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孩逛遊記
五小孩逛遊記

香江街市歷史趣談

香港這個「美食天堂」在國際中享負盛名,「食」在香港人心目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席位。談到食物,不論是地道小炒,抑或是異國料理,最重要是選用新鮮食材,而新鮮食材的供應很多時就要依靠本地街市。現時香港的街市大多設於室內,那舊日香港 街市,又是怎樣的呢?

 

墟市 — 昔日社區聚腳點

墟市為街市的雛型,一個讓農民販賣收成、讓漁民出售漁穫的地方。這些都是非永久市集,卻會定期舉行,或一周數次,通常位處幾個村落之間,以方便居民作為聚腳點。

其中一個墟市位於新界大埔,亦是「大埔墟」的由來。早在清朝時期(約1700年),林村河沿岸有一個市集,農民不只帶來附近的農產品,有些種在只能徒步前往的山區作物,都會帶到市集出售。這市集最初由當地的鄧氏家族成員設立,及後其他氏族在河的對岸又建立了另一個市集,形成了競爭。為此更於文武廟中設立一個公秤,以解決任何糾紛。而廟內所供奉的文昌帝和關武帝,正正象徵著以公平公正處理社區事務。

在工廠大廈林立前,荃灣就被發展成為傳統的墟市。處於沿海位置,方便漁船泊岸;農民則在城門山上種植菠蘿,再運到市集出售。今天仍然可以走過這些石頭小徑,將十八鄉的農耕村落與荃灣的墟市相連。我們亦可以從新界的一些地方名稱,例如聯和墟和石湖墟,了解到該區發展的起源。

 

露天街市 — 搜購食材便利點

香港島亦不例外。中環嘉咸街四周迷宮般的小巷,一直是露天街市,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歷史。時至今日,電車仍然在街市北面的道路上穿梭。華人習慣每天購買新鮮食材,而露天街市則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讓人們可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買餸煮晚飯。更重要的是,在鮮活街市可以在購買前親眼看、親手觸摸食材,甚至嗅到其味道,亦可以詢問檔主當下的時令食材,以及其原產地。

在香港,這些露天街市被稱為「濕街市」,因為一整天過後,檔主會用水把街市沖洗乾淨。第二天早上又是新的開始。

時至今日,香港不少室內的鮮活街市已由私營營運商經營,而一些政府街市則由政府部門負責管理。在灣仔、油麻地和筲箕灣等舊區,仍然可以找到傳統露天街市的蹤跡。有興趣的朋友及年青一代,不妨多到這些街市,感受最切身的傳統買餸體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