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姸名
陳姸名

為了和寫文章的人交朋友而註冊的台灣小國島民...。目前地表人界的稱謂是天空看守所所代。37歲的時候決定作37件沒作過的事情,意外成為習慣,終於也作了煮婦:進廚房、上傳統市場,尤其喜愛在地食材和各式異國的平民料理。

初探訪2023 Gitcoin Grants - Climate Solutions專案(新)

這一輪Gitcoin Grants募資搏籌分配款的氣候解方總共有104個專案項目,不啻為接觸世界另一個角落的窗頻,是窗戶也是頻道,會撞上哪一些人的歷程也有點機遇。總是能看的有限,很多也可以成為日後繼續關注的項目,是很好的開始,這篇和大家分享這一週的收穫。



Gitcoin Grants首頁下頭有主事單位自己的介紹,我是先看了 @觀察者 Denken 找給我的資料,就是開始贊助Climate Solutions的那一次(GR-14),覺得有被打動,就是在小標“What are grants rounds & why do we run them? ” 上下兩段文字之間,給我初步一個感覺是在促進Web3/區塊鏈的人也同步推進其它議題,把全球和社會上重要的事一起帶上,我們還在謹防詐騙和等待大本資金投入的狀態中,他們已經可以把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起來帶動起來了…。



給Web3Matters 馬特週報第27期特刊】



在主編Denken和 @小烏鴉Max|Demi #0604 介紹了平方募資法(Quadratic Funding, QF)以後,我在Gitcoin Grants首頁看到的諸多領域當中,Climate Solutions的「配對基金」是數一數二的高($350K DAI matching pool),真有一種世界在為熱鍋上的地球燃燒的感覺,很火熱。


越是火熱,越得敏慎,區塊鏈的交易透明、去中心化、帳本永存,正好成為碳交易市場和水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平台,不論是希望搶先分杯羹、賺一手或者渴望公平正義能終極地實踐。


「金融遊戲,有錢人玩的很嗨,未必真心減碳」。線上容易殺紅眼,這期週報眾編輯們也是瀏覽專案,可能都拼命看到紅眼,甚至到最後必須放下「先全部瀏覽過一遍」的初心,或失去耐心,一個專案看了半天還是沒辦法完結,在這樣的脈絡下,有現實實體組織或與在地NGO結合的專案,就更給人一種「實在感」*。


例如Atlantis這個專案,最末連核心團隊有哪些人、連照片都附上給大家看,這在WEB3和加密幣圈是有著一種裸裎的意味。


Atlantis的頁面很明確寫出他們去年開始在印度偏鄉的行動,首先大量給予女性工作,而後開發App,協助Chikkamagaluru地方的15個村建立去中心化的水資源網絡等等。他們未來的四個項目當中,有一項仍然是要為Chikkamagaluru三千人的過濾飲用水籌款,很可見城鄉貧富生存用水的差異


水是民生必須,所以水資源的搶奪大戰早在歷史以前就開始,難怪舊約聖經裡先知會那樣傳達上帝的話(西元前第八世紀,以色列北國在全盛時期的國土已經有好幾條豐沛的大河)--「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阿摩司書5:24)


整個計劃像一篇小短文,易讀。


Atlantis未來的另一個項目則是和另一個計劃(我先姑且中譯為)太陽能龐克遊牧:用前兩台公共探險車追蹤游牧路線(Solarpunk nomads: tracing nomadic routes with the first two public goods adventure vehicles)合作。


Solarpunk nomads: tracing nomadic routes with the first two public goods adventure vehicles<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Solarpunk nomads: tracing nomadic routes with the first two public goods adventure vehicles<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專案說明裡頭有兩張概念圖非常可愛,讓人充滿了想像,他們除了會去印度給AtlantisDAO作一台冒險車之外,也即將開啟現有兩台冒險車的第一個歐洲路線,從米蘭到布魯塞爾,祝他們旅途愉快。



非常有實體面的項目還有Rebuilding Turkiye,重建家園的兼顧環保永續建材:大麻混凝土(Hempcrete),有很科普也很有美感的圖文說明。


Rebuilding Turkiye: Hempcrete<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在介紹「我們是誰」的部份,也提供相當的理念,是知識性很足量的一個專案。


圖片來自:Rebuilding Turkiye,可在新分頁中開啟,可縮放看<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The Wildlife Movement Institute: An Open-Source Tracking Community想為野生動物提供氣候變遷的解方,主要也包含建立社群來應對挑戰,算是一項大工程的前基礎建設,請看他們的解說、定調問題與解方解析。

後頭還有他們的那個「與預期不符的旅程:怎麼走到這步的」。



這邊先跟大家介紹一下關於MRV(measurement, reporting, verification)--「就是一個科學性的量測/監督方法,主要針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減量行動進行監測、量化其成效,之後做透明化揭露,並且需要驗證方對這些數字進行公正的評估。」這可說是「一套量測、報告與驗證機制」,可以評估「減碳行動是否有被確切執行」。


然後我看到幾個在非洲的MRV專案:


Shamba DMRV and Ecological Data Oracle專案說在肯亞他們將要建立系統來上鏈氣候資訊,最後要提供給碳市場,不曉得他們是不是每個人就算一個碳權小戶,他們會不會遇到被大量採購??未來會有怎樣發展,現在一時還想不出來。


dMeter很詳盡地說明他們所知的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是如何,還有他們說要作了的、以及作了哪些,有甚麼成果,在最下頭,列舉的方式和我們一般整理文件報告的方式不太一樣,顯示為思考模式有大不同,有耐人尋味。


雖然沒有附照片,但他們有提供幾個連結,例如在mindmeister的樹狀圖,可以一目了然他們工作藍圖和下游的執行與協力單位有哪些。比如上一個專案Shamba就有協力dMeter工作藍圖裡的以衛星收發蒐集資料。


a complete map of the organizations that are part of dMeter<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對於很多在南非沒有辦法取得補助的計劃,D-MRV for Africa有很豐富的經驗(GG),主要是因為計劃太小或負擔不了需要有監控的計劃開銷,而無法滿足他們現有的氣候基金(climate funding)的申請標準。當然也是現行的流程太複雜又缺乏透明性,在要頻繁面對各種困難挑戰的發展中國家,這套流程一點都不適合,無法補足前面的不平等造成的差異,越是規模小的(先天不良)越應該給予更多資源支持,已經壯大的(或比較會和官僚交涉、寫報告的)通常都已經相對地擁有過更多的資源。


D-MRV for Africa有另一個頁面是D-MRV for Africa | Ikhala Impact,這頁有很明確的理念與實務,比如用MRT技術所蒐集到的資料,其實只能看成是副產品,真正重要的是一個能運作的系統平台。也有個象徵性的植物圖騰,還有影片。大家可以以瀏覽器新分頁的方式開啟圖片,可以縮放看照片和他們參加生物多樣性大會的印刷品封面...,他們是要建立起平台的,日後當然也會希望幫助小的計劃專案得到支持,我希望他們的希望會實現...(於是認真看了一下自己的錢包裡面到底有哪些幣和額度...)。


The Ikhala Impact Platform is an intuitive project lifecycle tool developed to create a simplified system for projects to prove their positive impact.<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這個項目The Ecological Benefits Framework啊,我看的心得是...覺得很事在人為,如果他們的執行強和接觸面夠,有真本事,或許可以帶動一股潮流或一批企業商號。何況(看到最後)他們是與有十五年在地經驗的NGO, the Lexicon合作。一過去Lexicon就看到大字:Every challenge seeks a solution. That journey is a story. 一連看了那麼多故事,這兩句的確是很好的註腳。


人們固然是因為利益所趨,會有資金進去流動,也就是機會機會,最好是生意作得到,也對大環境有幫助。總結這一項,我是樂觀其成。



最後再介紹兩個類型比較歧異的,首先是Ranna: Filmmakers for Climate


簡明易懂,真的就是拍電影的,去網站看他們作的影片,應該是葡萄牙文(我亂猜),影片畫質和製作的水平蠻高、蠻熱血,即使語言不通,還是覺得很"零距離"。



最後一個,DLTEO (soon to be Orbuculum)


這是我一開始就看到的項目,也是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很搞得清楚他們要作甚麼的,屬於優先好感的那一類,主要是整個文體進行非常地讓人想起那個還在telnet BBS的年代,感覺得到文字後頭的那個人充滿著活力,在描述他所熱衷的事項,還有一些聰明和小聰明的樣子。


因為其它想知道的專案項目還太多,都還看不完,就先不繼續在它上頭跟進了。只是很意外,他們怎麼會只得到那麼少的贊助,比起還有其它更......的專案項目。


以上,祝大家有個愉快的Web3新發現之旅。還有跟 @swiftevo 一起提醒大家Gitcoin Grants這輪最後的捐款截止日期是2023/05/09 23:59 UTC。


--


*「」內文字都是和大家線上交流的訊息往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