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zuo
mgzuo

懷疑,感受,探索,實踐生活的真

读书随想 - Time and Migration

(编辑过)

Ken Chih-Yan Sun . 2021. Time and Migration: How Long-Term Taiwanese Migrants Negotiate Later Life.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借助深度訪談和一些參與式觀察,作者比較了晚年回台和留在美國的60及70年代赴美的台灣移民的生活經驗,形成一個有趣的互相參照,並嘗試補充在拉長移民時間線之後的對移民個人生活,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在多個角度包括配偶關系,子女關系,孫輩關系,社會支持網絡和公民身份及福利的散發式討論之後,作者勾勒出了移民晚年基本的生活樣貌。不過,一些重要的討論關於階級,性別,種族,跨國界公民身份等都有淺嘗輒止之感。關於核心的論點 - 從時間的維度去討論移民dynamics, 著重於描述和再現。歷史context (無論是個人和集體的或者機構層面的)更多的體現為背景,而未成為分析的焦點。作者捕捉到了移民晚年生活的重要面相,並且以“時間性”為切入點回應了整個(更多是社會學)移民研究中長期的問題比如融入,身份感,自我認同, 比如作者提到很多從事專業工作的台灣移民在晚年其社交圈又從以白人為主的同事轉變到了以台灣人為主的華人社群。

在認同作者關注移民晚年的生活複雜性之外,我總是在想,這個研究的stake在哪里。不知道是否因為本書的材料主要來源為深度訪談,似乎缺少了些民族志的在場感。雖然本身青年學者寫晚年生活是非常有挑戰的,那種參與感總會不免的帶有隔閡,距離和一定想象。當然作者對受訪者大量的原文引用具備第一視角感。總的來說,非常順暢的材料編排和寫作少了我期待中的閱讀“阻礙”(那些不得不停下來,理解或不解,值得反覆回味的地方)。也可能是書中討論的主要的受訪者似乎是“最主流”(並不代表最大多數人)的價值觀的代表。“主流”是指具備社會認同的文化capital甚至privilege的那一部分價值與實踐,比如異性婚姻,階級跨越,隱含的族別/國別優越性(台灣VS美國,台灣VS東南亞)等等。不是說寫主流價值觀有問題,我相信這是作者研究群體的特徵之一。但我相信主流里也會有“非”主流的成分。不僅僅是作者非常強調的“美國文化”對“華人文化”的衝擊,比如代際互惠關係和孝道,而是在每個面向之中,不同context下的”主流“與”非主流“的碰撞與交互。如果作者可以把這些互動結合起來,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洞見。當然,這是我從人類學視角出發,便總是不滿足於直接的“文化”對衝“文化”的解釋,難免想要看到一個個更加“整體”的人。

另外,我理解作者沒有把這個研究放在非移民的語境里去看台灣社會(甚至整個華人社會)生活的變遷,盡管當中很多受訪者都談到了他們觀察到的台灣社會和非移民老年人的生活的變化。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想,所謂的作者(也是受訪者)經常提起的“美國化”到底是怎麽被人們在日常生活及語境里學習,吸收和轉化的。移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促成過程,但回看整個華人社會(台灣,香港,中國)的變遷,似乎“be independent” 這種關於晚年生活想象的“倫理”邏輯和想象是一個大的趨勢。當然新自由主義一類的說法是最簡單的歸納總結,但是其中那些紋理,我們還知之甚少。

最後,一點關於老年人研究的思考,也在書中被作者提到,即往往研究中,老年人的主體性都比較弱,特別是在所謂驅動改變的mechanism里。保守,固執,難以接受和適應改變,似乎都是大家的固有印象。作者在代際和配偶關係的討論裡,其實也在試圖扭轉這一印象,論證他的多數受訪者都在積極地改變。但到底人們的行為和價值的改變由什麼引起和促成,這個過程和年齡及個人歷史的關係,到底是否可以在民族誌調查裡得以一窺,是我想要繼續去探索的。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