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aLi
NinaLi

重新開啟的生活習作,紀錄日常,願回過頭來都是美好。

目前為止的租屋人生。

第一次嘗到獨自生活的滋味,是初升高中的時候。

因為要到外縣市念書,搬出老家索性成為理所當然。當時沒想太多,可說是平靜中帶點期待,一開始的宿舍還是父母幫忙看的,至今還記得他們偶爾會前來載我回家的情景。一個剛要十六歲的小女生,家當自然是不多的,有的也都是讀書相關物品。就這樣,開啟了在外居住的生活。

雖然只隔一縣市的距離,每個禮拜也都會搭車回家,但真有那麼一週決定留下念書,卻發現想哭的衝動是如此自然且強勁。那時打著傳統的nokia手機回家給媽媽,邊說邊哭,早知道就回家了,沒想到過上一個人的生活會有這麼難過的時刻,畢竟當時的自己幻想是個情感淡泊的人,就當作無知小孩的幼稚人格設定吧。

第二次,是大學開學前夕。

來到了相隔數百公里的學校,和一群同時離家的女孩居住在同一寢室。或許是比一些人提早了三年在外寄宿的經驗,因想家而哭的次數已比過去減少許多,也更習慣一個人在大城市四處遊晃,找尋靜謐的角落度過自己的時光。

隨著年級上升,經歷了幾番搬遷。和朋友搬出來一起住,又各自找房子,嘗過了獨居與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苦樂。後來,自己住到了一個小套房,承租的時間比之前都來得久,那時候曾想著,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除了三餐外食,其實沒什麼好挑剔的,沒有人來干涉,也不用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去配合別人。

第三次是出社會。

第一份的工作薪水偏低,為了存錢省房租而搬至親戚家寄住,雖然親戚很友善,但寄人籬下仍令人感到些許壓力與不自由,還有離當時的公司實在是漫漫長路,後來回想都覺得不可思議,怎能忍受每天花了兩個半小時通勤。因此後來便找了個理由,再次搬出來自己住,久違地呼吸到自由空氣,當然,花錢就不那麼自由了。

前陣子,首次和朋友搬到了整層住家,是頂加老公寓。

其實本來看房子是不怎麼期待的,因為樓層偏高,又懶得整理在外囤積近十年的記憶。但沒想到空間比預想中的明亮,又有小陽台可種植花草,雖然搬進來後有些陳年問題看似是無法修繕了,但總體分數而言還是不錯的。

然而,房子居住的意義,對我而言已是模糊不清的。

我不確定會不會把自己目前生活的地方稱之為家,每次從老家返回工作地,要告知父母自己安全抵達時,總是難把「家」字說出口。每次找房子的標準,也不需要很高級的裝潢或是寬廣的空間,畢竟與之相對的是負荷不起的高房租,能好好睡覺、環境單純乾淨就好。心底一直有個小小糾結,因為記憶中的家,應該是能長久居住的心靈寄託處,而非每一兩年即從某處老公寓寄居到另一個老房子中的某一層樓、某一個小房間。

小時候沒想過長大會變成在不斷在搬遷的居住流浪者。雖然想過是否該買房子,但看了貼在不動產店面玻璃牆上的出售廣告單,腦袋反射性地斷了這個念頭,即便是號稱適合小資族的房子,也不乏令人猶豫的因素。撇開理性不談,感性層面誰不期望有個自己的小窩,可自由地堆疊自己的愛書與布偶在房間的床頭櫃上,布置喜歡的相框與盆器在客廳櫃架上,更不會有個房東隨時盯著,處處設下使用規定。

然而,這些想望便止步於此,在這個大城市間的建築物中漂泊不定,似乎是短期內無法看到盡頭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