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宜
正宜

喜歡文字、思考、咖啡、旅行、電影⋯⋯

讀公立或私立,父母搖擺不定:從小學到大學,猶太父母這樣選擇教育,子女一生富足


  • 作者:金泰允
  • 譯者: 林育帆
  • 出版社:任性出版
  • 出版日期:2021/09/30.

從這本書的書名,你可以想像,會拿起它翻閱的讀者們,應該是那些為著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的父母。


究竟應該如何選擇,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未來,在激烈的升學競爭和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中脫穎而出。


簡而言之,要怎麼幫助孩子「贏」。


父母的出發點,是希望孩子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但是對成長中的青少年,他們的需要又是什麼呢?


今天早上看到的新聞,台灣的高中生有四分之一在憂鬱之中。應該是在優渥環境之下長大的孩子,卻成了憂鬱症高度危險群的對象。


拿起這本書的父母們,一定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的內容,並不是在討論公立和私立學校的利弊好壞,其實,這是一本在討論猶太教育究竟有何神奇之處的書。


父母們可能未曾想過的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想法,它的基本架構,來自於父母所在的文化當中,這些“潛規則”,左右了我們如何教育孩子,和教育的內容。


因為出發點完全不同,所以到達的目的地也就天差地別。猶太教育令人驚奇之處,在於猶太人在各個領域的驚人成就。


猶太人的全球總人口數只有一千五百萬人,在全球的人口中,僅佔0.2%,但卻有20~30%的諾貝爾獎得主是猶太人。猶太教育究竟有何特別之處,使猶太人的表現如此優秀,令人好奇。


有趣的是,猶太人並不教導孩子「比別人優秀」,他們教導孩子「和別人不同」。


因為在每個孩子身上,原本就有上帝所創造的,那個沒有人比得上的美好。善用自己的特質,比贏過別人更重要。


當父母教導孩子,只要好好讀書就好,讀書才有美好的未來,姑且不論這樣的假設是否成立,我們無意中在教導他們,「只要管好自己就好」。讀書是為了贏過別人,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機會。


但若我們無形中,灌輸了孩子「只需要為自己著想」的想法,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的機會。


猶太人是這樣教孩子的:“學習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我們」。”


也就是說,對於「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的答案,猶太人給孩子的答案是:因為你可以使別人得到幸福。


“為了學問而學習的人,

上帝會賜予學習的機會;

為了教導別人而學的人,

上帝會賜予學習和教導的機會;

認為某個道理很重要,希望在自己的生命中實踐而學習的人,

上帝會賜予學習、教導及實踐那個道理的機會。”


美國加州心理學教授柳波莫斯基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要如何感到幸福」,她發現「對他人伸出援手的想法越強烈,且領導能力越傑出,就越能提升情緒方面的幸福感。」


要感到幸福,並不是擁有更多想要的東西,而是每天早上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我要如何使我身邊的什麼人感覺幸福?」研究結果發現,這個簡單的想法,可以大大提升一個人的幸福感。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過一個幸福的人生,但是要達到這個目的,或許並不是更多的資源、更激烈的競爭。


猶太人之所以優秀,或許是來自於信仰的使命感,使他們深信自己能夠改變這個世界,帶給別人幸福。


辛苦地努力,並不只是為了讓自己過的好一點而已,而是可以讓世界更好一點,讓周圍的人幸福。


只是害怕失去的人生,最後還是將一無所有。


一個以自我為目的的人生,或許無論多麼成功,最後還是會感到空虛。


什麼是成功、富有的人生呢?擁有人人稱羨的事物?令人尊敬的頭銜?可以任意揮霍的財富?


讀這本書,讓我省思自己內在的價值觀究竟是什麼,因為那些我認為真正重要的事物,也會影響我的孩子對他自己人生的藍圖。


我希望他能過一個成功、豐富的人生;對我來說,這意味著他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能有堅定的信念,為那些他所相信的價值而努力,能感受被愛,也知道如何去愛人⋯而這些,老實說,都與讀公立或私立,一流、二流、或三流的學校沒有什麼關聯。


猶太父母的教育,就像其他文化的教育一樣不完美,但其中卻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至少我們可以學習猶太父母,放下掌控孩子未來的焦慮,知道孩子在神的手中,而神對他有最美好的計畫。孩子不屬於父母,而屬於創造他的上帝。尊重孩子獨特的個性,不教導他隨波逐流,孩子就會在一次次探索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與富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