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son
pengson

非典型事物爱好者

我的”大“孩子

几年前,我带着孩子四处蹭“早教课”。在地铁站附近的一家早教中心,有位老师这样劝我“入坑”,说,“有个宝宝来上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来了,很重视的。” 相比之下,我们只是来了爸爸妈妈,果然不够重视。我装作理解的点点头。她又说:”我们的课程贵,但是贵的有道理。” 我心想,“什么道理呢?” 还以为她又会想其他老师那样,拉出一大堆资格认证,名人推荐,没想到她说道:“那个宝宝的爸爸,人家贷款给孩子上早教,花了20多万呢?” 好家伙,贵的有道理,就是这个道理啊。如果这样的话,那些“骗子”公司不都是非常“有道理”了吗?


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蹭课”后,我们最终选择了小区附近的一家早教中心。然后回顾这两个多月的经历,我们为什么拒绝了那么多学校呢?我觉得,他们主要是犯了这两个忌讳,当然,都是我个人喜好而已。网络上有很多人一定会喜欢的不得命。


  1. 干预型教育。具体体现在,孩子将方形木棒插在圆形孔洞,老师零沟通直接上手纠正。
  2. 焦虑营销。指着旁边能说会道的小女孩说,都是早教的功劳。如果不参加他们的早教课程,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我个人比较反感的是2,当然,如果 1 做的好(启发式教育),作为父母,2 也是可以忍受的。我们最终选择的附近这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 1 做的中规中矩,2 的程度不算严重。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是如何跟妻子解释“干预”不好的。我说的是,小孩子并不理解规则,所以做出什么事情都不奇怪。作为老师,应该至少要耐心的对他解释规则。如果实在解释不清,那就顺着孩子的意思,让他自己探索玩法。


是的,在我的认识里,在这个小场景里,就算是放任自流,也比立刻纠正好得多。这个其实跟封建王朝的治理很相像:休养生息,是没有办法时最好的办法。


当然,更深刻的原因是,我就是这样长大的。


妻子小时候所接受的管理和教育和我完全不同。这一点,每次拜访岳父的路上,感受异常强烈。我们乘坐长途客车去往妻子家里途中,岳父反复打电话确认位置,对妻子没有及时接电话大声而且反复抱怨,声音大到邻座的我清晰可闻。


接触到岳母,以及岳父的母亲,发现他们是同一类人。他们早上会准时敲门,询问早饭,5分钟不见我下楼,白粥和鸡蛋就端上来了。没胃口,吃一半。然后,他们就不停的唠叨,”要吃什么呢?不吃怎么行呢?身体受不了啊?“ 直到午饭的时候,依然在说:“你想吃什么呢?” 


午饭的时候,不停的劝说我喝猪蹄汤,汤上面漂着一层白花花的肥肉颗粒,我喝了一口,立刻就想吐出来。忍着恶心喝完,说喝饱了。但是岳母立刻就给加满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把这些理解为“客气”,对家庭新成员的”优待“。我想,等时间一长,这种“优待”自然就消失了,生活回归正常。


但实际上这种“优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失,反而因为距离越来越近,而越发频繁而猛烈。我很快就意识到,这不是“优待”,只是披着“优待”外衣的“控制”。至于为什么他们这么执着于“控制”,我就不得而知了。


妻子说:他们缺乏安全感,总觉得,我们大了,不需要他们了。 我表示理解,但是却不想迁就这样的”安全感“,因为这对我自己本身是一种无情的折磨。


所以很多时候我也能理解妻子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我截然不同。因为她本身的成长环境就是这样的,而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妻子的行事相比自己的父母已经很柔和很宽容了。虽然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要控制,但又能在造成实际伤害之前收回控制的欲望。


至于我本人,那就更是“无为而治”了。


所以我的孩子,虽然绝对不符合世俗意义的优秀:不够能说会道,不够聪明伶俐,不算高,不算漂亮,就连发型也是马马虎虎。但是他被允许傻乐,用嘴巴发出放屁的声音,唱乱七八糟的流行歌曲。


他的优点都很特别:


看电视看手机,约定好时间,他会主动结束。

任何时候,只要我认真跟他谈判,他都会接受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如果不愿意接受,他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有时候理由很幼稚,有时候又让我惊叹于他不合年龄的成熟。


我觉得,他是个好孩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