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兒童自我狀態 及 大人自我狀態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第490天感想,今天想再分享一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一些感想。昨天主要提到的內容是心理治療的前設條件必然是自我擁有改變的決心, 且改變的過程並不會輕鬆, 甚至會帶來痛苦。

2023年5月11日
今天想再分享一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一些感想。
昨天主要提到的內容是心理治療的前設條件必然是自我擁有改變的決心, 且改變的過程並不會輕鬆, 甚至會帶來痛苦。
就像中小學的時候, 問題學生被要求每天去見社工, 心理輔導, 其實作用並不大, 原因在於他們是被動的一方, 只是單方面灌輸行為知識, 而非雙方的共同努力, 這讓我想起香港影帝梁朝偉講過的一句說話, 他說: 「拍電影就像跳舞一樣, 需要的並不是你有多利害, 而是團隊合作如何去一起跳好這場舞, 包括燈光, 攝影, 剪接, 導演, 聲效師等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一開始就是強調只要雙方願意努力, 必然會有更好的改變, 更好的結果, 這也是昨天的內容重點。

今天想講的是第二個有趣的地方是故事帶出一個名為:「兒童自我狀態」的理論, 而這個狀態會影響我們長大後的行為舉止, 而這個狀態普遍會出現在情緒波動的狀態下, 比如: 快樂, 悲傷, 恐懼, 憤怒等等, 當出現這些情緒後, 我們就會進入兒童的自我狀態, 即是會受到原生家庭的背景影響, 他們的感受和行為都和小時候的自己如出一徹, 與現有年齡是沒有關係。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例子是, 作者比喻 我們現在是身處在一個星球上, 只有3個人存在, 而另外2個人都比我們強大2-3倍, 就算身高體重也同是, 自己需他們的幫助才能夠生存, 同樣也需要他們的情感需求, 這樣的情況下你會如何面對「他們」?
有些人會乖乖依循, 也有些人會反抗, 甚至有些人用盡不同的方法去面對, 可悲的是我們無法選擇, 也無法離開他們, 我們會想盡方法去面對「現實」, 這就是嬰兒時期的我們。
而乖乖依循的可能是比較強硬的父母親, 由小到大都控制小孩的主權, 所以他們會在憤怒, 恐懼的時候, 會變得更易接受, 同樣也更易忍耐, 所以他們並不是不會生氣, 只是他們用了 「兒童自我狀態」去面對這個「現實」。
但當他們成為大人且面對弱小或小孩的時候, 就會變得跟父母一樣對待他人, 這稱為「父母自我狀態」,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家暴是會遺傳, 即使當時人在小時候是十分憎恨家暴的父親, 長大後卻成為這樣的人。

當我們能夠把自我的童年修復好, 且能夠重新審視成長過程的體驗, 就更能夠清楚自我的潛意識, 自然就連情緒, 所引致的行為也能夠控制下來, 也能夠隨時改變, 當我們能夠更覺察自己就更能夠進步, 在這本書就是希望我們能夠透過不同的理論, 以助讀者去理解自我行為的影響及來源, 當我們更了解的時候, 自然就更能夠理解其他人, 也更能夠了解自己, 如果你連自己都未能夠了解清楚, 憑什麼經常覺得了解他人的「感受」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