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碟
森碟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個頭。一個來自台北宜蘭的前媒體人,現旅居大陸free公關狗,躺平中。用筆紀錄那些稍縱即逝的不適和陌生,用我的視角重新認識中國和台灣。

什麼內卷不內卷?中國只是在逐漸台灣化

(编辑过)
以前大陸笑台灣小確幸,現在大家一起躺平,來啊

這兩年中國被「內捲」兩個字席捲了,「內捲」甚至被選為2021年十大熱詞,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詞的時候,感覺就和我第一次看到「生態化反」和「降維打擊」這兩個詞一樣:一頭霧水。

根據維基百科,內捲化(英語:Involution)是一個社會學概念,也翻譯為過密化,用以形容社會文化重複勞作、發展遲緩。

但這個解釋我估計99%的人都看不懂,引用一個知乎上的熱門答案可能會比較好懂:

內捲就是看電影的時候,前排的人看不到螢幕,於是站起來看,擋到了後面的人,後面的人只好也跟著站起來,最後導致大家全體起立看電影,沒有人獲得額外的福利,但是大家都更辛苦了,最後獲得的結果和坐著是一模一樣的:看電影。

簡而言之:在有限的資源下,過度同質化競爭,導致每個個體都付出更多時間精力,但最後並沒有提高產出和所得。

當我終於內化了「內卷」一詞的意涵時,我心想:

…..等一下!這不是這十幾年來台灣一直都在說的內耗嗎?有啥差別?

在造詞這件事情上,有時候我不得不佩服大陸人更勝一籌,他們總是能新瓶裝舊酒,在既有的概念基礎上包上全新的外皮。將一件已經存在華人文化之間已久的陋習:加班、過度競爭有限資源、僧多粥少、缺乏破壞式創新等概念,給重新昇華二次傳播。

參透了內卷的本質之後,其實就一點都不神秘了,因為這是一件兩岸、甚至全世界都習以為常的事,過度內耗導致社會停滯不前。至於為什麼現在又開始舊事重提?很簡單,中國社會正在加速向台灣社會靠攏,台灣、日本、韓國十年前發生過的故事,現在正一一重現在中國身上。

有什麼很大的不同嗎?

有,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大國的改變能很大程度左右世界的走向,小國卻不見得能掀起同樣程度的波瀾,事實不需戰。

今年以來,中國最火熱的話題一是互聯網大廠裁員,二是一線城市封城,這兩個現象都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全球經濟,而這兩個現象歸根究底,其實都和內捲脫離不了關係。

但我今天不想解析宏觀層面的問題,只聚焦討論內捲到底誰受益?內捲真的不好嗎?

太遠的不談,我在中國工作第四年,感受到的內捲和台灣的內捲其實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只有公司規模大小和產業別的異同而已。我的觀察是內捲在內需市場越來越飽和的互聯網產業更嚴重,每個人和每個部門都在用各種方式向上刷存在感,舉凡一週七天24小時不分晝夜地發消息給主管(或主管反向發消息給你)、以前是一年做一次工作總結匯報,現在是每個季度都要舉辦一次PPT設計製作大賽、越發高超精妙的甩鍋大賽....身邊開始出現各種職場求生術。

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每個個體工作者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所能獲得的資源卻越來越少,與工作的疏離感越來越強,工作的幸福感越來越低。

隨之而來的,就是和內捲一起火的「躺平主義」了。

看到中國一直在談躺平,我更是笑噴:

這不就是前幾年大陸一直在笑台灣年輕人的「小確幸」嗎?

以前你笑我們小確幸,現在大家一起躺平,來啊Come on相互傷害啊(勾手)

好不幼稚了,回到前面的命題,如果中國正在逐漸走向台灣走過的道路,從臺灣經驗來看,內捲長期來說對於經濟發展當然是不利的,但是還是有人受益的:

一、消費者

二、原本就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企業主(注意:中小企業不會比較好過)

第一點很好理解,君不見過度內耗和同質化競爭,反映到終端時,就是更低的價格、更好的優惠以及很有可能一樣好(甚或更好)的產品、服務。

這一點,我相信全台灣的服務業都是老前輩了,這兩年中國電商平台拼多多的崛起,CP值極高的百億補貼絕對功不可沒,而百億補貼從哪裡補貼?1. 公司的褲袋,拿出真金白銀 2. 壓榨供應商,降低成本。在沒有顛覆式創新的基礎上讓利消費者,一句話:還是內卷。

第二點,誠然企業和企業之間也在相互廝殺,但企業內部內捲,對老闆來說是一件半夜都會偷笑醒的樂事,因為他付出的成本基本沒有變,但員工在自發地優勝劣汰,最後交付出一樣或更好的結果(至於這中間員工陽奉陰違、內部管理混亂、社會觀感變差帶來的問題,這裡不討論)。

我們每個人都是消費者,但我們同時也都是打工人,所以我們一邊痛苦地內捲著,一邊快樂地享受內捲帶來的好處。

這種感覺很奧妙,你好像站在一條被車子輾過的泥土路上,回頭看一台大卡車即將開到下一站,而你曾經看過那站的風景,知道那大概是什麼樣子,你沒有辦法阻止也不需要阻止卡車前進,但你知道他會怎麼走,除了司機本人和乘客不太確定以外。(也或許司機本人其實非常確定,而且很自信)

這些年來很多人問我,到底台灣和中國年輕人(有鑒於我已經是30 up,此處有必要定義下,這裡的年輕人不是18歲以下那種)有什麼不同?


我會說:沒有國與國之間的不同,只有城鄉差距,而城鄉差距帶來的個體差異,在台灣也是一樣的。

來看幾個數據:

  1. 中國媒體調查,95後勞動力被描述為對於下班後生活有著「更高品質追求」的一代,簡言之他們堅信「無論工資高低,工作不能吞噬人生。」
  2. 36氪後浪研究所發佈《2022年輕人跳槽報告》顯示,超8成年輕人願意接受降薪跳槽,升值空間大、不加班和跨行重新開始是前三大原因。調查顯示,超4成年輕人願意為不加班降薪跳槽。
圖片來源:36氪後浪研究所
圖片來源:36氪後浪研究所


看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你愛也好,恨也罷,兩岸或許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越來越深,但社會發展的方向卻越來越相近,未來甚至很有可能重合。

說句不好聽的,之前很多人在喊: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現在豈不也是今日台灣,明日中國?或者你可以把台灣替代成任何其他發達國家,但台灣和中國同為華人社會、文化更相近的事實是無法抹滅的。

我很同意今年一月,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在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表示:「2014年到2021年,7年時間中國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年輕人不喜歡加班,這是時代的進步。」

時代在進步是好事,沒有人不喜歡更加平衡的工作和生活,但我也很認同一句話:「最好的員工福利是經濟成長。」

其實內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都搶著站起來看電影,卻沒有人拿出VR設備,打造一個全新的「影院」,讓大家悠悠哉哉地坐下來一起看品質更好、體驗感更讚的虛擬實境電影,不爭不搶,從從容容,開拓新的市場。

跳脫現狀、打破框架,才能真正終止內捲和躺平的兩極化討論,帶來新的增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