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眼所及都是銀灰色的樹木,空蕩蕩的樹枝繁複的交纏遮覆整片天空,這裡是鹿角森林,一切開始與終結的地方。森林中有五位居民,收藏日常生活裡的靈光、書籍與電影中的浮光、教育現場一閃而逝的火光,以及在詩歌中隱晦的殘光。 讓森林更加遼闊: https://liker.land/ri85603/civic
[簡綠] 中一中音樂老師暴走事件——馬克吐溫的頑童啟示
這個新聞真的看了很有感觸,從小我就不是那種特別討老師喜歡的小孩,叛逆、愛頂嘴,對各種教條充滿懷疑,但因為功課還行,老師們就會對我施行「無視」大法,偶爾被唸幾句,也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高中時期對人生充滿困惑,不愛讀書喜歡到處遊蕩的日子,遇到了一個升學至上的補習班老師,他認為引起孩子學習動機最好的方式,就是想像在台大椰林大道騎白馬(他自己是馬術社的)。
高中的我,參加完人社班活動走過椰林大道之後,只覺得他提供的未來藍圖實在是感覺很熱。那時候不愛唸書、不知道為什麼要唸書、幾乎沒有生活動力的我,沒有其他人可以依靠,總是到處遊蕩,在補習班成為被他妖魔化的對象,變成了現成的道德教材,就更排斥讀書了。現在想起來,覺得他還真是個差勁到不行的爛老師,就連私德都充滿瑕疵。但我生命中的爛老師不只一個,有因為懷疑我投訴他而處處針對的舞蹈老師、有難以回答學生問題就暴怒的老師、有算命師似的很愛預言學生的未來卻用詞苛刻造成學生一生陰霾的老師、有莫名其妙覺得體育課很重要沒有全勤就非要當掉你、還要攻擊學生體育課穿著的大學體育老師⋯⋯。
現在想想,幸好國中時候遇過能欣賞我的「不乖」的班導師和輔導老師,給予我非常多的包容,以及思考反省的空間,讓我還能維持一些自信心,最後在大學及研究所時期找回學習的熱忱,不然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
恰好這週上課的內容是《湯姆歷險記》,每次講到馬克吐溫,我就會忍不住跟孩子們分享《哈克歷險記》的故事,哈克是一個遊手好閒、愛蹺課甚至會抽煙斗的問題學生,是那種老師、家長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跟他鬼混的小孩。
這週講到這裡時,班上有個同學眼睛閃閃發亮、特別專注,我知道,他在學校就是被看成問題小孩的孩子。
馬克吐溫很認真的想寫下哈克一生的傳記,甚至為了哈克這個角色,特別寫出了一本專書,我問孩子們為什麼?這樣的孩子值得被特別討論、研究嗎?
小孩們沒有說話,我接著引述馬克吐溫的話語:「頑皮是因為心懷純真,叛逆是因為渴望自由,歷險是因為勇敢的心不想停歇。」我不覺得叛逆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不覺得在成長過程中,「乖」、「禮貌」、「秩序」是最重要的事情,它們當然重要,因為這是社會化過程中很重要的技能,也能增進團體學習的成效。但因為這太方便了,方便到師長只要拿出「乖」作為要脅或獎勵,就可以讓一切看起來「沒有問題」。
但這些「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啊,「叛逆」的孩子,多數都是感受到了這個「問題」,想辦法提出疑惑、想辦法衝撞,想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的孩子,他不是故意在攻擊師長的權威性,只是想找到更多的真相,作為大人,有時候我真的覺得,需要給孩子更多體驗「混亂」的空間。
講是這樣講,實作的時候真的很困難,小孩說的無心的話,也常常會讓站在台上的老師感覺受傷挫折,給予空間到一個程度,會不會就損失了專業性?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沒大沒小?如果這個空間,會造成另一些比較內向的孩子受挫,我要不要阻止?該怎麼阻止?每一個瞬間都會令人充滿疑惑。
我其實也能理解音樂老師的感受,她可能是個界限感特別強烈的老師,害怕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這種時候很常會影響到對自我的認知。每個人心裡一定都希望自己是善良的,哪一個老師希望被孩子這樣挑戰、理解與看待呢?但能因為這樣,就否定學生探索的機會,用情緒化的語言及態度,高高在上的貼孩子標籤嗎?
最後好像只能堅守我在課堂上最常跟孩子們說的一句話,「你問的問題,如果老師答不出來,那是老師的問題,所以請勇敢的挑戰老師。」雖然這樣一來學生真的會瘋狂提問,我也可能只能回答出95%的問題,還有很多知識我也不甚了解,很糗,但在課堂上被虧一下,下次再更努力備課,才能慢慢成為一個理想的老師吧。

附上博客來連結:
https://reurl.cc/QjlV4b
楊照:矛盾的美國人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