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自由電子報
軟體自由電子報

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的電子報,不僅關注自由軟體,我們提倡三種自由:軟體自由,資訊自由,文件自由。 官網:https://slat.org/

【軟體自由電子報 第7期】專訪開放街圖社群陳瑞霖:看神仙打架,耕一畝良田

電子地圖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應用之一,但您是否知道,從 Uber 到 Pokémon Go、從 Facebook 到維基百科,這些知名應用所使用的,竟然都是一套社群驅動的開源地圖:開放街圖 OpenStreetMap(OSM)。本報很榮幸請到 OSM 台灣社群共同主持人陳瑞霖大大,來跟我們聊聊 OSM 社群的發展現況,以及作為網路世界的重要基礎建設,OSM 所面對的機遇和威脅!

原文刊登於官網

OSM 台灣的起源

編:我們知道 OpenStreetMap 專案發起於 2004 年,基金會則是 2006 年成立於英國,那麼 OSM 社群是從何時開始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呢?

瑞霖:OSM 台灣社群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1 年,當時的社群前輩,在高雄舉辦的 Linux 社群的小聚上分享 OSM 這個計畫,從那時開始滿滿累積跟成長。後來,OSM 社群則漸漸和維基社群有比較多的合作,因為這兩個社群的成員重疊度相對較高。

社群群像

編:話說您除了是 OSM 台灣社群共同主持人,同時也是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的現任理事長,小編我一直覺得,OSM 和 Wiki 這種資料型的社群,真的好辛苦啊!OSM 社群成員都是怎麼樣的人呢?

瑞霖:是的,OSM 和 Wiki 社群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來維護和擴展資料。在 OSM 社群裡,成員的背景和興趣非常多元。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成員類型:

  1. 交通迷:他們熱衷於繪製新路和新建築,只要車程在一小時內,他們都會去畫。
  2. 登山客:他們主要專注於繪製登山路徑,這些路徑通常是政府開放資料缺失的部分。他們還有自己的地圖社群。
  3. 學生:他們通常因為老師的引介而加入 OSM,雖然可以為社群提供人力,但他們的作品品質有時參差不齊(苦笑)
  4. 關心自己生活的人:他們喜歡繪製心愛的餐廳,或者自己生活的社區。
  5. 熱心的「海巡」:這些成員會到處巡邏,檢查近期新增的資料,或發現哪裡資料有缺漏,便加以補足。

開放資料的應用

編:以台灣社群來說,地圖上的資料全都是成員貢獻而來的嗎?近年的政府資料開放政策,是否有所助益?

瑞霖:大約在 2010 年,Yahoo! 率先釋出了台灣的衛星地圖,後來 Microsoft Bing 也有類似的貢獻。這讓我們畫地圖的時候可以參考,否則早年都只能靠 GPS 軌跡來畫道路。除此之外,還有 Open Data 的「門牌地址點位」,也就是每個門牌地址的實際座標;我們前陣子將台中和台東的資料匯入到 OSM,其他縣市的資料也將陸續匯入。

社群驅動(Community-driven)的運作模式

編:除了各區域的社群或分會以外,還有一個核心的 OSM Foundation,它跟各地組織的關係是什麼呢?OSM 社群會像開源軟體社群一樣舉辦國際活動嗎?

瑞霖:OSM Foundation 主要負責維持 OpenStreetMap 系統的日常運作,不過理事會也就專注於確保基本運作,對於開創性的議題、或各區域社群的事務較少干涉;相較於維基媒體基金會那種很多資源、也做很多事的組織形式,OSM Foundation 是一種較為鬆散的組織形式(不過,新一任的理事會有可能帶來變革)。

至於國際活動,OSM 社群有一個名為 “State of the Map” 的年度大會,雖然今年不會舉辦,但各區域還是有可能自主舉辦大會,例如 “State of the Map Asia”。

編:聽起來各區域社群的自主性真的很高呢!接著想請問,就您的觀察,這種社群驅動(Community-driven)的運作模式,各有什麼樣的優點和缺點呢?

瑞霖:社群驅動的專案,比較容易長出對於少數群體的支持,例如我們有台文、布農語版本的非主流語系地圖;相較之下,商業公司通常只偏愛主流語言,例如 Google Maps 有些資料是從簡體中文直譯過來的,而非針對正體中文特別調整。

登山地圖和無障礙地圖也可以印證這點。登山社群的貢獻相當踴躍且獨特,他們繪製登山路徑,以及其他跟登山相關的地理資訊,例如高壓電塔,登山客會用電塔來做定位,因此 OSM 上的資料就非常豐富,而這在政府公開資料上是看不到的。另外 OSM 也提供節點的無障礙標籤,比如說我們可以標記一間店家有沒有無障礙坡道,以及店家週邊道路對輪椅來說的暢通程度;還有一個德國 base 的網站叫 Wheelmap,基於 OSM 的資料做成無障礙地圖。這些資訊,商業地圖通常不提供的。

與企業的互動

編:包括 Facebook、Pokémon Go、維基百科等大型組織或應用,都使用了 OSM 的圖資,我好奇的是,OSM 社群怎麼看待與企業的合作?企業會回頭貢獻給社群嗎?

瑞霖:對於與企業的合作,各區域社群的傾向不太一樣。歐洲的成員比較注重原則和 ODbL 授權,對於與企業往來抱持著謹慎態度;美國社群則比較擁抱商業,樂見於商業應用的發展;而其他地區,因為社群力量較小、資源較少,其實很高興商業公司釋出街景等資料。

談到企業回饋,微軟的 Building Footprints 專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一個資料集透過機器學習,把衛星影像上的建築物辨認出來並進行標記,微軟將這一資料集回饋給 OSM 社群。

Building Footprints 進行建築物特徵提取的畫面。

另外,Meta 則推出了 OSM 編輯工具 RapiD,這項專案獲得了社群的認可,是基於 OSM 原有編輯工具 iD 的「魔改」版,導入 AI 以辨識地圖元素、讓編輯者快速新增或編輯這些元素;此外,RapiD 的驗證檢查( validation checks)功能也強化了除錯能力。

RapiD 編輯畫面。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企業回饋給 OSM 的例子,像是街景方面,有 GrabKartaView 和 Meta 的 Mapillary。這些專案都有助於提高 OSM 的資料品質和完整性。總的來說,只要企業尊重社群的價值觀和授權條款,企業與社群的合作可以實現雙贏。

未來的展望

編:最後想請問,您對於未來 OSM 台灣社群、乃至更廣大的開放地理資訊社群,有怎麼樣的展望呢?

瑞霖:其實在過去短短十幾年間,地理資訊應用有非常驚人的發展,好比現在許多人不可或缺的 Google 地圖導航功能,它的行動版是 2009 年才推出的,你還記得當年沒有手機導航的日子嗎?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中,出現了許多充滿生命力的中小型應用,例如前面提過的無障礙地圖 wheelmap.org,也有專注於救災的 hotosm.org,台灣也有 MOI.OSM 魯地圖,他們都是從 OSM 社群中孕育而出的。

當然,OSM 不是個中心化或資源豐沛的社群,我們還是有許多限制。去年底有個在社群內部引發討論的新聞是,Meta、Amazon、Microsoft 和 TomTom 等科技公司,共同成立了 “Overture Maps” 基金會,其宗旨是「推動電子地圖資料的共享、互通與再利用」,與 OSM 重疊度很高。有些人擔心它可能挾帶科技巨頭的資源,對社群驅動的 OSM 帶來威脅,但我們也不能忽視 Overture Maps 可能帶來的創新和貢獻。

而從台灣社群的角度來說,比較直接面對的,其實是社群人力日漸減少的問題。即使不像歐洲有著深厚的社群文化、或美國那樣活躍的商業應用,在亞洲,像是日本和泰國的社群發展也是相當不錯的。我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夥伴,投入台灣社群的活動,也期待有創新迷人的本地應用,綻放在我們耕耘的這片開放資料沃土之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