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邂逅命題
一個人來到世間,是空白的,也是無知的。
慢慢看著世界,漸漸有了學習,無論是被強迫學習,還是自我求知,最終的結果都是讓我們慢慢變成如今的自己。
但這個自己,終究會慢下來。仿佛一顆彈子打了出去,無論最開始有多么快疾,最終都要停下來。人的學習,也是如此。所以,在某段時間,忽然流行起終身學習。但這種紛囂的噪音,最終卻都開始挾帶起利益的洪流,推動的,不學習,而想讓人聽自己的話;于是,學習也變成了枷鎖,所謂終身學習,反而變成了一種終身的頭腦禁錮。
但外來的枷鎖,固然可怕,終究還是要被打破的。真正讓人難以察覺,卻又無比危險的,反而是自己的停止。
趨利避害是每個人的生物本能,而能偷懶就偷懶,也一個能量守恒體的必然追求。當我們在陌生到熟悉的學習之后,開始找到了一塊可以舒服存身的地帶,也就意味著我們看的、聽的、想的、一切的一切,都如何恰當,好似鐘表里的零件,一個個各就其位,猶如天生一樣。
但這個世界,哪里會有這樣一個空間呢?
我們所感覺的天經地義,無非是自己的一廂情愿罷了。
所以,是枝裕和導演如此表達自己創作節目的理念:「觀眾在觀看節目的時候,會將殺意、戰爭等處于個人思考之外的東西,當作自己的事情進行想象和思考。節目應該是這樣的,現在的電視儼然缺乏相應的表現力。我認為,讓人們有邂逅這些命題的機會,不僅能讓共同體更多元,也能讓個人更具包容力。這是具備公共屬性的電視應當承擔的職責。」(《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
這不是在販售危機,因為學習本就是一個人自己的事,我們習慣了自己的習慣,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反而那些偏偏要我們動起來的話,我們倒要三思而后行。正如一個普通人,忽然被推銷了某個發大財的機遇,則往往不是因為運氣爆棚,而是別人覬覦著你的本錢罷了。
學習,其實是一種需要,或者說改變自己的可能。
但學習并不意味著要花錢上課,更不是說,我們就要跟從某位成功大師,才能得到路徑的指引。
佛的教誨很有意思,他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佛性,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佛。
我們的學習也是如此,不是要向外尋求什么,而是要拂拭內心本不應有的塵埃,讓那面明鏡,被我們自己看見。
所以,不學習,我們不會缺少什么;而學習,我們也不會多得到些什么。
當我們明白這樣的道理,也就能明白,所謂的終身學習,并不是我們面對不斷翻新的世界,去尋求每一個我們所不懂的「術」。真正的學習,在于開放自己的心靈,得到自己的「道」。
這也是為什么,好的書,好的電視節目,好的故事,會讓我們忽然有一種撥開云霧的感覺。真正變得明亮起來的,不是外面那個世界,而是我們自己的心,忽然看到了之前不肯看的窗口。
人的心智,個個不同,在某一特定范圍,總會有高低遠近的差異。但我們去看一場比賽,并不是要讓自己也得冠軍。當我們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或許只是因為我們體會到了一種本該存在的新鮮。
當然,正如是枝裕和先生所言,有時候,排出在我們思考范圍之外的問題,不一定會讓人更愉快。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原因。「君子遠庖廚」,并不是虛偽,而是一種無可奈何之時,不得已的自我保護。但君子遠離了庖廚,卻總是知道「殺戮」并不是一件正當的行為。這或許就是「知」的重要。
去邂逅這樣的陌生命題,從而更加深入地思索自己和這個世界,真正帶來的,往往是多元化的認知和包容性的相處。
我想,如果做到這一點,也就對得起我們花出去的時間了。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