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子
黑子

在台灣生、在台灣長。 荒廢了電影之路的塔羅師兼台語自由工作者。 E-mail: go.kuroko@gmail.com

你想吃蛤蜊絲瓜嗎?

圖片來源:大紀元

「你想吃蛤蜊絲瓜嗎?」
走到賣菜的攤位,我看著好幾條鮮綠的絲瓜被穩妥地用泡泡紙包著,脫口而出問了一旁的男友;於是我們在同居之後,第一次買了絲瓜。


小學六年級我就站在瓦斯爐前幫忙煮飯,在記憶裡,絲瓜一直是家裡常見的選擇。以前沒有思考過這件事,比如其他人家裡是買什麼菜?為什麼選那些菜?現在想起來,坐著輪椅的媽媽需要倚靠我或哥哥的幫助才能好好完成一頓晚餐,也許選這道菜,失敗的機率不那麼高,也比較不會手忙腳亂?也可能單純只是我爸爸喜歡吃罷了。
用刨刀把絲瓜的外衣退去,露出白嫩的內裡,對半切之後再片成半月型,這樣就可以了。小時候,媽媽會在瓦斯爐前面炒其他的菜,一邊指揮我拿起絲瓜做這些前置處理;我會握著被我削得凹凸不平的絲瓜,小心翼翼的問我媽,今天的絲瓜要切多寬?大多數時候我媽會用手指比出一個距離給我參考,我便會緊張兮兮地希望自己不要切薄了或過頭了,結果反而被我媽抱怨我手腳太慢,寬度不一的絲瓜片也可能在餐桌上被數落,使得我在某個年紀聽到要做飯就不甘願。


料理絲瓜總是只有蔥和薑作陪,或淡或濃都有湯汁。
媽媽胃口變小以後,變得更喜歡用炒絲瓜的湯汁來「攪飯 kiáu-pn̄g」,但在我印象裡,我們一次都沒有把絲瓜跟蛤蜊放在一起煮,在我們家,炒蛤蜊是炒蛤蠣(或者乾燒蛤蜊、蛤蜊湯)炒絲瓜是炒絲瓜。
我從來沒有質疑過這件事,現在想起來卻微妙得很,明明蛤蜊絲瓜是台島人家中的常見菜餚,我們家卻從沒這麼料理過。唯一能想到的合理解釋,就是家附近賣的蛤蜊太貴了,對從小就住在海口台西的爸爸來說,在樹林的家附近買蛤蜊不划算,所以炒絲瓜是常見菜餚,蛤蜊反而是回台西老家後才會買的食材,無法結緣作伴成為蛤蜊絲瓜好像也有道理。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在菜市場的時候我沒有問男友「要不要吃絲瓜?」而是問「你想吃蛤蜊絲瓜嗎?」明明我們家沒煮過,我看著漂亮的絲瓜卻不想循著家裡的作法;再站在灶台前,拿著菜刀,還是會問自己「今天要切多寬?」但是已經不用擔心切得不好了,好或不好都只有我和男友吃,開心就好了。

也許搬離家裡,除了現實上的分離,心理上也想不一樣,我不再需要擔憂手藝不精、不準確會被責備或嘲笑,有什麼想嘗試的料理就大膽試,只要能下肚就好。


還好,人生第一次煮蛤蜊絲瓜就很成功,好吃到來不及拍照就吃光光了,只好給大家看看絲瓜照,順便提醒大家絲瓜「著時 tio̍h-sî」的日子到了,去到市場記得買條絲瓜回家料理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