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她的故事與妳同行

097 | 如何對抗國家機器的「凌遲」?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親身示範

(编辑过)
杜特蒂任期殘存的半年,會如何對待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身負七八條控罪的著名記者?
文 / 閻紀宇
(原文發佈於2021年12月12日)
「我們正在見證菲律賓民主遭到凌遲⋯⋯想像那流血的過程,一刀一刀地割著政治,割著菲律賓的民主。割到一個程度,你會變得非常虛弱,你會死去。」
——蕾莎(Maria Ressa),記錄片《凌遲》(A Thousand Cuts)

今年12月10日照例是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黃道吉日,又適逢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召開全球「民主峰會」(Summit for Democracy),兩項盛事相映成趣:今年和平獎得主蕾莎(Maria Ressa)與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彰顯新聞自由對於人類民主體制無可取代的價值,而兩者的祖國菲律賓與俄羅斯,正是近年全球民主體制倒退最怵目驚心的案例。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11日下午放映記錄片《凌遲》(A Thousand Cuts)的時候,遠在8700公里外的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蕾莎正準備出席頒獎典禮。平日總是西裝外套+長褲一身簡淨俐落的她,這天晚上依舊如此。

【Maria Ressa 諾貝爾和平獎演說】
2021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蕾莎與穆拉托夫(美聯社)

《凌遲》中有一幕,蕾莎的妹妹瑪麗珍(Mary Jane)幫她挑選衣服,她要出席《時代》(TIME)雜誌在紐約舉行的晚會。瑪麗珍挑的黑色薄紗禮服與銀色高跟鞋,都被蕾莎否決,姊妹倆有說有笑。《凌遲》的片名看似嚴肅壯烈,但影像中的蕾莎經常笑逐顏開。對於一個飽受威權元首、國家機器與網路愚民壓制、威脅的新聞工作者,「笑」其實是一副堅韌的盔甲、一種強大的武器,代表她不畏懼、不沮喪,代表她仍有源源不絕的力量與鬥志。

蕾莎在2012年初與8位朋友共同創辦新聞網站「Rappler」,名字結合了「rap」(舌燦蓮花)與「ripple」(漣漪效應),很快就成為菲律賓最重要的獨立、網路原生新聞網站。疾風勁草,風雨雞鳴,2016年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當選菲律賓總統,以「法外處決」(extrajudicial killing)手段展開草菅人命的掃毒戰爭,嚴重侵害人權、破壞民主體制。對此,Rappler不斷進行深入、批判性的報導與評論,讓杜特蒂芒刺在背,也讓蕾莎成為馬尼拉當局頭號敵人。

早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前,蕾莎就與另外幾位受到迫害甚至殺害的新聞工作者獲選為《時代》2018年度風雲人物,並被合稱為「捍衛者」(The Guardians),以專業、良知與勇氣讓世人瞭解「新聞自由」絕不只是一句口號,需要吾人全心全力護持。

《凌遲》以2019年菲律賓期中選舉(midterm election)做為經緯,聚焦12席參議員的選戰,尤其是杜特蒂政權警察頭子、掃毒戰爭劊子手德拉羅薩(Ronald dela Rosa)與公民運動者古托克(Samira Gutoc)的對決,以杜特蒂的話來說就是「人命」與「人權」的對決,或者「不惜犧牲無辜貧窮民眾」與「從根本解決社會問題」的對決。

杜特蒂其實不能算是傳統意義的獨裁者,他會在憲法規定6年任期屆滿(明年6月)時下台,對竊國14年的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只能心嚮往之,菲律賓仍具備一定程度的三權分立與制衡。但他的行政濫權、司法踐踏嚴重斲傷了國家的民主體制,而且杜特蒂擁有會讓馬可仕無比羨慕的武器: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

《凌遲》對此著墨甚多。杜特蒂與同年當選總統的川普(Donald Trump)臭味相投,幾乎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民粹強人,都善於搧動憤怒與恐懼,都不知「格調」與「風範」為何物,都有病態的性別歧視,都恣意踐踏其權力制衡者,都極度仇視抱持批判立場的媒體,都把散播假訊息與仇恨言論當成家常便飯,都在社群媒體的怠忽職守之下張牙舞爪。

杜特蒂透過國家機器豢養網軍、進行「認知作戰」與遂行司法迫害的本領,甚至比川普更勝一籌。台灣近年談假訊息與認知作戰,多半聚焦「境外勢力」亦即中國的野心與威脅,但《凌遲》讓我們看到,雖然台灣的民主體制遠比菲律賓健全,但如果沒有時時勤拂拭,來自領導階層與國家機器的「凌遲」威脅恐怕會更甚於「境外勢力」。看看台灣近年與政府和執政黨協力運作的網軍,聽聽政界與學界「言論自由不能無限上綱」的警告,想想《凌遲》一片中菲律賓政府如何以「境外勢力」污名化獨立媒體,這樣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

杜特蒂與川普不是習近平、不是普京(Vladimir Putin)、不是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不是哈米尼(Ali Khamenei)、不是阿拉伯王國的君主,但兩人「凌遲」民主體制造成的傷害恐怕比這些獨裁者更嚴重。儘管如此,這類民粹強人其實也害怕另一種「凌遲」:獨立新聞媒體鍥而不捨、前仆後繼的監督、揭發與啟蒙。

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 )研究員佩平斯基(Thomas Pepinsky)最近為拜登民主峰會畫策時寫道:「民主體制鼓勵促成的政治批判與實質異議,足以威脅任何威權政體的存續。」

正因如此,杜特蒂雖然一直享有高民調支持率,2019年的參議員選舉也高奏凱歌,但他始終對蕾莎與Rappler滿懷忌憚,必欲去之而後快。蕾莎榮膺諾貝爾和平獎是菲律賓的驕傲,卻也讓杜特蒂顏面掃地,他與爪牙長期以來對蕾莎與Rappler的誣蔑、抹黑與打壓,如今都成了往自己頭上澆糞。若不是黑暗,世人難以體會燭光的可貴。杜特蒂或許能逃過國內外的司法追訴,但是逃不了歷史對他的蓋棺論定:如果說蕾莎是掌燭人,杜特蒂就是襯托燭光的那一片黑暗。

另一方面,有了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蕾莎與Rappler就能高枕無憂嗎?難說。看看被中國關押至肝癌病死的劉曉波,看看最近才被緬甸軍政府判刑的翁山蘇姬。和平獎史上第一位新聞記者得主、1935年的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被希特勒(Adolf Hitler)關進集中營,迫害至死。杜特蒂任期殘存約半年,但已宣布要轉戰參議員,死命抓著司法豁免權。更令人擔心的是,明年菲律賓大選是兩大家族蛇鼠一窩:最被看好的總統候選人姓馬可仕——老馬可仕之子Bongbong Marcos,最被看好的副總統候選人姓杜特蒂——老杜特蒂之女Sara Duterte。

在承受與反抗「凌遲」的漫長過程中,蕾莎一直有2個關鍵詞:「堅定」與「希望」,不時為年輕的Rappler戰士打強心針:「我們不會逃避,不會躲藏,我們會堅守陣線。」但她與Rappler仍需要更多來自菲律賓基層社會的支持,後者會是比諾貝爾獎更堅實的保護傘、更強大的發動機。

從習近平到杜特蒂,威權體制或許能為人民帶來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姑且不論代價),民主體制的公共政策效能則往往受到質疑。但佩平斯基說得好,「如果要將社會對於少數族群聲音的保護體制化,同時保護新聞記者、公民與反對陣營領袖批評政府的權利,那麼民主體制捨我其誰。」

2021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蕾莎(Maria Ressa)照片來源:美聯社

《凌遲》尾聲,蕾莎面對一名為杜特蒂政績辯護、強調自身絕非「受害者」的民眾,她引述了德國神學家尼莫勒(Martin Niemöller)談納粹的詩作〈起初他們⋯⋯〉(First they came …)

起初他們來抓社會主義者,我沉默,因為我不是社會主義者。
之後他們來抓工會成員,我沉默,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之後他們來抓猶太人,我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最後他們來抓我時,沒有任何人為我說話。

蕾莎把第一句換成:「起初他們來抓新聞工作者⋯⋯」旨哉斯言,吾人銘記。(完)

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1. 長榮海運29年前另一樁海上意外
  2. 有刺客!一位幾乎改寫人類歷史的「愛爾蘭瘋女人」
  3. 為何歐洲男性政治人物打疫苗要拍半裸照?
  4. 南海不是中國的!從國境之南的曾母暗沙談起...「曾母」究竟是誰的媽媽?
  5.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6. 「壯陽神鳥」如何成為「外交工具」?
  7. 破碎的夢土:歐洲國家利用高科技工具監控難民
  8. 華府最有權勢的「Joe」除了Joe Biden,還有這位Joe Manchin
  9. 台灣新朋友索馬利蘭成中東富國戰略布局關鍵角色
  10. 你不知道的體育史》誰背叛了這群「國家之光」?
  11. 創設少子化大臣18年,大和民族卻越生越少!談談日本少子化政策失敗的幾個原因
  12. 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13.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上):當她們的子宮被放大檢視
  14.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下):在這座島成長的新二代、舊八代
  15. 是誰住在露營車裡:以車為家的「游牧人生」在台灣可行嗎?
  16. 藝術不再「打高空」:一座讓種植園勞工掙脫貧窮宿命的美術館
  17. 戰雲密布的海峽、危機四伏的運河,從兩段歷史看台灣的命運
  18. 摩登家庭:誰說婚姻一定要有「愛」?她們選擇和好友結婚去
  19. 推動雙語教育的台灣來看看瑞士的英語煩惱
  20. 半封城生活:防疫下的家庭關係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21.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22.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23.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24. 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25. 防疫生活「心」指南:新冠時代如何照顧精神健康?
  26. 台灣成中國「疫苗外交」戰場
  27. 台灣人的疫情時差報告:這一次,世界示範給我們看
  28. 疫情時差報告.紐約篇:封城之下,被圍困的關係與慾望
  29. 世紀爭論的由來:鳳梨可以放在披薩上嗎?
  30. 緬北血翡翠:漫長軍事獨裁下,底層人民只有這個卑微願望
  31. 你我打疫苗對抗傳染病,要感謝300年前一位拿兒女做試驗的勇敢女性
  32. 疫情職涯考驗:30歲,他在越南替台商跑業務,她在美國當飛行教練
  33. 拍A片伸張女權?瑞典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的「女性主義A片」之路
  34. 又綠又台:德國下一位總理還是「她」?
  35. 萬物皆可「訂」:疫情拉抬的訂閱經濟來襲,你也剁手手了嗎?
  36.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37. 80年前歷史慘劇讓立陶宛更捍衛自由
  38.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39. 疫情結束後,「辦公室生活」是上班族唯一選擇嗎?
  40. 能拯救世界的超級食物?全世界都在瘋海帶
  41.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42.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43.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44. 東京奧運為什麼不取消?其實決定權不在日本手上
  45.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46.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47. 林月雲,第一位挑戰奧運的台灣女性跑者
  48. 呂頻:吳亦凡被刑事拘留,女權主義者應該慶祝嗎?
  49. 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
  50. 韓志瑛:我為什麼在南韓發起 #女性短髮運動
  51.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52.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53. 從BBC紀錄片,看帝國夾縫中的阿富汗兩百年
  54.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55. 48年人生、42年戰爭:阿富汗女孩的悲傷綠眼睛
  56. 江懷哲:在《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有台灣與日本的距離
  57. 被塔利班懸賞的阿富汗獨立女子樂團:「身體不是用來藏的」
  58. 新冠肺炎教我的民主第一課:疫苗公共化
  59.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一)
  60.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二)
  61. 舉報墮胎有錢拿、Uber司機也受罰?德州墮胎法案上路一週記
  62. 閻紀宇:天荒地變二十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
  63.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三)
  64. 內褲裡的革命:月事史
  65. 大屠殺後27年,這個長在傷口上的新國家,接納了阿富汗的女孩
  66. 俗女養成,三十而已:假如陳嘉玲遇到王漫妮
  67. 終於要下班的梅克爾:從東德女孩到自由老媽的16年
  68. 何韻詩的舞台,在親愛的黑色裡看見光
  69. 「長太醜」也能辱華?Awkwafina挨罵的1000個理由
  70. 來自北京的她,讓台灣與斯洛伐克彼此看見
  71. 「子宮是每個人都待過的地方」:她在大學開了一門月經課
  72. 手榴彈與性感內衣:在矛盾與創傷中面對自我的「獨眼女俠」
  73. 波士頓會有台裔女市長嗎?不做模範少數的 Michelle Wu
  74. 她單身、借精、生子,然後拍了這部紀錄片|影展走走
  75. 逃離喬治亞:當LGBT被捕獵,她們以身犯險|影展走走
  76. 凍卵同路人| 影展走走
  77. 紀念陳柔縉:十一本書,她用「小寫歷史」復刻時代舞台
  78. 他跨性為男人,卻懷孕生產。他是爸爸,還是媽媽?|影展走走
  79. 當她們在場、採訪、直播,並從賤民階層身份中解放 | 影展走走
  80. 香港最後的舞台上:花旦、天后、梅艷芳
  81. 誰是那個壞女友?一顆腎引發的創作、種族和階層爭議
  82. 身體、記憶與愛的人生觀賞集:文潔華的女身書寫
  83. 彭帥,一則殘破的發聲所得到的共鳴
  84. 美女社會學家臥底富豪夜店:階層流動通道裡,女孩如何成為貨幣
  85. 吳媛媛專欄:「媽媽去哪了?」瑞典媒體上的性別意象
  86. 三毛離開三十年後,她寫出屬於自己的撒哈拉故事
  87. 時光倒流500年,我們會看到一個這樣的伊斯蘭與明朝| 展覽走走
  88. 那一年的香港,虧欠了那些少年
  89. 在市政廳餵母奶教我的事:台裔波士頓市長吳弭就職演說
  90. 康庭瑜:愛上女性主義者?我老公的三種生存策略
  91. 性別觀念進步了,倒退還會遠嗎?中國式流行文化悖論
  92. 她是阿富汗首位女性副議長,在塔利班的死亡威脅中流亡
  93. 賈選凝:羅卓瑤的影像裡,住著唐君毅的靈魂
  94. 這個世界與白靈和解了嗎?
  95. 江昺崙:你愛的人置你於死地——從女傭浮生錄到高嘉瑜被虐
  96. 走走專訪|阮鳳儀:我是這樣成為《美國女孩》
  97. 如何對抗國家機器的「凌遲」?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親身示範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