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羊羊
喜羊羊

非著名二手科学家。

关于教育--评培训班

这是我最深恶痛绝的一种课程,也算是一种兴趣班,它用各种佶屈的题目和算法去烧那些还没发育完全的大脑,说是培养数学能力,其实只是在透支脑力和精力。所用到题海以及解题思路,可能是这辈子除了这种考试,再也应用不到。

一直想写关于教育的东西,本来想用一篇大文章贯穿一下,但与教育相关维度实在太多,涉及社会、制度、历史、认知、人性、甚至金钱财富观等等。要用一个主线,把教育按经纬度划成小格讲清楚永远穷尽不完,毕竟这是一个体系,那干脆就一个一个小格的说,慢慢补充完整。

在抖音里有一条关于出生率下降的视频,评论第二名是房贷大压力大,不敢要孩子,而获赞最多的一条评论居然是:“要那么多人干什么,上补习班?”,看来补习班比房子还痛。

现在的孩子真幸福,有吃有喝家里啥都不用干,从小就进口奶粉花王纸尿小心呵护大,但又特别苦,小小的身体就要背十几斤重的书包,精神肉体的消耗没完没了。在我的感觉就是,自己悉心呵护的宝,就要主动热情的把他送到别人主导社会上受煎熬。




书包的重量可以讨论,但并没什么效果,那是制度问题,就像个税的重量一样,虽然你也觉得很重,但还得承受,就算制度改变了,孩子也长大了,今天先说书包的附加重量——培训班。

现在的各种培训班应有尽有,不应有的也尽有。不应有的是什么?比如某学校老师在课堂耗时间不讲重点,课下收费开班讲重点,我们也司空见惯。这是对义务教育的抢劫,法律专家教导我们,遭受抢劫时,为了避免危险,就只能配合,事后再报警,虽然可能没什么用。这种班,为了升学为了考试,该上还得上,但更应该举报。

另一种不该有的辅导班,孩子作业不会做,怎么办,上XX辅导。辅导孩子做作业,这不应该是学校的事嘛?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为的就是学习知识,不会做作业就是没学到知识,而这个责任,学校很轻松的就甩给了家长。对于家长,孩子是自己的,又能和谁掰扯责任的问题,无论自己有没有能力,只能硬着头皮抗下这压力,所以就有了这种代办机构。家长可以花钱来减轻自己的负担,毕竟在刚上小学的时候还能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嫌孩子笨,到三年级以后就基本上被迫安静了,既然学校没能负责,那就只能家长来负责。

以上两种班是教育体制不可抗力催生出来的产物,为了考试升学,不应该存在但存在的是被迫的无奈。

-兴趣特长班-

现在成年人都在说内卷,其实内卷最严重的莫过于孩子。大家都在比自己的孩子会什么,会的越多自己越有面子,似乎并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更擅长什么。就这样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竞赛班火爆的不得了,人们都竭尽所能的给自己的孩子找补所谓的附加值。




某种技能可能在学完的几年后慢慢的生疏,也就变成了过去式,而兴趣爱好和天分则要伴随人的一生。很多情况下,给孩子选择兴趣爱好的时候,并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家长自己的兴趣,甚至是别的家长的兴趣。还有人盲目认为,上了特长班就有了特长,报了兴趣班,便有了兴趣,简单粗暴的用花钱来解决孩子的成长过程里的精神文明建设。

如果真的抽中孩子的天赋,比如天生的节奏感,逻辑能力,抽象能力,那去尝试报个音乐、编程、写作或绘画这就有理有据,这将可能成为今后他最有价值的职业辅助甚至是生活内容。这是理想状态,在不影响孩子正常身心发育的状态下,这样的培训班一两个足以,毕竟人哪有那么多的天赋。

有人喜欢用投资来类比孩子教育,比如广撒网,买十支股票,总有概率能碰到那一两只上涨的,培训班也一样,多报几个,总有概率碰到合适的。股票买错就买错了,顶多损失点钱,根本不用赔时间就算是有也是自己的时间,对自己亲生的孩子也如此,耗费的是他的心力,童年,生命里最重要的时间,那就别这么比较。

有天赋不培养是对天赋浪费,没有天赋去硬培养是对生命的浪费同时也是浪费了其它可能的天赋,比如,让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去学音乐,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没有足够时间了解孩子,对自己孩子的特长天分不清楚,那是家长的失职,那就不必要盲目的选择,用消耗孩子的宝贵时光去弥补自己了解的不足。去细心发觉孩子的优点天分,比让他习得无用的技能重要的多。

怎么发觉天分,去玩,去接触去实践,天分是闪光的,不用进什么机构就可以显现出来。好多家长认为孩子去踢球玩泥巴,那是玩,其实这才是主旋律。七八岁去游戏,十几岁去打球,上大学去组乐队,二十多岁去学历史,每个智力身心发展阶段适合对应不同的内容,这就是家长的认知,当给孩子报名一个足球班和泥塑的时候,忽然就变成了正业。

广泛并不用太深入的实践,就能找到真的闪光点,同时在不断试错中可以修正孩子自我认知的偏差。很多孩子看到初认为喜欢很酷的东西,当真实操时,就不是那么回事,叶公也好龙。钱钟书说,人们常会把自己创作冲动当成自己的创作才华。有一个视频,孩子说喜欢放羊,家长就带着孩子真的去放了两天羊,结果孩子受不了,认为自己不适合。这是家长应该投入的精力,也没有说要去报一个放羊的培训班学习理论与过程,这样的试错成本太高,千万别去问培训班的专家,我的孩子适不适合学这个。

-奥数班-

这是我最深恶痛绝的一种课程,也算是一种兴趣班,它用各种佶屈的题目和算法去烧那些还没发育完全的大脑,说是培养数学能力,其实只是在透支脑力和精力。所用到题海以及解题思路,可能是这辈子除了这种考试,再也应用不到。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孩子已经疲惫不堪,再选择此种课程,那就是自虐,谁会拿这个当兴趣。且不说各种奥数班与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没什么太多关系,就算是有,那绝大部分孩子也不用去学也不适合学。



如果孩子要有极高的数学天分,要当数学家物理学家,愿意把奥数作为饭后甜点去练手当是打怪升级,那未尝不可。这说的是可以把奥数当成饭后甜点,通过5分努力就可以应对的状态。对于普通人,可能投入10分的努力也摸不清7分的门道,这不但没什么帮助,完全有可能对数学丧失信心,与其让孩子去学那些所谓的小众数学能力,还不如培养孩子日常的逻辑能力,手到擒来逻辑能力才是最扎实的数学功底。

我们常说上帝是公平的,但他绝不平等,给你关上一扇门,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但这门和窗一定不是同一样东西,门窗的大小也不同规格。数学能力在有了基础知识后就不是能培养的能力,那就是智商的差别是神赋的定值,并不能通过做题得到什么提升,不会就是不会。

北大物院的一个学生讲被碾压的状态,在宿舍里那个室友总是在打游戏,但每当有不会的微分方程,问他时候,他看一眼就能告诉你答案,这就是神赋的那个值。人家孩子能考100分是因为试卷只有100分,你的孩子能考94是因为他的能力只有94。

有人说,我孩子学完奥数后,提升了不少,原先不会做的题都会做了,这让我想起了卖拐的小品,范伟说我我坐下的时候,你问的都是我答过的问题,我站起来的时候,你问的都是新问题啊。没错,那是记忆力,不是运算力,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大多考察的都是记忆力,包括数学在内,通过题海和被灌输在解题思路形成的记忆。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多孩子小学学习很好,同样努力初中就变差了,高中就又差一点。其实因为前期没有难度,考的是记忆力,通过努力可以掩盖了智力的差别,越到后来难度越大则越需要智力加成。

有些喝了鸡汤喝的人,说做人就要挑战自我,下定决心一定成功,把不会的东西做会了,这才是我要培养的品格。敢于挑战和一定成功两码事,你看见老虎不跑嘛,还是厮杀一会儿再跑?你那挑战的不是自我,挑战的是造物主,与其如此,那还不如直接挑战诺贝尔奖,那意义可能更大,用奥数挑战自我,没有那个必要。

大张伟邪魅而又确定的哲理,当你努力过后就知道天赋有多重要了。那么,你越早知道自己的天赋越好,努力只是短暂试错的过程,努力越多试错成本越高,摔过几次跤,你能学会站起来,其中要摔几次,在孩子的教育里,基本由父母决定。

让幼年的毕加索,贝多芬,华盛顿和幼年的爱因斯坦排排坐,解方程,在考场上厮杀,这不但给孩子增加了无法承受的压力,同时也可能抹杀了孩子本身天分,其实你的孩子也可能是别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只不过赛场差别,“浪里白条在岸上撑死了也打不过李逵”,“让马云说相声也一定没岳云鹏好笑”,让孩子成为上天赋予的样子才是天道。

-骗子班-

这种班一直存在,什么量子蒙眼读书,脑潜力开发。还有最近爆款的那位用熟鸡蛋孵小鸡的校长,会教人意念控制,金木水火土遁,加上科技还有GPS遁。这是面向孩子的,同样模式更多面向的是大人的,气功特异功能,传销金融培训。

对这种班感兴趣的,最应该学习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如此认知就尽量少为孩子的教育做决策了,在教育体制下正常放养还有可能让孩子正常认识世界。否则,孩子有这种培训经历,不但不露脸,将来还可能成为被别人嘲笑的智力污点,当然主要是笑话为他们报名的父母。

如果真的判断不了某种培训是正常的还是骗人的,比如骗子的教学理念、学术名词和正常教育机构的学术名词和理念都没听过,怎么办,那就都不 要 相信了,就像投资一样,如果不懂,不做最安全。 无论如何,孩子只要把自己的学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完成,不用什么培训班,那整个认知就比自己强了。

这种机构的存在就是因为有足够的市场,这也不能怪大众文化科学素养不高,前两年河南那个做水氢汽车,号称加水就能跑的人骗了当地政府6亿,去年吉林公安副厅长出了一本大作《平安经》,今年这位孵小鸡的校长把论文发表 到了学术期刊,无论学术官场还是市场都这样,这是社会整体认知结构问题。


-无论什么班-

我们总说技多不压身,但学习是人生持续的过程,很多家长恨不得让孩子在童年就获得所有人知识技能,把所有学习的内容都堆在起跑线上,这岂止是压身,还把孩子和自己压的喘不过气来。这么早的把这起跑线装的满满登登,是想给孩子的人生及早的划上完美的句号?

未成年阶段,在人生当中是最长的,不单单指时间,而是在一生中留下的记忆与感知,那个时间段无论快乐悲伤,是什么主色调主旋律,都将是深刻的,磨灭不了。美国的孩子他们的青少年阶段,是由学校,球场,游戏,演出派对,兴趣活动组成的。而我们的孩子的青少年阶段,是由学校作业和培训班组成。

我见过好多成年人,都说自小时候穷怕了,经历刻骨铭心,最后变成了一生的噩梦,贫穷是物质的匮乏,单一是生命的匮乏,如果我们孩子的世界里存在的只有作业,培训班,奥数压力,身心疲惫,那他们的记忆里种下的就是另一种贫穷。




因材施教,知易行难,任何培训班都不应以孩子自然成长和接触世界的机会为代价,去剥夺孩子形成完整世界观的空间。现在有的孩子什么都像,像舞蹈家,艺术家,模特,演说家,就是不像孩子(如何定义优秀的孩子,以后可以讨论)。如果人生留给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是青春记忆,那我们留给孩子的记忆是什么颜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