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圖書室
地洞圖書室

小小的,關於考古學/人類學的圖書室。 分享一些我們的書寫、觀察跟介紹。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oharchspace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ooharchspace

「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的申遺之道

2021年5月26日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諮詢機構ICOMOS(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發表了對於日本申請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北海道・北東北の縄文遺跡群」的審查結果:登錄勸告。經歷了14年漫長的努力,最後將等待今年七月招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決議....

2021年5月26日下午,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諮詢機構ICOMOS(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發表了對於日本申請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的審查結果,頓時「登錄勸告」的快報,快速地在日本申遺相關者以及繩文愛好者之間傳播,相互道賀。接下來將與自然遺產「奄美大島、徳之島、沖縄島北部及西表島」(在5月初也由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推薦登錄),等待今年7月中以線上形式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結果。若順利通過決議,日本將在今年一同產生新登錄的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而「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也將成為日本登錄的第二十件世界文化遺產。

「北海道・北東北の縄文遺跡群」的宣傳書封圖/來源:「北海道・北東北の縄文遺跡群」官方網站
繩文文化,是自然與人類共存且延續一萬年以上,在世界史上罕見的史前文化。『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是在當今傳遞繩文文化的價值的重要的文化遺產」
                —2019年「北海道・北東北の縄文遺跡群」宣傳手冊介紹文。

日本在1992年簽訂《世界遺產公約》後,世界遺產新聞報導及登錄件數即開始逐年增加。2006年9月,日本文化廳公告國內世界遺產暫定名單的公募,促使各個地方單位與公民團體展開一連串的登錄運動。「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以下以「繩文遺跡群」簡稱)為北海道及北東北三縣在2007年共同向日本文化廳提案,於2009年正式列入日本世界遺產暫定名單(tentative list)的文化遺產。此文化遺產由分佈在北海道、青森縣、秋田縣、岩手縣範圍內的十七處考古遺址及兩處關聯遺址所構成(各別遺跡的分佈位置可見下圖),是目前日本文化遺產推薦預備名單中起始年代最早,橫跨的時間尺度最長的文化遺產。

構成遺跡分佈/來源:「北海道・北東北の縄文遺跡群」官方網站

根據「北海道・北東北の縄文遺跡群」推薦書中對於遺產概要的描述,此遺產跨越區域正好處於日本北方由櫸木與殼斗科植物構成的寒溫帶落葉闊葉葉林帶,四季分明,周邊圍繞的海洋也正好是寒暖流交匯之處,除此,該區域也具有非常多樣的地理形貌,可見山地、丘陵、平地等景觀,也反應了繩文時代的生活對於多樣環境的適應變遷以及與自然共生的典範。由於坐擁豐富的森林資源與海洋資源,早期人群在這樣的環境下展開以採集、漁撈、狩獵為基礎生計生活,並逐漸形成定居聚落的型態,當中墓地、環狀列石、貝塚與盛土(註一)遺跡,亦可看出當時的社會發展出的祭祀性空間與精神文化,這些都是繩文文化所述說的早期人群生活與社會特色。

圖片來源:「北海道・北東北の縄文遺跡群」官方網站

「繩文遺跡群」構成的主要遺產在北海道共有六處,分別為大船遺跡(函館市)、垣ノ島遺跡(函館市)、キウス周堤墓群(千歳市)、北黄金貝塚(伊達市)與入江・高砂貝塚(洞爺湖町);在青森縣共有八處,包括三内丸山遺跡(青森市)、小牧野遺跡(青森市)、大森勝山遺跡(弘前市)、是川石器時代遺跡(八戸市)、田小屋野貝塚(つがる市)、亀ヶ岡石器時代遺跡(つがる市)、大平山元遺跡(外ヶ浜町)與史跡二ツ森貝塚(七戸町)。岩手縣有一處,即御所野遺跡(一戸町)。秋田縣有兩處,分別為大湯環状列石(鹿角市) 與史跡伊勢堂岱遺跡(北秋田市);此外,還有兩處相關遺產:鷲ノ木遺跡(北海道森町)及長七谷地貝塚(青森県八戸市)(註二)。這些構成的遺產分別代表了自西元前約一萬五千年開始,在日本列島持續發展了一萬年的繩文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獨特性,包括了繩文文化初期人群開始使用陶器的遺跡、聚落遺跡(趨漸成熟的社會生活形態表現)、貝塚遺跡(展現人群對環境的利用及生業活動),展現祭祀及精神文化的環狀列石與周堤墓,以及完好保存有機遺物的低濕地遺址等,呈現出繩文文化時期人群由定居、聚落發展,到社會各面向逐步成熟化的階段。


 2009年,「繩文遺跡群」被列入日本世界遺產暫定名單;2013年,北海道與北東北三縣向日本文化審議會提出申請推薦書,自此開始,「繩文遺跡群」經歷了六次國內推薦落選,直到2019年12月,日本國內世界遺產關係省廳聯絡會議才終於決議將「繩文遺跡群」推薦為日本文化遺產申請項目,隨後在2020年1月正式向UNESCO提出「繩文遺跡群」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申請書。

事實上,「繩文遺跡群」的申遺,或是說這個文化遺產概念的出現,必須回顧「繩文遺跡群」的前身——《北方縄文文化回廊》計畫的形成。90年代,因著大型建設開發工事而被發現的青森縣三內丸山遺跡,豐碩的發掘調查成果躍上新聞版面,使得繩文文化廣而受到日本社會的認識與注目。大約自1995年開始,繩文逐漸在日本東北地方政策以及地方資源活用的計畫中逐漸展露頭角。在這個過程中,繩文文化不僅(被認為)具有「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特性,更作為地方文化資源與當地自然資源結合,進入地方跨域合作的政策網絡,為後續繩文與日本地方間的連結建立了指標性的開展。

在2000年由國土交通省所執行東北歷史地方資源調查計畫中,將三內丸山遺址視為地方活化焦點進行調查。隔年(2001年)更進一步以廣域性地方遺址活用的概念,提出試驗性計劃—「繩文週間」。在2002年秋天,北東北三縣首先以「繩文之心與祭典(縄文のこころとまつり)」為題,在三內丸山遺址(青森縣)、御所野遺址(岩手縣)、大湯環狀列石遺址(秋田縣)三處具代表性的遺址舉辦論壇與活動。這個模式不僅出現在日本北東北地區,在更進一步跨越津輕海峽,逐漸牽起與北海道地方的聯繫;在2003年,更改活動名稱為「繩文月間」,並加入了北海道南茅部町的大船遺跡為新的活動會場。這是首次以北海道及青森、秋田、岩手縣為核心的繩文遺跡連結行動,由四道縣一同運作,同時亦可以將其視為是「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的雛型。

進入九零年代,北東北三縣(青森、岩手、秋田)面對廣域合作與地方分權改革,以及往後道州制的改變等政經情勢的變化,自1997年開始定期舉行「北東北知事會議(知事サミット)」會面討論。2001年在北海道加入後,在2002年的知事會議中,北海道知事堀達也建立在以文化與觀光為首,著眼在北東北、北海道兩地區連結及地域振興策略的推動,率先提出了《北の縄文文化回廊づくり(搭造北方繩文文化迴廊)》的構想。事實上,北海道的渡島總合振興局在同期(2002-2003年),也正推動著以噴火灣沿岸繩文時代遺跡為中心的《“探訪” 遺跡の郷づくり》計畫,內容是以繩文時代的遺跡為核心進行體驗.學習型觀光與地方活化等項目。在2003年所召開的第七次知事會議中,基於對地方固有文化與特性的重視,四縣道一致同意,有共識地致力於繩文遺址的活用以及地方間的資訊交流,以《北の縄文文化回廊》的概念(如下圖)著手推動繩文相關計畫,並將登錄世界遺產納入未來規劃的目標考量。

《北の縄文文化回廊づくり》的示意圖/出處:北の縄文文化回廊づくり実践プログラム検討チーム

2004年,為期四年的《北の縄文文化回廊づくり》行動方案計畫推出。這個計畫提出了共四個目標:一、完善計畫的執行體制,設立組織事業推廣的中樞團體;二、繩文文化普及,辦理相關論壇與展示,以及網頁或手冊資訊的製作;三、人才培育及地方創生,舉辦交流會議,或推動生涯學習以及NPO等民間團體的活動;四、觀光資源活用的檢視與促進,除了提升繩文文化作為新觀光資源的活用推廣,也將志工與導覽人員的培育,納入完善觀光體制的規劃。雖然這個計畫被相關的研究者認為施行的成果與原先策定的行動方針有所出入,也未能見到對於繩文遺址作為觀光資源活用的討論及具體的行動,但卻無法否認《北方繩文文化迴廊》計畫的成形,建立起跨越津輕海峽的四道縣合作模式,以及後來「北海道・北東北縄文遺跡群」文化遺產的架構。

事實上,在2004年當時,登錄世界遺產一事並未具有優先性而受到重視。甚至到了2006年,日本文化廳推行國內世界遺產候補的公募制,向個地方募集欲推薦登錄的文化遺產,理應是將《北方繩文文化迴廊》的理念擴大行動的絕佳時機,但當時卻未能作為候補推薦案提出,而是青森縣與秋田縣單獨個別以「青森県の縄文遺跡群(青森縣繩文遺跡群)」及「ストーンサークル(環狀列石)」向文化廳提案。

以日本的文化遺產及國內世界遺產暫定列表來看,無論是「青森県の縄文遺跡群」(青森縣)與「ストーンサークル」(秋田縣)皆是尚未曾登錄過的文化遺產類型,但它仍存在一些待面對的課題,如:日本世界遺產特別委員會的審議意見中認為必須明確地定義「繩文文化」以及其在世界史當中的位置,在遺產論述方面也必要考量到青森及秋田縣以外的廣域地區,以同文化類型(文化圈、地域性)及時代性的觀點來思考,而在地下埋藏的考古學遺址與周邊景觀的保存維護及管理方面,也必須顧及到遺產的真實性呈現。另外,兩案的提案書中在世界文化遺產登錄基準的套用上,「青森縣繩文遺跡群」需要再考量所使用的遺產登錄基準的適用性,而秋田縣的「環狀列石」則是被要求補足遺產登錄基準的說明。

2007年,在第十一屆「北海道.北東北知事會議」針對「地方特性及資源活化的地方創生」的討論中,達成了以「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的世界遺產暫定一覽表登錄作為共同提案的共識:

『位於北海道・北東北地區的繩文遺跡群,展現出作為我國基層文化的繩文文化的代表,基於認知道應留存予未來,對展現人類和自然持續性共生的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將以「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的國內世界遺產暫定列表登錄作為共同提案來執行。』

 順帶一提,同年(2007)北海道的北見市與標津町也提出了「北海道東部の窪みで残る大規模竪穴住居跡群(北海道東部凹地遺留的大規模竪穴住居跡群)」(註三)的國內暫定世界遺產提案書,另外,同樣以繩文文化為中心,宮城縣則是提出「松島—貝塚群に見る縄文の原風景(松島—貝塚群中所見的繩文原風景)」的文化遺產概念,但此兩提案最終並未被採納。

在2007年間,各地提出共計32件的文化遺產提案,文化廳世界文化遺産特別委員會從中挑選了在當時看來具有顯著普世價值,並得適用世界遺產作業方針評定標準的5案,記載入日本世界遺產暫定列表,而「北海道・北東北の縄文遺跡群」便是其中的一員。由2008年日本世界文化遺産特別委員會對於「北海道・北東北の縄文遺跡群」的審查意見來看,已可發現遺產價值受到正面的評價:

(繩文遺跡群)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中所見的農耕、畜牧生活,展現橫跨了10,000年持續性地狩獵、漁撈、採集的生活型態,是日本列島獨特的考古學遺跡群。在日本的歷史中,代表著跨越長時期且持續的先史文化,作為顯示自然與人類共生的考古學遺址,其有很高的機會具有顯著普遍價值。

即便如此,在當時的審查意見中,點出許多今後必須面對的課題;在遺產主題及組成方面,必須將繩文文化放在更廣的世界史的位置當中,理解自然環境的變化與文化興盛之間的關聯性,這影響如何說明其文化的特性以及在地區、年代代表性上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構成遺產的遺址選擇上,有必要考量是否該納入北海道.北東北地區以外的繩文遺址,以利對繩文文化的特性能有充分的體現。此外,除了必須符合世界遺產規範的要求(如緩衝帶的設置),由於遺產跨足範圍廣泛且類型多樣,也必須尋求相關利益者團體的共識以及面對成功登錄後的保存管理等問題。

即使仍有許多課題等待被克服,「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在2009年被正式列入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日本世界遺產暫定名單之中,同年6月,四道縣組成繩文遺跡群世界遺產登錄推進本部,正式邁出登錄世界遺產為目標的行動。四道縣自2013年開始向文化廳提交推薦申請書,角逐申遺的「初選」(日本國內的推薦資格審查)。


「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在經歷五次國內候補推薦落選後,2018年恰巧碰上世界遺產推薦限制規範的轉換,自2020年起各國世界遺產推薦數限縮至一件,這同時也是日本第一次面對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二擇一推薦的局面。

2018年7月19日,日本文化廳的文化審議會世界文化遺產部進行世界文化遺產候補審議,在「北海道・北東北の縄文遺跡群」以及新瀉縣的「金を中心とする佐渡鉱山の遺産群(以黃金為中心的佐渡礦山遺產群)」的兩件審查遺產中,決議以「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作為該年度世界文化遺產推薦項目。然而,同年11月2日,內閣議會後宣告決議,最終是以自然遺產「奄美大島、德之島、沖縄島北部及西表島」為2019年日本向UNESCO推薦申遺,這也使得繩文遺跡群的推薦等待歷程必須拉長至2019年。

「繩文遺跡群」在第六次國內推薦挑戰落選後,2019年的元月底,日本文化審議會世界遺產部會發表了針對世界遺產候補選定的基準,聲明中表示,原則上2019年將延續2018年文化遺產推薦的選定結果,由「繩文遺跡群」作為日本申遺推薦的代表。2019年5月,迎來日本平成時代結束,進入了令和時代,「繩文遺跡群」也在7月30日文化審議會公告,確認其將為日本下一個推薦申遺的文化遺產。同年12月20日,在內閣議會後正式決定向UNESCO提出推薦申請,並在2020年1月16日向UNESCO正式遞交世界遺產推薦書。

而接下來,「繩文遺跡群」是否能夠成功申遺,則必須靜待今年7月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會議結果。


回顧「繩文遺跡群」醞釀成形的2000年代,一方面正值日本地方市町村合併與地方分權等體制改革,另一方面延續自戰後到景氣泡沫化時期,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城鄉發展失衡以及高齡化的問題,地方面對到政治、經濟的變革與「地方消滅」的危機。由此背景去檢視繩文遺跡群的地域性意涵,無疑地可以視為是北海道與北東北三縣間在政策與社會現況的策略性回應,積極地探尋廣域合作的可能性。

但「繩文遺跡群」能成功走向申遺,不僅只是契合近年日本在各方政策發展的需求,事實上值得討論的面向甚多,但其中不能被忽略的,是在九零年代以後在日本社會當中急遽轉變的「繩文」印象 (image)。

「繩文遺跡群」在競逐日本國內推薦申遺的期間,其實曾不斷地被要求說明遺產著重在「北海道.北東北」的合理性以及遺產在學術、全球尺度的重要意義。甚至,對於許多日本一般民眾或是考古學愛好者,也會不時質疑:為什麼是以「北海道.北東北」去申請世界遺產?但假若我們僅從「日本」為主體去思考繩文文化與當代日本的關係時,不免將面對「全日本都有繩文分佈,為什麼非是『北海道.北東北』(登錄世界遺產)不可?」的疑問。而這樣的疑問,其實可能忽略了真實存在於日本內部的地方差異,亦可能將繩文登錄世界遺產的行動,理解為只是地方對於繩文或世界遺產熱潮下的追逐,甚至錯失了在其中所包覆的地方文化認同的建立、支持者各自對地方的關懷以及學術研究者對繩文文化的喜愛與保存使命感。

「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在漫長的申遺過程中,其實有許多值得探討的面向,不過礙於篇幅無法在此篇一一談述,但希望能在正式申遺以前,能稍微提供一些對於這個文化遺產出現的脈絡以及其整個申遺的發展。下一篇有機會的話,希望能進一步地將焦點關注在「繩文」上,再與大家分享。

若想多了解遺產所包含的遺址,可以移步到「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官方網站,最近更新了整個頁面,比舊版更著重是覺得呈現。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了:)


註一:由史前人類以土堆積而成的遺跡,在地形上形成隆起如提的土堆

註二:長七谷地貝塚陰緊鄰工業區,而鷲ノ木遺跡則是因遺址正下方有高速道路通過,兩處因保存維護以及完整性的疑慮,因此被列入關聯遺產當中,而非構成遺產。

註三:近年北海道教育委員會其實仍積極地針對北海道古代豎穴居住遺跡進行活化調查與推廣工作,甚至與學者合作拍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北海道の古代集落遺跡觀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