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爱智慧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451 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

野兽按: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转发截图。只能说中国的体制性腐坏已经弥漫了整个社会,科学界也不例外。两院院士的称号也早就丧失了公信力。还是来为诸位内地书友介绍一下真科学家屠呦呦。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人民网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质问《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

文章指出,“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文章同时表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人民网》的这篇文章明确提出,“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2]。这些抗疟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亚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状况,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该年度的临床医学界最高奖项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成为首位问鼎该奖的中国人。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疟药方面的卓越贡献,与威廉·C·坎贝尔、大村智共同被诺奖委员会授予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三人发展出针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疗法”,屠呦呦独享其中一半奖金。

她是历史上第三位因疟疾研究获奖的人、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首位亚洲及华人女性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也是首位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且在中国大陆进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第十一位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双得主。2017年1月9日,中国国务院将2016年度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赵忠贤院士与屠呦呦研究员两位科学家。屠呦呦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性获奖者和非两院院士获奖者。

生平

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12月30日。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幼年居住于舅舅姚庆三位于开明街26号的居所内。1948年春,屠呦呦进入效实中学学习,1950年转入宁波中学并于1951年毕业。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注1]。毕业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注2]中药研究所工作。1980年聘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新型抗疟药,即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截至当年所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2015年10月,获诺贝尔医学奖。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11][12]。

贡献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组建的北京中药研究所523项目组的组长,负责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屠呦呦以及她的工作团队希望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寻找对抗疟疾的物质,他们查阅大量古代医学典籍,察访民间药方,拜访各地在世的老中医,选出约2千个有关对抗疟疾的药方,筛选后集中针对200种中草药的380个可能药方研究,最终锁定从青蒿中提取抗疟疾药。

初期的提取有效成分失败,因为当时的中药方剂都需要煎煮,而高温会破坏所有的青蒿素。后屠呦呦等人在由中国晋代(340年)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与后来使用煎煮法不同的服药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获得灵感,进而用乙醚萃取黄花蒿,经过一系列纯化,获得青蒿素。

屠呦呦刚参加“五二三项目”时,曾离开独自前往河南,因为当时女儿还小,回来时女儿已不认得,丈夫正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她为项目的成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青蒿素抗疟疾效果极佳,但单一使用容易造成抗药性。1990年代,诺华公司以青蒿素为基础制成复方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品”目录,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推荐在全世界应用。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名疟疾患者的生命。

争议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接受采访时表示,“青蒿素是谁先发现的”曾引发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的方式,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但因为一直被认为难以确认成果归属,加之中国国内不太肯定个人的贡献,屠呦呦的贡献在中国大陆四十年都没得到公认,但屠呦呦并未在意,其研究从未间断。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一直是“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她获得大奖之后,引发社会对于中国大陆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在获诺贝尔奖之前,她早在1978年就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科学大会,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科学大会奖,于197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同时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但仍然有部分媒体认为中国刻意忽视了她的研究成果,且部分学者认为屠在中国大陆名气不大,认为她的研究成果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一向强烈反对中医的争议网络作家方舟子则称屠呦呦“夸大自己成就”。


获奖纪录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5]。

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03年: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

2009年:第三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金人民币100万元。

2012年:中国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2015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华伦·阿尔波特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威廉·C·坎贝尔、大村智共同获得。颁奖词为:“三人发展出针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疗法”。(屠呦呦因为抗击疟疾的贡献获一半奖金,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因为抗击蟠尾丝虫症的贡献分享另一半奖金。她也是继1902年获奖的罗纳德·罗斯、1907年获奖的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之后,历史上第3位因疟疾研究获奖的人)。

201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2016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17年: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初,英国广播公司发起“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在1月14日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三人一起并列为科学领域的候选人。

2019年9月1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的决定颁发主席令,授予共和国勋章。

2019年10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2019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获奖名单,共3人获奖,其中包括屠呦呦。


领取诺贝尔奖

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消息公布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函祝贺,其本人也发表了获奖感言。2015年12月4日,屠呦呦乘坐飞机,前往瑞典领取诺贝尔奖,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等前往送机,卡罗林斯卡学院院长兰达、诺奖参赞威克斯亲往机场迎接。但是,当时正在贵宾候机室等待的屠呦呦走普通通道登机,与使用贵宾通道的记者和其他领导避开。12月5日,诺贝尔基金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屠呦呦已经于近日抵达瑞典,并开始她的诺奖之旅。在家人陪同下,屠呦呦于12月6日上午参观诺贝尔博物馆,下午抵达诺奖评委会并接受中外记者采访。12月7日,屠呦呦在家人陪同下,在卡罗林斯卡学院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因身体缘故,屠呦呦在瑞典期间,临时取消了预定的几项活动。此前,诺奖委员会考虑屠呦呦的身体状况,尽量精简了其在诺奖周的活动安排。在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坐在场内的8号坐席。她于12月13日晚上乘坐中国国际航空CA912航班返回北京。

同年12月18日,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将“屠呦呦等人获得诺贝尔奖”列入个人发表的“2015年6大好消息”(The Top 6 Good-News Stories of 2015)之一。

小行星命名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在2015年12月25日出版的第96939-97570号公报中宣布,第31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星”,以表彰其做出的贡献。

家庭

屠呦呦父系出自人数很少但为浙东望族的甬上屠氏。该家族明清时期高官大儒辈出,如明吏部尚书屠滽、左都御史屠侨、应天巡抚屠大山、万历大名士屠隆,清兵部汉尚书屠粹忠等。屠呦呦(甬上屠氏二十一代)是屠子良(甬上屠氏五世祖)的后代,八世祖屠伦、九世祖屠大纪都为明朝生员。屠氏在明代治《易经》和《诗经》,而屠呦呦的名字亦出自诗经。屠呦呦曾祖屠宗年,清朝武官,湄云舰管带;祖父屠用悆,清朝生员。屠呦呦母系出自慈溪姚氏,是明靖难元勋荣国公姚广孝之兄姚广仁之后,屠呦呦外祖父姚咏白曾掌中华民国国库,是首任财政部国库司司长、中央银行常务理事,舅舅姚庆三也是杰出财政金融家。屠呦呦自小在舅舅家长大。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曾获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廷钊是屠呦呦在宁波效实中学的同学,曾留学苏联。两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小女儿生活在北京。

注释

注1: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北大医学院1952年自北大独立,更名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升格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5月4日与北大重新合并,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注2:中医研究院于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屠呦呦获奖引发对中国院士制度的反思

  • 2015年 10月 5日 BBC中文网

84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暨医学奖后,除了获得不少中国人点赞之外,也触发了中国媒体及公众对于中国院士制度的检讨。

屠呦呦虽然因为领导研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屡获国内外奖项,但她先后多次被提名参选中医科学院院士却一直落选。

而且由于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因此又被称为是“三无科学家”。

党媒提出质问

为此,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旗下人民网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质问《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

文章指出,“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文章同时表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人民网》的这篇文章明确提出,“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最后文章总结说,“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院士制度是利益制度”

与此同时,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教授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也批评说,中国的“院士制度目前还不是一个荣誉制度,更是一个利益制度”。

鲁教授进一步解释了目前中国院士制度的问题说,“目前虽然院士是选举出来的,但投票者选院士已经不再完全依靠科学成就了。关系、运作和好处成为了一些新的因素。有些人被选上去的时候,意味着有些人被选下来。选下来也是跟这个制度有关系的。”

鲁教授最后建议说,“院士应该回归到一个荣誉,表彰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荣誉的认可并不意味着有很多额外的利益。特别是那些理应通过学术竞争才能得到的利益,这个应该回归学术竞争,把院士制度去利益化。

中国网民评论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不少网民也纷纷发表评论,批评中国目前的院士制度。

其中一位网友表示,“屠老太太获诺奖,等于扇了中国院士制度一个大嘴巴!”

另一位网友也留言说,“尊敬留给屠教授,而膝盖献给两院院士的评选制度,就这个体制,谁不出国?”

更有一位网友更直言说,“中国的这个院士制度早该废除了,多年来就是腐败的温床,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科学发展。”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对此持不同意见,其中一位网友表示,“拿诺奖的不是院士引发了群众对院士制度的怀疑和批判,许多批判似是怀疑的惯性所致,充斥着不屈和愤慨。怀疑是很好的精神,但最好在做出探讨或者拿到证据后再来批判,这样的批判才会带来改革和进步。”

(撰文:李文/责编:路西)

读者反馈

中国院士制度等于中共官员制度,更讲“政治正确”。

未署名

天底下只有两种制度:民主制度,和非民主制度一一共产也!

名剑英雄

这有什么奇怪的呢?中国就是这样的地方。许多思想观点已成了国家政策或社会共识的汪乃君,正对中国发挥着广泛、深刻的影响,不一样默默无闻?

城楼

中国的制度腐败的比想象的要严重的多,各级官员小到村主任大到国级干部普遍这样。中国官员不是贪污腐败就是怕这怕那不作为,已经成为一种风气,相信这届领导人也注意到了。应了那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我相信不是人员大量外流就是剩下的百姓造反。

孟光, Hong Kong

很难看到人民日报有这么真实的带着批评政府的口吻的文章,赞一个!政府就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做到真真正正地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才能更上一层楼!

何萍, 美国

英国皇家学会则是科学家自主团体,不吃“皇粮”,但可获会员赞助,无下属研究实体,学术活动较自由。成立于1660年的这一学会,其会员分为皇家会员、英籍会员和外籍会员,均通过选举产生,当选者享有很高的荣誉,但没有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待遇或特权。

许多好的经验到了中国都变了味,其原因恐怕还是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国外讲究个人突出贡献, 而在国内讲究集体贡献,包括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也反复强调集体贡献。这可能会遏制个人奋斗的积极性。当然团队合作也是必需的,否则你恐怕难以在这个团队工作了。

其实没有院士头衔又何妨。不是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要是院士。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一个曼彻斯特大学的年轻的普通研究员, 他连教授都不是。授奖前临时授予他教授头衔。为何不颁发一个荣誉院士给屠呦呦呢?

据《时代周刊》,屠呦呦近日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裴毅然:屠呦呦现象——国家伤痛最深处

林则徐名言:“为国者首以人才为重”。国家发展当然依赖本国人才的贡献,任何压抑人才的“伤士”都是对国家的深重伤害。前清官吏都有这一认识,偏偏“最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没有,成为中共秉国的伤痛最深处。“伟大毛时代”再三贬辱士林,倒置贤愚,罄竹难书,“深远影响”绵延至今。随拈一例——甘肃会宁曾以“状元县”著称,近年发生乡村教师离职潮,教师不愿再为乡村孩子传道授业,纷纷离职报考警察。陇西县也出现“离教投警”热潮。原因虽然众多,最根本的还是待遇与社会地位。基层警察与教师的薪差也有几百块,但在警察的特权面前,乡村教师已无谈论职业理想的兴趣与冲动。西部地区师资本就紧张,贫乏的学习条件导致一茬茬孩子辍学,过早进入社会,惹生不少治安隐患,加剧基层警力的需求度。然强警毕竟治末,强教才是治本。尽管2012年中央发文要求保证教师均薪不低于公务员,但基层仍无法改变教师明显低于公务员的窘状。大陆现有330万乡村教师,长期低薪,物质精神双重困境,形成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窘状。(《新京报》2015-8-13)

马列主义以贫为贵以愚为尊,悖违理性,势必招致士林诽议。但为证明赤色革命必要性与改天换地的“实绩”,各国赤党为铺展赤图——公有制、计划经济,“只能”镇压叽叽喳喳的知识分子。1957年,毛共向士林亮剑,知识分子长期被贬“臭老九”。文革后虽宣布知识分子已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但社会机体深重受伤,价值体系严重歪拧,已无法简单矫治回正,只能由几代人慢慢“擦屁股”、扳回来。

屠呦呦现象

2015年10月,85岁的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此前,屠呦呦一直得不到社会承认,无法进入科技界主流,贬为“三无”——无院士衔、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青蒿素”(治疗疟疾新疗法)获奖,也是人家老外运用西式智慧征询:“除您之外,您认为谁该获奖?”其他三位发明相关人一致指屠,屠呦呦这才“脱颖而出”。好险,如果屠女士未享高寿,也就接获不到这份人生收获;如果不是人家“砸”来诺奖,还不就“非常正常”地埋没了?

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反讽很尴尬呵!屠呦呦的祖国为什么看不到她?为什么长期“灯下黑”?一直那么起劲呼唤“诺奖”,为什么硬没发现屠呦呦?“诺奖”既至,大陆这才行动起来。2016年1月,屠呦呦与一位院士共获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打破该奖惯例——首次授予女性及非“两院”院士。(《中国青年报》2017-1-10)

屠呦呦现象当然凸显中共无法掩饰的“欠债”——人才评价机制严重歪斜。1949年后,此前民国已趋成熟的人才评价机制尽遭扬弃。大陆知识界长期行政化,“人的因素第一”,人文社科领域更是“政治第一”,评价机制深度扭曲,形成痼疾。

评价机制严重落后

人才评价机制的科学化精细化,乃是一项“高精尖”人文工程,需要数代或十数代人的摸索打磨。欧美的领先植根文艺复兴以来大方向正确——尊重个人权利,同时积累了六七百年的各项经验。1980~1990年代中国留学生之所以大部分“乐不思蜀”,除了物质生活差异,主要还是人文环境的巨大落差。留学生们很快发现:欧美社会法治化,个人努力与社会承认速率成正比,评议机制极富激励性。而国内到处武大郎开店,必须讲关系——“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数十万学子滞留海外,中共以“爱国主义”召唤他们回国,应者寥寥。他们虽然怕穷,但更怕埋没怕受气。大陆糟糕的人文环境使他们很担心遭妒嫉挨挤兑。尤其受不了这一“培养期”——先得成为奴才,才可能成为人才。

人才识别速率精确标刻一个国家达到的人文层次。越落后的国家,越无视人才。因为,越落后的国家,政治波动越大,政府只盯住“维稳”,哪有心思关注社会进步?各种评价机制也就势必粗糙落后,人的因素第一,谁官大谁说了算。

一位五旬美国教授(笔者亲戚),2010年大陆几所高校力邀他们回国兼职,一所大学还诱以“申报院士”,她咨询笔者意见,我只能给她打预防针:“你得做好忍受种种不公正的心理准备。中国目前远未达到按规矩出牌的人文层次。”最后,她放弃回国兼职,一则担心评议机制不公正,二则对方甚无诚信,允诺的条件突然砍去一只大角。

美国强大根须

美国的强大,植根粗壮的人文茎须。美国人说:英国开发了海洋(皇军海军开拓了“日不落帝国”)、法国开发了陆地(拿破仑的陆军征服全欧),德国开发了天空(容克飞机称霸二战前期),我们美国则开发了人。一块荒蛮落后的北美大陆,仅仅百年,人家就耕耘出一个泽被全球的现代化强国。“二战”反纳粹、“冷战”反共运、当代“反恐”……假如没有美国,世界将会怎样?

美国的高速发展,当然依赖美国人民的努力,单元细胞的粗壮汇成国家的强大。而美国人民之所以勤奋努力,当然是人家重视个人价值,千方百计推助青年实现“美国梦”。总统山、美元上的头像……西方思想家早就认识到:个人价值乃是构建人类现代文明的价值柱石。个人自由发展既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社会生产效能的第一动力。积极调动社会成员的个人积极性,小河涨水大河满,弱势群体亦从社会整体进步中沾享均益。

文艺复兴使欧洲“发现了人”,美国无传统束缚,开国之初一步到位,浇铸先进理念入立国原则,且一路不断修订激励人才的各项政策。我国留美生当然强烈感受巨大中西豁差。虽说“是金子总会发亮”,但本能使他们选择更容易发亮的“土壤”——选择欧美作为祖国。

中共则一路强调“四大服从”,高倡“螺丝钉精神”,越看轻自己越表示“不行”,才越接近党性,越接近“合格接班人”。文革竟至剥夺全国人民的思想、愿望、人格,必须匍匐毛膝,毋须思考仅须听话。毛泽东祸国如斯,居然至今仍享“三七开”,还有一批“骨灰级”毛粉,没两三代人,能“擦”干净这滩“毛渍”么?

大陆至今尚未摆正群己关系,还在要求青年“不要过高估计自己”,连“公民”二字都成禁词……生怕民权重而君权轻。可见,人文落后不仅是中共历史欠债,也是扼掐国家发展的重大瓶颈。

盛产贪官难产人才,国家发展何依?社会进化何托?就是经济发展,人文环境跟不上,“自由”难伸,谈何“幸福”?难道中国人民会满足于吃饱穿暖(即便有房有车)的“初级阶段”么?没有社会运转理性化、评价机制科学化,中国能真正进入现代化么?

笔者亲历

笔者16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工作单位从北到南,从基层林区到省级机关、杭州高校、上海财大,只收到“风霜刀剑”,几无“阳光雨露”。打压嘲讽、苛求挑剔、贬斥训责……能少受点气就已阿弥陀佛。王蒙名言:“要知道对我来说,今天中国的一切都是better than worst.(比最差稍好)”[i]在中国,标准必须降低,忍耐必须提高。聂卫平、姜昆,出身北大荒知青,当年在黑龙江农场、兵团还不是受尽窝囊气。1973年,聂卫平进了国家队,赢了日本九段,农场还久压档案不放——劳动态度不佳,还得继续“接受再教育”。青年没机会,社会无活力。一个压抑放逐青年的社会,自然不可能收获他们的创造。

1980年代初,笔者想考硕研,头头训斥“不安心工作”。报考得持单位介绍信,“冒号”不同意,你就考不成,受教育权就这样被“合法剥夺”。还扔过来一句“这个人有个性”,我在浙省政协就算“完了”,不可能有“进步”了。幸好本人三十岁激流勇退——坚辞省政协,请调人气惨淡的学校,五考硕士五考博士,尽管风雪弥漫,多少尚倚自力。设若贪恋省级大衙门,此生也就混个处级(说不定小科级)。

饶是沪上一流名校,评价机制也是刊物档次、课题级别。所谓“客观化”即通道单一化,逼得高校、社科院文教单位等竞相“活动”高档次刊物,“核心”以上刊物很难不腐败——与有客观需求的单位搞各种“合作”。弄来弄去,还不是英俊沉下僚,利益跟着权位走——哪处头头会吃亏?

人才评价尺度的现代化当然是日益精细化、多元化,依靠论文发表档次、课题级别的“客观化”,实为评议的粗糙化慵懒化。“客观化”固有防堵人为因素的一面,但也折射出相当缺乏自信。2001年,港大系主任张五常撰文批评学术衡量不能重量不重质、不能只重刊级不重内涵(不幸包括港大在内)。他举例:19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职升迁就不设发表论文数量与级别之限,“连一篇没发表的也行。我们只要看还没发表的内容如何就可以决定了。”一位洛杉矶大学教师,博士论文都没写就连升两级成教授。张五常本人刚到华盛顿大学几个月就申请晋升教授,支持文章只有薄薄11页,校外专家评语:“11页足够了。”张五常任港大系主任11年,决定升降留聘,他说连11页都不用,只须知道他是否说过一两句创新并大致经得起考验的重要之语。张五常先生总是对推荐人说:“简单地告诉我,这个人说过些什么?”(《报刊文摘》2001-12-17)

切肤之痛使笔者对大陆“人文环境恶劣”感受深刻,进而意识到开放言禁与社会进化的关系。每年各级“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只能说点民生小事(如地沟油、摩拜单车),不能指点民主大事、监督官员、检查财政。如此这般,各级政务如何改进?社会如何进化改良?说都不让说,只能谀颂当“歌德”,一批评就是“缺德”,如何集思广益?如何改进公务?相比言禁党禁、贪腐遍地、司法不公,人才评价机制好像还挨不上号,“边远问题”矣。

最近,中共“十九大”刚刚开完,毫无“新时代”的新气象,只有一仍其贯的自吹自擂、自我表扬,天下苦共久矣!看来还得继续“苦”下去。赤毒入髓,赤病难愈,实在不知如何是好,读书人惟一声潼关长叹!

初稿:2017-2-16 上海三湘 增补:2017-10-28 East Windsor

1、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三联书店(北京)2006年版,页243.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