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報告
大慧報告

佛法分享

2016/4/3清明法會開示

(edited)

大家好!阿彌陀佛!

剛剛懺文最後一段說,人在捨命之時,會受大苦惱,家人朋友圍繞在身邊哭哭啼啼,亡者驚恐,徬徨無助,不知如何是好,不知道要去哪裡?沒有依靠,懺文說:「莫知依投,身虛體冷」。身體虛弱,體溫降低,逐漸冰冷。說明了人在臨終的時候,身心所遭遇的情況。(《梁皇寶懺》卷9原文:「而捨命時,受大苦惱,內外六親,圍繞號哭。死者惶怖,莫知依投,身虛體冷」)

 通常來說,人在面對死亡時,會想:「我要去哪裡?」那種不確定感,是極其恐怖的,內心有著莫大的害怕,如《大般涅槃經》卷11說:「死者於險難處,無有資糧,去處懸遠,而無伴侶。」死亡這條路上,充滿著險難,很多的冤親債主都來討債,如果沒有資糧的話,便墮落三塗惡道。

每個人都是隨著自己的業而投生各趣,業有善有惡,因此我們應該在生前要多做善業,有道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通於一切宗教和道德良知的,每個宗教都告訴我們要斷惡修善,以免受苦受難。

進一步要將善業轉為淨業,不只是人天福報而已,要能「自淨其意」,更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心,慈是給予眾生安樂,悲是拔除眾生苦惱。雖然慈悲心已經非常不容易,但事實上,我們的慈悲心仍然是不夠的,原因就在於過於狹隘,還沒有達到無量慈與無量悲。

我們都知道作為菩薩,要修習四無量心,然而我們的發心是有限量的,你對我比較好,我也會對你好;你跟我不好,我就不想理你,凡夫眾生的慈悲是有限量的,是很狹隘的。我們應該要學習菩薩,讓自己的慈悲心擴展到十方一切眾生,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四維指的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進一步要發菩提心,不只是離苦得樂,還要令眾生都能成佛,所以《梁皇寶懺》後半段為六道眾生禮佛,每一進禮佛之前,都會說明為什麼要幫眾生求懺悔?尤其是最苦的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前面為父母一切眾生求懺悔,後面再為他們發願,於此同時,也是在提醒我們自己,使我們激發廣大的菩提心。

昨天我們提到「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出自《道德經》),也就是說一般人悟性普通,常隨外境影響,有時記得真理,有時忘記。遇到好環境,遇到善知識,來到道場,就會讓我們生起菩提心,但只要回到家裡、工作場合之中,很容易就忘了。尤其是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忙於工作,難免與人有摩擦,便將慈悲心拋諸腦後,因此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莫忘初心。

《般若經》有位薩陀波崙菩薩,又作常啼菩薩,他覺得生生世世輪迴很痛苦,不只是世間的生老病死苦,最苦的是永無止境的六道輪迴,雖然天人的福報很大,但福消氣進時,仍然會墮落三塗,更何況是其他各道眾生,六道之中沒有真正安樂之處,生死輪迴是多麼痛苦一件事啊!

常啼菩薩認為應該要去求法,很想聽聞《般若經》,我們現在很方便,到處都有經典,有電視台可以聽經,想要請經書都不難。但是常啼菩薩所處的時代與環境,聽經聞法卻極為困難,就像非洲或某些國家,不一定有佛法,連三寶的名稱都沒聽過。

常啼菩薩四處求法,卻不斷的碰壁,不知道去哪裡找,突然空中有個聲音對他說:「你要修行般若法門,只要往東一直走,便可如你所願。」醒來時,他突然想到,往東行是多久?多遠?是什麼城市?我才能求得般若經典,想著想著悲從中來,內心很苦惱,就這樣一連哭了七天七夜。因此名之為常啼。

由於常啼菩薩虔誠的心力,感招了天人指引他求般若經之路,說:「你再繼續往東幾百里,有一座城名妙香,住著一位善說般若的法涌菩薩,經常為城裡的一切善信說法。」

他聽了很高興,心中起了一個念頭,為尊重法故,我應該供養法涌菩薩,可是我身無分文,又沒有什麼特別的奇珍異寶,我要如何供養呢?一想到生生世世輪迴很苦惱,又毫無意義,為了敬重妙法之故,他決定賣身求法。

下定決心之後,他便到城市裡去賣身,魔王知道常啼菩薩為了求法,如果世間有人得解脫,那麼他的魔子魔孫便會減少,於是魔王心想:「我要讓城市裡所有的人,都聽不到他的聲音,讓他無法如願以償。」常啼菩薩喊了半天,都沒人搭理他,心裡十分地難過,「我究竟是造了什麼惡業啊!居然都沒有人願意買我。」

釋提桓因知道常啼菩薩有這樣廣大的心,便想考驗他是不是真的想要求法,便化作一個人,來到他的面前說:「你要賣身嗎?我願意買你,但我不需要你這個人,因為我家裡的僕人太多了,我只需要你的血和你的心臟。」

常啼菩薩聽了沒有絲毫的畏懼與害怕,他認為只要有人願意買,讓我能供養法涌菩薩,讓我能聽聞《般若經》,不管什麼樣的條件,我都願意。

他便取了一把刀,準備把心臟挖出來。就在此時,城裡有一位長者女,從閣樓看到這場景,知道常啼菩薩的精神可嘉,便立即派人去阻止。

長者女向常啼菩薩說:「你不要傷害自己的身體,我願意幫助你。」長者女出生於大富人家,供應一切所需珍寶,當然沒有問題,尤其是為了求法,更是歡喜,全力護持。

帝釋天看到常啼菩薩的決心,為了求法可以犧牲生命,把心臟挖出來都無所畏懼,於是變回天人的形象,跟常啼菩薩說:「善哉菩薩!我是來考驗你的,我不需要你的心臟和任何東西。」

長者女向父母稟告原由之後,便偕同常啼菩薩往求法之路前進,一起聽聞《般若經》。

我們在今生之中,不可能為了求法,做到捨棄自己的生命,頂多是身外之財,但供養和布施已經非常不容易,重點在於我們要有一顆布施的心,供養的心,願意分享的心,而且應該要化為行動,這是至關重要的。就如同我們這一個星期,透過清淨的身、口、意,禮拜、誦讀經典懺文,就是不斷地激發自己的菩提心,一切都是但願眾生得離苦。

講到《般若經》,寺院每天早課都會唱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句是有典故的。阿修羅國長著一棵如意樹,這棵樹直上天際,在天上開花結果,天人得享果實,引來阿修羅羨慕嫉妒恨,樹長在阿修羅國,享受如意果的卻是天人,實在是令人抓狂。

阿修羅是很有福報,但只要看到天人吃著如意果,就很不高興,於是經常挑釁帝釋天,發動戰爭,天人雖然有福報,但仍然覺得不堪其擾,便跑去向佛陀討救兵,請佛陀幫幫忙,因此傳授「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有降魔的功效,天兵天將念了般若,果然所向無敵,阿修羅節節敗退,不敢再來侵犯。

玄奘大師也是如此,念《般若心經》降伏魔怨。我們現在念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玄奘大師譯本,除此之外,還有好幾種版本。玄奘大師取經時,遇到種種的劫難,觀世音菩薩在夢中傳授《心經》,讓大師得以消除一切障礙,順利到達天竺。

眾生就是有一個很強烈的「我」存在,因此衍生了種種痛苦,這都是由於執著「我」所產生,念誦《般若心經》就是為了去除對世間的貪戀,對自我的執著,對世間所有一切的貪執,如果可以明瞭一切皆是幻化無自性,那便沒有紛紛擾擾的苦惱,能心開意解,心能轉變,便能自在。

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也就是還可以忍受。五濁惡世之中,有苦有樂,有很多的挑戰,我們要生起堅強的信心,不要遇到困難就退縮,所以我們在法會時,多多少少講一點開示,激勵大家,互相鼓舞,有道是「教學相長」。雖然是我對大家說,實際上是跟我自己講,提醒自己應該怎麼做,當然更是與各位分享。人不能自滿,才能裝進法寶。

世界上最大的財寶是什麽?就是佛法,今生今世能值遇三寶,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更應該將這樣的信念,與所有的眾生分享,所以懺文後面提到要代眾生回向,代衆生發願,就是不斷地激發自己的慈悲心與菩提心。能夠如此,那麼生生世世之中,都不用擔心會有墮落的因緣,或是對未來有任何的恐懼,對三寶有信心,勤修善法,實際上是自己最大的保障。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Loading...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