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rifice 生贄
sacrifice 生贄

想學,想飛,想看見,想離開地球表面。 試著梳理沉浸於AR、VR、MR、XR等新媒體的一些想法。 (修改受限,馬特市成為記載我錯字與記憶偏誤的所在) 我也在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sacrifice    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sacrifice

VR: Container / 貨櫃悲歌

社會關懷、同情弱勢意圖明確,然而看不出必須以VR180規格拍攝的理由。

《貨櫃悲歌》的影片規格十分特別:VR180,雖然號稱是VR,觀影體驗卻較接近iMAX或數位3D,唯有正前方這一半球狀空間有影像,視野/呈現範圍只比iMAX略寬一些,上下左右轉動頭部,就能發現後半球狀空間是烏鴉鴉一片、什麼都沒有,而影像的立體效果甚至不如戴上數位3D專用眼鏡之後。

不太懂導演Meghna Singh與Simon Wood,大費周張拍了必須透過VR頭盔才能觀看、每次只能對一位觀眾播放、立體與真實效果卻不如數位3D的VR180作品,觸及率更是遠不及可於Youtube上播放的一般影片,到底是基於怎樣的信念或理由。

為了即將來到的世界盃足球賽,弱勢家庭的母親帶領一貨櫃屋孩子從事代工,滿地足球周邊商品的半成品。(圖片來源:https://simonwoodfilm.com/container)

《貨櫃悲歌》的英文原名《Container》就是「貨櫃」,貨櫃除了作為跨海運輸重要的運量單位、運輸容器,廢棄的貨櫃也常成為中產階級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工業風」風情,與經濟弱勢階層的住屋、工作地點與其他用途。《貨櫃悲歌》即是由成串「貨櫃屋內的畫面」拼接而成的影片。

工人在貨櫃內進進出出,裝貨與卸貨。貨櫃也被當作住所、童工工作的代工工廠、色情按摩的空間。極為偶爾中產階級亦使用貨櫃空間,像是休閒海灘的貨櫃屋供作遮陽置物場所,或是在貨櫃裡開一家高級餐廳,水晶吊燈、敷設地毯,當然全由下層階級清理與整備。貨櫃也常常作為偷渡客或人口販子使用的空間。兩位導演也呈現了貨櫃因水浸或缺氧,導致貨櫃內非法乘客緩緩死亡的畫面。

《貨櫃悲歌》的社會關懷、同情弱勢意圖明確。然而自始至終看不出這樣的故事與內容以VR180規格拍攝的理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