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son
pengson

非典型事物爱好者

回家小记

1.

1月13号中午的高铁,从上海虹桥到渭南北,历时 7 个小时。

晚上 7 点半,列车抵达渭南北站。我早早准备好了行李,站在了靠近车厢出口的地方。渭南是倒数第二站,车上乘客已经很少了。离开温暖的车厢,瞬间打了好几个寒战,渭南真的太冷了。身边有人在惊呼“下雪了”,我抬起头望着远处的天空,似乎的确有雪花飘落来。跟着寥寥几个乘客,乘扶梯,来到一楼出站口。我突然有点期待,老爸会不会偷偷的在外面等着我,想要给我一个惊喜呢。惊喜自然是没有的,不过我轻装简行,一点也不疲惫,心情也格外好。老爸从来不会到车站接我,而我也甘之若饴,真的是奇怪的父子啊。

车站外,雪花飘飞,融化的雪浸湿了地面,我推着箱子,先是右手推,很快感手指僵硬,只能换左手,让右手回到温暖的绒绒服侧兜里恢复柔软。如此左右交替中,来到了出租车乘坐点。然而我很快意识到出租车会拒载,那就麻烦了。于是果断的回头,去另一边,然后用拿出手机,开始叫车。这个时候,雪格外的大了,雪花停在手机屏幕上,很久也不融化,我只能一边操作手机,一边把雪花拨到屏幕外面。旁边有人不停在吆喝,“去汽车站的有没有?”, “合阳的有没有?”。或者,“小伙子要去哪?”我显然已经不算是小伙子了,但是人家对着我问的,我也不能端着架子不搭理,于是说,“我去开发区的。” 对方一听,也不寒暄,立刻把目光转移到别处去了。就这么来回几次,我也麻木了,人家问,我也懒得回答。

这个时候,有位40来岁的妇女跑到我面前,“你去开发区的?” 我木然的点点头。她接着说,“那你坐我车。走吧。” 我只得跟着她走。不过走着走着,我看方向不是朝着站外,反而是奔着出站口方向去了,有点疑惑,不过马上又明白了。中年妇女拼命地问每一个带着行李箱的人,“开发区的走不走,走不走?” 我只能打断她,问,“你是要拉我一个,还是准备把车子坐满?”

她:可以拉你一个,不过你得付 20 块钱。

我:行,现在就走。

她没动,而是拿出手机,划了几下,接通了一个电话,“老刘,你那边去不去开发区,帮我捎一个?”

我有点凌乱,这也太不尊重人了。

我懒得找理由,直接说:“算了,我叫车吧。” 然后大踏步向马路走去。

2.

第二天起的不算晚,8点多起床,洗漱,没有牙刷牙膏,只能简单漱漱口。我问奶奶,要不要去吃包子,奶奶摇摇头,“我吃不了。”

80 多岁的老太太,也不是随便就能劝劝的。我和老妈边走边聊,很快就到了包子馆。我对门口打理包子的老板大声的点餐,“两个豆腐,两个茄子,两碗豆腐脑。” 然后迈步进入店内,虽然又是好几个月不见,一切依然熟悉。桌子上两大碗油汪汪的辣子油,让人食欲大开。我和老妈面对面坐着,开始闲聊。很快,包子端了上了,面皮松软,饱满,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只咬下去,花椒的麻味,韭菜的鲜香,豆腐劲道和粉条的q弹。一口包子,一口豆腐脑,简直是人间美味。

临走的时候,打包了3个包子,一个豆腐脑。奶奶说不吃,可能只是嫌麻烦。对吧,真不吃的话,我午饭就吃包子啦,哈哈。

3.

下午的时候,好朋友从西安回来了。我们找了个叫做老蔺家的饸饹面馆,简单吃个午饭。店面很不起眼,如果不仔细找,压根不知道入口在哪。店里面吵吵嚷嚷的,简陋的桌子椅子三四套,我们找了个靠墙的位置坐下,点了饸饹面,花干夹饼。没有单子,也不叫号,不过很快,先是夹饼,后是面条,一点不差。我很惊讶老板的好记性,十分想赞叹一下。不过看到食客们都埋头吃面,习以为常,我也就会心一笑,不再多想,也加入吃面的行列。

饸饹和其他的面最大的不同是,它并不以劲道出众,反而软糯更多。荞麦独特的香味,面汤里鲜绿的香菜,葱丝,再叠加渭南辣子油的干香,混合成一种迷人的味道。我们都不说话,只是闷头吃面。很快,一碗面见底,虽然还有点意犹未尽,不过肚子已经宣告投降了。

4.

晚上下起了小雪。玩了大半天游戏,饥肠辘辘,一行人出来觅食。已经是深夜11点,路边的饭馆大多都打烊了。看到一家串串香,门口还亮着灯,于是也不挑了,推门帘进去。店里面冷飕飕的,不过老板很快搬来取暖的炉子,我毫不客气的坐在最靠近炉子的座位上。实在是太冷了,牙齿打架。点了鸳鸯锅,然后开始拿菜,一排冰柜,没怎么思考,随便抓了几把串串,看到软麻花,拿了一盒。然后就是围在锅子旁等着开火。就这么会功夫,火炉的暖意已经让人禁受不住,我只得往边上错开一个座位。鸳鸯锅里的辣锅先煮开了,几个人忙不迭的下菜。吃着串串,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也不知道吃了多久,肚子圆了,靠在椅子背上,直想睡觉。朋友买了单,四个人吃喝了 200 块钱,这个价钱便宜的让我有点惊讶。

走出店外,发现雪越发的大了。

(完)

写于 2023 年 1 月 18 日,渭南家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