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Chaos to Cosmos
HJ|Chaos to Cosmos

我們不說再見,我們在路上見|https://liker.land/redisyoyo/civic 多感善愁、哲思玄想與永遠拒絕政治正確的小天地 Chaos意即混亂、混沌,Cosmos代表規律、秩序的宇宙 寫作,對我而言,便是從雜多當中找回理解與共感的可能

Cosmos哲思妙想|我們一點也不理性《好人總是自以為是》讀後感 Part 1

(编辑过)

前言

這本《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是美國道德心學家Jonathan Haidt的暢銷著作,這本書的定位雖然是所謂「普及類型」的書,不過,深入一讀才發現,它確實不太好嗑。哲學普及的代表人物朱家安曾經寫過這本書的導讀,網路上確實也有不少人寫過心得

這些文章都寫得不差,但對我而言,只花一篇文章的篇幅來討論這本書實在有些「大才小用」,因此,比起上述幾篇文章,我打算以更細緻的態度針對文本內容來寫作,點出作者所使用的各種有趣案例。

按照作者把書分為三部分,我的讀後感也是依照此架構來寫(我沒有很喜歡用「書評」這個字眼給人的感覺,過於批判、議論的觀感)這本書帶給我太多新奇的觀點就算這個世代的人們不再閱讀長文確實還是值得我對它「大書特書」



騎象人的隱喻與道德的來源

這本書的每一部分,作者都會以一個「中心隱喻」來帶出他想要說的,第一個隱喻是「心靈與智思的分離,就像騎在大象身上的騎象人,騎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

這個隱喻是沿用他另外一本著作《象與騎象人》的隱喻,騎象人與大象在原著裡是分別對應到認知的兩個歷程,分別是「控制式歷程」「自動化歷程」,騎象人代表「智思」也就是理性判斷,大象代表「心靈」的情緒、直覺。

簡單來說,人們的道德判斷會經過兩歷程的作用,在這本書中他更強調,人類的判斷根本不是依照理性,情感總是優先一步做出決定後,理性才發接著會作用,為決定給出理由、論證。

作者引用皮亞傑(Jean Piaget)的觀點,認為小朋友是為了自己才去理解道德,道德知識不是先天的,也不完全是經驗的,但是「去學習道德的能力」卻是與生俱來的,不必經由教導,小孩就會在成長的生命歷程裡,自行學習、理解道德知識,顯現這份能力的作用。

人在成長過程當中逐漸成為理性的人,就像毛毛蟲變成蝴蝶一樣,只要有足夠養分(生命經驗、道德情境、道德知識等)就會長出翅膀。(P.25-27)

這是作者對人類道德發展的鋪陳,接著他引用史威德(Richard Shweder)的研究,美國人與印度人身處不同文化背景對於正確/錯誤的判斷大相逕庭。印度人認為25歲的兒子不能直呼父親的名字,但美國人覺得可以;某人有個已婚的兒子與已婚的女兒,他死了以後,兒子分到大部分財產,女兒只有一點點,印度人覺得正常,美國人認為不對。(P.38-42)

作者自己在進行美國與拉丁美洲的研究以後,也證明史威德的看法,道德規範隨著不同的文化傳統也有所差異,道德規範的差異大小也根據文化族群而定。他還發現,上層社會的人會認為不合適的行為是違反「社會成規」,下層社會的人覺得是違反「道德」。

作者認為皮亞傑代表的理性派,過度強調先天的理性而忽略史威德等人指出的文化教育,他嘗試融合兩者的觀點,認為道德是先天(演化而來的直覺)加上社會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生命經驗)的學習而來。



直覺優先的必然

作者來到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任教以後,為了在規定年限內爭取到終身教職,五年內需要產出許多論文而做的一連串研究,其中之一,是它們邀請30位大學生來到研究室,進行「蟑螂果汁」的實驗。

實驗者準備一些蟑螂,並告訴受試者,這些蟑螂是在乾淨的環境中長大,買到研究室以後又用壓力鍋把它加熱到極高溫消毒,確保沒有任何細菌可以活下來。實驗者告訴大學生,他現在要拿這隻蟑螂沾一下乾淨的蘋果汁,最後詢問對方是否願意喝一小口?

結果37%的受試者願意喝下果汁,實驗者詢問拒絕喝下的大學生,他們這麼考量的理由是什麼,多數的受試者都說:「抱歉,我就是不想做,我說不出理由。

另一個實驗是事先編造兩個違反常理的故事:姊弟亂倫發生性行為、以不浪費肉為理由,吃下即將送入火化的屍體一小塊肉。大多數人並未接受過嚴謹的論證訓練,實驗者向他們詢問為什麼覺得這種行為不好,在經由實驗者的追問之下,他們拋棄又提出各種的理由踩穩「這些行為就是不對」的立場

幾乎沒有任何受試者改變觀點,就算實驗者指出這些理由不夠充分、不夠恰當,受試者仍強調「我絕對不可能改變心意,我只是不知道怎麼去表達自己的感覺,就感覺很怪啊。」作者由此證明,英國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的觀點,人類總是憑著情緒快速做出道德判斷,推理只是在事後尋找理由。(P.68-74)

回到騎象人的隱喻,比起人類最常騎的馬,作者反而選擇大象的理由是,大象的體型比馬大多了,也聰明多了。騎象人(推理能力)確實在人類的發展歷程當中進化但這是因為它做的事情對大象(感性)來說很有用

騎象人就算根本不清楚大象做了什麼,依舊是大象的代言人,善於在事後找出理由來證明大象的行為是合理、正當的,理性始終都是直覺的僕人。它甚至把理論改稱為「情緒的狗和牠的理性尾巴」(P.81-84)



我們總是自以為是

作者以自己與妻子的生活互動為例,當太太提醒他不要再把髒盤子放在流理台上面,直覺上,他覺得「又來了,又在念。」等到他回過神來,他發現自己已經為這個行為找了好幾個藉口,但他其實也知道:你就是忘記了沒把它放心上

作者引用托德洛夫(Alec Todortov)的研究,實驗者收集數百場美國參眾議員的選戰中,得票率第一與第二的候選人照片,在受試者面前出示一組兩張候選人照片,且不提供任何政見、政黨資訊,請受試者立即選出看起來比較有能力的人

每張照片出現在電腦螢幕僅有0.1秒,就馬上換下一張照片,結果發現,人們普遍覺得看起來比較有能力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二贏得選舉。人們會根據候選人的外表與整體喜好度,在當下給出判斷,並且大腦做出決定的時間遠超出想像得快

作者還引用鐘晨波(Chenbo Zhong)的研究,受試者在填寫問卷前,先用肥皂洗手,對於道德純淨的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在意細節,他還請受試者回想自己曾經違反道德的行為,結果發現,受試者反而經常想要嘗試澄清這件事,希望能夠把自己弄乾淨。(P.101-105)

大腦往往會立即評估,身體狀態有時候會影響道德判斷,在道德心理中,大象一看見別人的行為,便會馬上做出反應。努力預測大象下一步的騎象人便開始東張西望想盡辦法協助大象的行動

道德心理學認為,人們總是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這份在意多半是無意識的,有意識的推理就是自動化判斷的秘書,老闆採取什麼立場,秘書肯定會給出理由。

道德會引領我們做出我們想要達到的任何結論,因為我們想要相信某件事情時,便會問自己:「我可以相信嗎?」但是不想要相信的時候,就會自問「我一定要相信嗎?」在大多時候第一題的答案通常是肯定的而第二題的答案是否定。(P.145-149)

結語

第一次寫這類文章,還請大家多多指教。學理總是容易過於嚴肅,但我想這是追求真理之必要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