漸消退,大家的生活似乎已回復昔日的運作,然而,有些從前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或許永遠不會再出現,就如博物館。

事源在早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國際博物館協會的研究指出,因著「居家抗疫」和「維持社交距離」等政策的實施,各地博物館收入銳減,甚至道出「全世界近百分之十三的博物館可能永遠不會重新開放」這一驚人預測。雖然,以澳門大多博物館都是官方籌辦或支持的情況來看,閉館潮未必會發生在澳門,但也正好借此機會,來談談澳門人與博物館的關係。

澳門的博物館

若說起澳門的博物館,相信浮現在大多數澳門人腦海中的第一個答案,必然是「澳門博物館」,而再數下去,也許還能說出海事博物館、消防博物館、賽車博物館,但其實,小城內尚有不少與澳門本土歷史文化緊緊扣連、真正澳門獨有的博物館,就如手信博物館、典當業展示館、博彩歷史資料館和中西藥局舊址等等,不過,對比起說出某家特定的館名,「澳門的博物館」作為一個命題,本身就已經存有不同的思考空間,而如何吸引澳門人走進自己的博物館,或許就是其中一道小題目。

大概絕大部分人都不會知道,甚至難以想像,在澳門這個不足三十三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城裏,原來有三十多間展館符合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定義*,密度之高,著實令人驚訝,但筆者相信,令人更驚訝的,恐怕是絕大多數的澳門人都從未參觀或到訪過這些博物館,甚至連其位置何在亦不了解 —— 縱然澳門不少學校會為學生安排參觀活動、好些博物館更是定期或長期免費開放。

澳門人為何對逛博物館無感覺?

之所以會出現「博物館在眼前,卻從不步進」這情況,原因不少,一來是澳門人消遣活動多,免費的活動亦從來不缺;二來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內,幾乎沒有將博物館在博雅教育中的角色好好闡明,不過,這兩者最終指向的,其實都是我們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沉悶、娛樂性低、無聊。

的確,對博物館抱持以上負面印象的人,或許也真的不少,英國《電訊報》旅遊版編輯 Oliver Smith 更在2014年時寫過一篇名為《21個討厭博物館的理由》的文章,將其心中想法一一列出,就如太無聊、太沉重、太多嘈吵的小孩及家長、太多正在自拍的人、太難以理解、太與我無關等,縱管事後引來其他人撰文反駁,但不得不承認,Oliver Smith 所說的,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多數人的心態。

那問題就是,當我們都不會斷言否認博物館中的藏品、展品之價值及教育功能時,又應該如何將眼前這些由「沉悶」、「無聊」所組成的藩籬打破,令人願意踏入博物館的大門呢?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將博物館展覽的內容與生活扣連,讓博物館走進生活。

推廣博物館的兩個可能面向

讓博物館走進生活,大概能有兩個理解的方向,其一就是,讓到訪博物館這事變成一般民眾的生活習慣;其二就是令博物館內的獨有元素走進民眾的生活場景。而在這兩個前題下,博物館的推廣和行銷,或許就能有這兩個面向:活動和文創產品。

活動面向的意思,大抵可以看成在博物館內舉辦的活動。說到這裏,或會有人質疑,澳門的博物館也不乏活動,諸如導賞、工作坊、音樂演出、攤位遊戲等也年年在辦,但卻不見得能做到走進生活。問題的關鍵,在於以上提及的活動都只是將博物館視作一般的場景,並無把博物館的「個性」好好發揮。而假如要數近年將博物館個性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行銷活動,「迷你金字塔」客房必然榜上有名。就在2019年4月,巴黎羅浮宮為慶祝玻璃金字塔建成三十年,就與旅宿平台Airbnb合作,推出在玻璃金字塔下的「迷你金字塔」客房,讓贏出遊戲的幸運兒住進這家夢幻客房,同時可享受一次夜間的專屬導賞,成為一時佳話。

假如覺得這樣的活動太瘋狂的話,其實亦可參考美國初創企業「Museum Hack(博物館黑客)」的做法,將傳統的導賞模式扭轉,在介紹藏品「有價值」的一面上多走一步,帶出「有趣」的一面。例如,他們會以「你最想偷走的三件藏品」、「聚光燈以外」等主題,引導觀展者投入自己的想像、情感,將自身經驗與藏品連結,同時,導賞員的解說除了基本的藏品資訊外,更會延伸到藝術家們之間的八卦、奇怪傳說等故事,同時,旅程中不時會穿插一些遊戲互動、喝紅酒、一起吃糖、做瑜伽伸展等活動,徹底改變大眾對博物館的想象。而這家初創在三年間創下年收入近三百萬美元的佳績,也在在證明了大眾對這種別開生面的博物館導覽方式的受落和擁抱。

而除了活動外,文創產品也是另一個可行的方向。正如以康熙皇帝真跡複製成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就成功在華語地區掀起過一陣熱潮,除此以外,蘇州博物館的「四大才子」掛耳茶包、大英博物館的「吶喊」環保袋、廣東省博物館的「粵光寶盒」糕點等等,無不示範著博物館能夠走出場域界限,與民眾的生活結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館走向文創產品,需要的並不是俯拾皆是的紀念品,而是能夠將展品內涵、故事提煉,再以大家慣見物品形式現身的精品;同時,重的應該是質而不是量。

小城之內,不乏值得大家造訪的博物館。然而,要令人走進去,或許我們要先思考如何令博物館「走出來」——「走」進大家的生活裏,「出」奇制勝,再把人引進博物館「來」。

*國際博物館協會於1974年為「博物館」下定義,大意是:「一個非營利性、對外開放、永久經營的機構,以服務人群、促進社會發展為宗旨,主要從事蒐集、保存、研究、傳播、展示等活動。」

===

寫於2020年6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