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宜
正宜

喜歡文字、思考、咖啡、旅行、電影⋯⋯

帶著水過河的渡槽橋


歐洲有水道橋,台南有渡槽橋。老實說,第一次看到「渡槽橋」這個名字,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是要怎麼吐槽(冷)。「渡槽橋」這個名字實在無法輕易地從字面上猜出它的含義。


西方歷史悠久的水道橋源自城市對水源的需求,為了讓水源穿山越嶺地到達人口稠密的都市,在穿過峽谷的時候就需要水道橋的幫忙。


渡槽橋的功能也有點類似,它的功能就是讓水可以通過的橋樑設計(從橋上而不是從橋下)。


這兩張圖片是在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看到的,原來渡槽橋在清代就已經存在,為了將水源千里迢迢地引到農田,所以必須有讓水可以過河的橋。


台南、嘉義和雲林的雲嘉南平原,因為灌溉的需求,所以有著大大小小七座的渡槽橋,這些都已經是將近百年前的古蹟了,附近的曾文溪渡槽橋最近剛剛修復完成,還保留著日本時代古色古香的橋頭。


上網查了資料,才發現這條從家裡可以騎到曾文溪渡槽橋的「水圳綠道」,原來可以一直從台南跨越兩個縣市騎到雲林。那時發現這條腳踏車道時,原本想往下騎探探究竟,看看到底通到哪裡,幸好沒有太衝動⋯


台南的自行車道有點危險,它的盡頭超乎你想像的遙遠。

再次感到台南是一個充滿歷史的地方,不管在哪裡都可以感受到豐富的文化和歷史資產。騎在渡槽橋和日本時代的舊道上時,忍不住想像,當時是什麼樣的人走過這條道路,看見過同樣的景色呢?⋯


如果說橋的功能是從此岸到彼岸,這座橋已經永遠到達不了彼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