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翦之樹
風翦之樹

基督徒/媒體工作者/地方爸爸

當初最想離去的地方,是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梅灩敏從尋父的女兒變災後重建的工作者

(编辑过)
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重創了屏東縣林邊鄉,使得許多鄉親持守一輩子的農園、魚塭一夕之間幾乎全毀,以致許多家庭陷入困頓。當時,台灣社區許多人民團體、宗教團體積極投入災區,協助清理家園及災後重建工作,然而,當激情喧囂過後,才是漫漫重建路的開始;政府釋出的重建大餅,各團體競標計畫經費,宛如災後重建工作的BOT,諸如社會福利的輸送,就業的轉介等等,但「陪他多走一里路」的工作有辦法BOT嗎?
梅灩敏(中)與她的一對兒女

梅灩敏,林邊鄉梅道杰醫師的女兒,在台灣人的眼中,她們家被稱為「外省仔」。梅醫師一輩子奉獻給林邊偏鄉漁村,然而梅灩敏卻討厭林邊,她只在林邊生活一年便黯然離開,因多數的本省同學都罵她「外省豬」,這塊土地讓她的童年有著太多不愉快的回憶。

三十四年後,一場百年大水,又將這位落跑的林邊女兒帶回來,她遇到當時傷害他最深的那位同學,這樣另類的老鄉見老鄉,化解了心中多年的結,她也重新愛上這個應該是家鄉的家鄉。

梅灩敏說:「願自己做為一顆小種子,埋在災後的家鄉土地。」

梅灩敏:「我回來只是為了救老父親」

「八月八日是父親節,我打電話給我爸,但是怎麼打都打不通,本來以為只是佔線,但一直到下午電話還是打不通,心中就覺得有些奇怪,直到後來同事打電話來說,林邊發大水了…」梅灩敏回憶當時。

梅道傑醫師當時已經高齡八十幾歲,因捨不下林邊的鄉親老友們,遂放棄了赴美舒適的退休生活,依舊守在林邊車站前的小小診所。

收到林邊受災的消息,梅灩敏立刻跳上南下的班車,頂著狂風暴雨,直奔屏東,只想親眼看到父親,是平安無事的。南下的路上,梅灩敏不斷地打個電話,用盡各種方法,動用各種可能的關係,就是想知道父親的消息。

然而,在臨時收容所的名單中,沒有看到父親的名字,也打聽不到父親的消息;而唯一聽到的是,林邊火車站前的水流太湍急了,救災人員無法前進。

梅灩敏再也忍不住淚水,跪在收容所外,跟神不斷禱告,祈求父親平安。

隔天,救災人員終於挺進林邊火車站前,在診所內見到梅道杰醫師,老神在在。救災人員要將梅醫師帶出避難,老先生說什麼都不肯,他說:「我有麵包,我有水,為什麼要出去。」

第三天,梅灩敏搭乘著國軍的裝甲車,進入林邊火車站前的重災區,當時梅醫師診所前的水深及胸,她穿著青蛙裝撩水進入家中,不斷地喚著父親,而鄰居卻告訴她說:「你爸爸已經被救出去了。」

沒親眼見到父親平安,梅灩敏心中的石頭終究是放不下。她繼續在重災區中撩著水,穿梭在臨時搭設的災民收容所間,不斷打聽著父親的消息。她在水裡足足泡了六個小時,仍然尋不見父親的身影。

天色漸暗,梅灩敏再度登上國軍的裝甲車,將離開災區時,在高雄的阿姨來電說,父親已經平安到了高雄。電話那頭聽到父親唸叨的聲音,梅灩敏真實知道父親是平安的,淚水又再次落下,感謝上帝的看顧與保守。

「救父」到「救災」 候鳥變留鳥

掛掉高雄阿姨的電話,隨即又接到利未人生命關懷協會(梅灩敏任職的機構)牧師的來電,牧師說:「妳看災區需要些什麼,我們全部準備南下協助救災。」

這通電話,讓梅灩敏從一位掛心父親的女兒,變成前進災區工作的NGO工作者,調度一百多位的來自的四面八方的志工,協助林邊鄉親清理被淤土覆蓋的家園。

當時屏東縣政府運用的社會捐助災區的善款辦理「八八水災民間團體參與社區重建計畫」,梅灩敏在協會支持下,以梅醫師診所所在的仁和村為範圍來提出重建計畫,但基於資源分配的考量,縣府希望她到較少人關心的災區-竹林村,於是在取得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的同意與合作後,梅灩敏開始了災區的重建社區工作。

梅灩敏說:「我們今天要做神的工作,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委身在社區裡面,跟這邊的人去建立關係,瞭解他,關心他的話,我覺得福音的工作是沒有辦法傳出去的。當我去接觸他,瞭解他,關心他時,自然而然地,他們就會感受到,你身上有耶穌,有愛。」

上帝說:我以艱難給你當餅,困苦給你當水

重建工作何其繁瑣,每個願意投入的團體,初時都帶著使命及一定能量的熱情,而當熱情過了保存期限,使命自然就成了負擔,各協力團體不得不重新調整步伐,在災後百餘日的林邊,這是現象只能算是個常態。

當竹林社區重建的工作逐漸步上軌道時,協會卻告訴梅灩敏,希望她回到台北,結束林邊的救災工作,梅灩敏當時感到錯愕與難過,她禱告問上帝:「為什麼會這樣?」

在禱告中,林邊鄉親的臉不斷地在他的腦海裡浮現,她流著淚問上帝:「你到底把我放在林邊的用意什麼呢?」她試圖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但是神的話卻不斷地浮現心中:「我以艱難給你當餅,困苦給你當水。」

她清楚地聽到神對她說:「無論你向左或向右,這是正路,你要行在期間,而且我必親自引導你。你必勝過一切撒但仇敵的詭計……. 林邊要繼續下去,我並沒有要結束。」

領受神的心意後,梅灩敏辭去協會的工作,繼續回到林邊當「志工」。她這樣的決定,讓許多人不解,連自己的老父親也覺得女兒傻,所幸的是,家人的支持,使得他在災區的工作上可以幾乎無後顧之憂。

即便領受上帝的心意,但梅灩敏壓根兒不喜歡林邊的環境,年少時不愉快,以及對所謂「家鄉」的陌生的情感,讓她在生活中產生很多抗拒,她常問上帝:「祢為什麼有把我擺在這裡?我究竟為什麼來到這裡?」,甚至質疑自己,是不是會錯了上帝的心意。

然而,一次不經意的街頭閒晃,聖靈又再度感動了她,給她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待這裏的一切,讓她願意去愛這裡的人,疼惜這陌生的家鄉。

林邊國小對前有一座廢棄的木材工廠,梅灩敏某天下午散步至此,看見老舊傾圮的廠房,以及遺留的機具時,心中突然有股莫名的不捨與惋惜,感嘆中流下眼淚,她說:「我看到的是人去樓空,這個地方雖然荒廢,但仍可見當年風華的身影,仍可聽到當年人聲鼎沸的聲音,這地方應該被重新建造起來。」

一場水災後的奇遇 化解三十四年前的仇

在林邊重建工作的期間,梅灩敏在一個教會服事的場合,遇到小時候罵她「外省豬」的同學。

梅灩敏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舉家搬遷至林邊,她轉入林邊國小就讀,因為是外省人的小孩,不會說臺語,因此經常被用臺語罵「外省豬」,甚至被排擠孤立;而當年這位同學就是邀集其他同學,刻意走到她面前說:「阮莫睬她,外省豬。」

梅灩敏當時十分生氣,下定決心離開林邊,於是小學畢業後就到外地升學念書。

三十四年後,當年針鋒相對的女孩再次見面,雖都認出對方,但都不敢相認或談話。後來氣氛比較熟悉之後,梅灩敏才主動與對方相認。

同學告訴梅灩敏說:「灩敏,你知道嗎?當時我看到你的時候,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你可以幫助我。」同學的這席話雖然有些摸不著邊,但對於梅灩敏來說,是種莫大的鼓舞與安慰,雖然不知道可以幫她什麼,但至少在林邊,她多了一個互相關心的朋友。

當年因著族群的隔閡而互相討厭的小女孩,三十四年後,可以手牽手一起走了。

遇到最大的挫折 確有最真心的相挺

社區工作很「感人」,有時也很「趕人」,尤其在鄉下地方,因著各自利益、政治立場,區分得派系壁壘分明,社區工作在推動上徒增許多看似「簡單」的難處,簡單到有時候只是「你跟我不是同一國(派系)的。」

梅灩敏在這當中也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她說,一個社區組職要正常運作,是需要成員們彼此觀念的溝通,過程中或許會爭吵、對立;但也有些人,不去珍惜大家努力的成果,一直要在「名利」裡面去爭執,真的很難過。

梅灩敏數度氣到想放棄,但總會想到任勞任怨的好夥伴瑞鳳、隔壁麵店的阿文夫妻與可愛的女兒、阿秋的蓮霧園也才復耕,還有沒事就來串門子的阿姨,總會拿著自家種的菜來與她分享,竹林鄉親對於梅灩敏的社區工作站抱著很多的期待,這也是梅灩敏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我跟神禱告說,我真的不能做什麼,但是我只知道說,把我有的,給出去」梅灩敏說。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