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座櫥窗間一觸即發的核大戰,五月冷戰觀影小節

大鵝Stephen
·
·
IPFS
還好如今的世界已經稍遠離核戰爭的陰影,不過不要忘記:如今的“末日之鐘”已被調至距午夜還有一百秒。
再见列宁 | 沉默的教室 | 间谍之桥

五月的观片和阅读大多和冷战相关。重看了一遍《再见列宁》,初中时代看过的那一遍在脑中的印象似乎只剩下了前一个小时,如今看来,东德的瓦解真是一件极为戏剧化的事件。这部电影也触发了脑中对于德语的谜之喜爱,接连看了《沉默的教室》和《间谍之桥》——两部围绕着西柏林发生的故事。不得不说西柏林是一块极为特殊也极有趣的土地,特别是在冷战期间那个大背景下,类似于一幅资本主义的橱窗置于社会主义国度之中。


如今人们大多认为西柏林是西德的一部分,但有趣的是西柏林直到东西德合并前都归属于英、法、美三国共同管制,西柏林拥有市议员却不能参与国民议会的投票、甚至连西柏林市民的护照虽然是西德的样式、但国籍一栏中写的却是“西柏林市”。为东德所包围的这片西柏林飞地自然也被苏联所觊觎,1948年其中发起的柏林封锁中将西柏林与资本主义阵营的陆路连接封闭,企图逼迫英美法三国放弃西柏林这片土地。

西柏林地图|CIA

然而西方阵营发起的“柏林空运”破灭了斯大林(台译史達林)的美梦,一年的时间里英国和美国空军的飞机往返超27万次飞行来运送物资从燃料日用品到牛奶和鸡蛋,颠峰时段甚至每分钟都有一架飞机降落在柏林空运的主机场-坦佩尔霍夫机场。1949年苏联终于放弃了对西柏林的封锁,准许以西柏林以公路、铁路、运河以及航空的方式连接西德。

柏林空运中一架C-54运输机降落在Tempelhof机场|USAF

西柏林市民驾驶着汽车穿过—敌对国、敌对阵营—东德国土上纳粹修建的高速公路,去往西德或是捷克斯洛伐克,想来真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情。至今恐怕只有在朝鲜开城工业园区的韩国人,在空无一人的连接开城和首尔的道路上驾车时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吧、不过这样做早已不可能,连开城园区大厦都被那位伟大的领袖所炸毁了。


为了防止东德的国民利用西柏林人的汽车偷渡出境,东德也是想出了各种方法:区间测速—不是为了防止超速,而是来监视车辆是否有不正常的路线行为、在路上的服务区餐厅为西柏林人单独设置一个就餐区,防止两方的平民产生交流…为什么西柏林就不担心自己的国民会跑去东德,而共产主义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这个将民主写在国家名字之上的国家就这样担心呢?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间谍之桥》的原型也是真实的故事:利用苏联的间谍来交换被苏联打下来的U-2侦察机的美国飞行员。算是很真切的反映了在冷战的谍报时代,美苏两国想要相互私下交换信息的困难。这一款高空侦察机对国人而言想必并不陌生,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中还摆放着当年击落来自台湾的这款。还没有卫星的年代,这架能飞的上7万英尺高—两万多米的高空飞机上的飞行员已经足以看到地球浅浅的弧度,成了那个年代的“卫星”。

洛克希德 U-2侦察机|USAF

美苏冷战就不得不提其中的一次次热战、爆点,当然最危险的还要数六十年代的那次古巴导弹危机,成为人类距离核战争、也就是实际意义的人类毁灭最近的一次。《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这本书便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西半球、在美洲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在古巴这样一个“共产主义橱窗”里:一座驮载着中程导弹的货车行驶在没有铺装、极为泥泞的林间道路上;盛载核弹头的绝密箱子放在潮湿闷热的地下室中,不得不将哈瓦那早已封闭的妓院中的空调拆下来保证安全的温度湿度;狂热的卡斯特罗向赫鲁晓夫叫嚷着要向北边的大国—头号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非常的讽刺不是么?

莫斯科红场阅兵中与部署在古巴同型号的导弹"R-12"|CIA
部署在古巴丛林中的"R-12"导弹

能将探测器发到月球的美国,连接三十八万公里的月球只要几分钟的国家,破译一份来自苏联的加密电报、还不是截获而仅仅正常的领导人间通信却要花上好几个小时;苏联大使想要将信息发往莫斯科还要拜托西联汇款的快递员骑自行车时不要被路旁的美女所吸引—这样也许又要耽误上半个钟头。其后双方的谈判也成了华盛顿的某位新闻记者和苏联驻美大使馆的克格勃官员—和《间谍之桥》谈判的双方一样的荒谬。最后,莫斯科发现向华盛顿传准确传达信息的方式还是直接通过莫斯科广播电台来得直接。

1961年赫鲁晓夫和甘迺迪会面|Wikipedia

大国的高科技作战——数十万枚每颗核弹是二战所有炸弹吨位总量还要乘上个几倍的核弹,装上战略轰炸机上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巡逻在北冰洋、大西洋、白令海和地中海的上空,以准备将其在两个小时内投放在苏联的目标上。能力很强大不是么?而最荒谬的事情是,什么时候才能去投放这些炸弹?怎么证明这些足以彻底毁灭人类的核弹真是美国总统或是苏共总书记所需要投放的?又怎么证明即使是他们想要投放但他们脑子没有发昏?《奇爱博士》也许只是稍稍夸大了一点点,但结果证明这样简陋的设计足矣毁灭人类个三百六十回。还好如今的世界已经稍稍远离掉了核战争的阴影,不过不要忘记,如今的“末日之钟”已被调至至午夜还有一百秒。

肯尼迪夫妇在遇刺当天抵达达拉斯机场|Wikipedia

如书中所言,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看似是肯尼迪(台译甘迺迪)赢得了胜利、赫鲁晓夫背叛了卡斯特罗(台译卡斯楚)撤走了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然而最终的受益者看起来却是其中最不起眼的“棋子”卡斯特罗,来自美国的承诺“不会侵占古巴”令其稳坐国家最高领袖的宝座长达四十年。而“胜利者”肯尼迪却在一年后的1963年在德州的达拉斯被刺杀、尼基塔·赫鲁晓夫也第二年的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的策划中黯然下台。然而如今,这座社会主义的堡垒与橱窗古巴即便已经从卡斯特罗兄弟手中轮替至卡内尔(古巴当前国家主席, Miguel_Díaz-Canel,台译卡奈)脱离朝鲜的王朝命运,却也同在长期封锁后与世界相脱节,缺乏飞机零件、难以正常的进口汽车等等,沦为一个为时间所抛弃的国家。


也许正是真正的历史才会创造出如此荒诞与奇幻的事吧。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内容可以阅读近年来关于导弹危机最棒的一本书《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电影《惊爆十三天》也是不错的选择。

《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大鵝Stephen在澳满洲人/WHV 从满洲出发,到世界的角落 交通运输/满洲史/旅行 Instagram: Gooseyeong Email: Stephenyeong64@gmail.com Newsletter: groundtour.substack.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

Manchuria
28 篇作品

邓丽君的《又见炊烟》,与日本战败后殖民地的引扬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