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多生孩子为养老,如果是你会生吗?

meiwanlanjun
·
·
IPFS

多生孩子为养老是一种传统的观念,源于以前的农业社会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很多生育的困难和压力,比如房价高、教育贵、收入低、工作忙等等。他们更倾向于晚婚晚育或者不婚不育,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生活。而且,他们也不认为生孩子就能保证养老,因为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离开他们,或者不能给他们足够的陪伴和支持。所以,现在的社会出现了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影响。

如果是我,我不会只为了养老而生孩子。我觉得生孩子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自己的经济能力、精神状态、教育理念等等。我也不会指望孩子来养我,而是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的幸福和选择。我认为养老应该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让老年人有尊严和安全感。

政府和社会应该怎么做?

政府和社会应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带来的挑战,也把握其中的机遇。😊

比如,政府可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养老金水平,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政府还可以优化人口结构,放开生育政策,提供生育补贴、减税、带薪产假等激励措施,降低生育成本,增加生育意愿。政府还可以促进人口流动,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人口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方面,我觉得要树立积极老龄观,尊重和关爱老年人,发挥他们的智慧和贡献,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还要倡导科学育儿观,尊重年轻人的生育选择,消除对不生或少生孩子的偏见和歧视。社会还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就业、创业等机会,激发人口的活力和创造力。

如果生一个孩子,对于家庭将要面临什么?

生一个孩子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生活成本的增加,需要为孩子提供食衣住行教等方面的支出,可能会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平。

生活节奏的改变,需要为孩子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照顾孩子的各种需求,可能会影响家庭的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

生活压力的增加,需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可能会影响家庭的情绪和健康。

生活责任的增加,需要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引导,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可能会影响家庭的价值观和理想。

生一个孩子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生活乐趣的增加,可以与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喜悦,体验亲子之间的亲密和温暖,增强家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生活意义的增加,可以与孩子共同探索世界的奥秘,传递家庭的文化和传统,延续家庭的血脉和基因。

生活动力的增加,可以与孩子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家庭的梦想和目标。

生活成长的增加,可以与孩子共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改进自己的性格和缺点。

总之,生一个孩子是一件既需要付出又能收获的事情。对于家庭来说,关键是如何平衡好各方面的利弊,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多少?

生一个孩子的成本,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家庭的收入水平、居住地区、教育投入、生活方式等。😊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

按城镇和农村区分,0-17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3万元;0-17岁农村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30万元。

按城镇和农村家庭的孩次区分,城镇一孩0-17岁养育成本为63.1万元;城镇二孩家庭平均每个孩子0-17岁的养育成本为49.7万元;城镇三孩家庭平均每个孩子0-17岁的养育成本为37.7万元。

农村一孩0-17岁养育成本为38.1万元;农村二孩家庭平均每个孩子0-17岁的养育成本为30万元;农村三孩家庭平均每个孩子0-17岁的养育成本为22.8万元。

农村有多少孩子?

根据网上的信息,农村有多少孩子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不同的来源可能有不同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口径。但是,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官方的人口普查数据,来大致估算一下农村孩子的数量和比例。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0000人,占36.11%。0-14岁人口为253380000人,占17.95%。如果假设乡村和城镇的0-14岁人口比例相同,那么可以估算出乡村0-14岁人口为92090000人,占乡村总人口的18.07%。

当然,这个估算可能有一定的误差,因为乡村和城镇的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可能不同。另外,这个估算也没有考虑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在内。所以,这个数字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况。

乡村0-14岁人口92090000人 转到城镇读书,从30万调整到63.1万的教育成本,多出多少?

92090000 x (63.1 - 30) = 3050.69亿元,也就是说,需要多出3050.69亿元的教育成本。

如果92090000人涉及到多少户?这些户要是必须落户口才能读书,而 落户必须要买房产的化,需要安置多少房产?带来多少房地产销售额?

我发现以下一些信息和分析: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推算,92090000人中有约1654万人是0-14岁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9人。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推算,92090000人大约有31830万户。

我没有找到关于落户口和买房产的具体要求和数据,这可能因地而异。您可以根据您所在的地区的政策和房价来估算需要安置多少房产和带来多少房地产销售额。

2020年,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为9600元/平方米,2021年1-2月份,全国商品房均价为11030元/平方米,那么一户需要买100平方米的房子,大约需要花费110.3万元,带来的房产销售额也是110.3万元。如果31830万户都要在城镇买100平方米的房子,那么总房产销售额为31830万*110.3万元=3510.69万亿元。

全球有教育和房地产挂钩的嚒

您的问题涉及到教育和房地产两个领域,为您提供以下一些信息和观点:

教育和房地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挂钩”,而是相互影响的。房地产通过附着在具体楼盘、项目之上的教育资源,而变得含金量更高;教育(品牌)的发展,也因为与房地产项目的强强联合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支撑力度。

教育和房地产之间的联系,也受到政策、市场、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就近入学”原则,以及住房市场化的改革,都给了人们一个更自由的选择空间,如果一个人没有硬关系,本身也不是官员,可以通过买房落户来选择优质资源,房子本身又能增值,可谓两全其美。

教育和房地产之间的联系,也反映了教育资源本身的失衡。过去呢,国家比较穷,可以调配的资源都有限,办教育的思路是抓重点、分层次,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把聪明的孩子挑出来,投入更多资源培养,这样做效率高,对国家发展有更多的好处。好学校投入多,差学校投入少,区重点、市重点、省重点……水平失衡了,优质资源缺乏,竞争非常激烈。

教育和房地产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在美国,公立学校的资金主要来自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房产税。因此,一些富裕社区的公立学校往往比贫困社区的公立学校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教师。这也导致了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而搬到高房价区域。

教育和房地产之间的联系,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问题。例如,在中国,“学区房”、“学位房”等概念被炒得火热,导致一些城市中心区域的房价飙升,加剧了社会分层和不公平感。同时,“学区房”也可能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比如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而买下昂贵的“学区房”,却不住在那里或者只住几年就搬走。

日本将教育和房子挂钩了嚒?类似中国的户籍制度

日本的教育和房子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区的划分上。日本的小学和初中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学生一般就读于居住地附近的公立学校。因此,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会选择在优质学区买房或租房,从而推高了这些地区的房价。

日本的教育和房子之间的联系,也受到政府政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日本政府通过教师轮岗制度、教育经费分配、教科书编写等措施,保证了各地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公平。日本社会也比较重视教育的普及和质量,不过分追求名校或者升学率。

日本的教育和房子之间的联系,并不像中国那样强烈和紧密。日本没有类似中国的户籍制度,也没有高考这样的全国统一考试。日本的高中和大学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和录取的,不受居住地或者毕业学校的限制。

韩国将教育和房子挂钩了嚒?类似中国的户籍制度

韩国的教育和房子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区房的热度上。韩国的小学和初中也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但是韩国的高中则是按照学生的成绩和志愿进行录取的。因此,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高中,会选择在优质学区买房或租房,从而提高孩子进入私立高中或者名牌公立高中的机会。

韩国的教育和房子之间的联系,也受到教育内卷和社会竞争的影响。韩国的教育制度非常注重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决定了学生能否进入名牌大学。韩国社会也非常重视名校背景,对个人的就业、婚姻、社交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2。因此,韩国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未来,不惜花费巨额的补习费用和房租费用,甚至有些家长卖掉房子也要让孩子上补习班。

韩国的教育和房子之间的联系,并不像日本那样稳定和平衡。韩国没有类似日本的教师轮岗制度、教育经费分配、教科书编写等措施,保证各地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公平。韩国社会也没有像日本那样重视教育的普及和质量,而是过分追求名校或者升学率。这导致了韩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质量的不一致,加剧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攀比和焦虑。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