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沒有意義但很好玩
追求意義,很容易陷入這樣一個陷阱,那就是問題問到最后,卻只是將問題本身給問沒了。
如果這是關于我們自己的生活,同樣如此。
生活不能預設意義,也不該預設。
任何理論,在能夠被信任之前,首先要求我們自己先有過一段豐富的生活。
古代將教育分為大學和小學,在沒有進行生活的訓練之前,并不會傳授更深入的理論。
佛教也有一個說法,叫作「隨處作主」,在《臨濟錄》中如此說:「爾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境來回換不得。縱有從來習氣,五無間業,自為解脫大海」。在任何時候,無論面對的理論如何有理有據,能夠說服人,但若是沒了自己的經驗,則一切無非盲從。儒家也說要取「中」,譬如一根棍子,它的「中」又是在何處呢?是丈量兩段,然后取中點嗎?可以按照這種方式,推論到我們的生活中,在今天吃兩塊五花肉和一塊五花肉之間,選擇吃一塊半嗎?
答案很簡單,無論吃還是不吃,取決于當下此時的自己。若合乎自己的判斷,則無論是吃兩塊、吃一塊,還是完全不吃,就都符合「中」的道理。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不能預設一個意義去追尋的原因所在。
正如哲學家討論自由時所說,自由既不存在于歷史之中,也不存在于未來,它永遠被懸置于眼前進行的生活之中。
那么對于,任何概念,我們同樣該如此理解。
理念的接受,正是我們自己生活經歷的步驟,如同河流奔馳而過,按照道理,就該由高至低,曲折東流。但事實上呢?我們只要仔細看過一條河流的蹤跡,則大自然所給予它的,往往都無法預測。
鬼斧神工和人工制造,它們的區別,就是人總要按照一個目的去設計,而真正的大自然,是沒有任何偏置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同時,也要明白,天道之行,以萬物為芻狗。
所以,與其在意義之中追問,倒不如始終去感受自己身邊的生活,人間煙火,市中百態,第一手的喜怒哀樂,都是我們意義的可能性。
但這又不是說,不該尋找意義。
意義是空的。無論什么時候,也不管在什么環境,唯一真實存在的,恰恰是我們當下的感受。
相信這份感受,就是我們自己的意義所在。
謊言恰恰相反,它往往會告訴我們大餅不是大餅,鋼刀不是鋼刀,饑餓不是饑餓,痛苦不是痛苦。
而最讓人難過的,無非是如果有真理,真理所說的話,恰與謊言相同。
所以,我們要關心自己,而不要經常將悲憫的目光,望到別人身上。
別人的生活,我們無需過多干預,但若是為了自己,則一切都只需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做。若是陰暗,則陰暗會在好玩的生活中,不斷顯露。是我們的,我們就該承認,然后不會再犯。就好像疫苗接種過了,體內的那些免疫系統,也就認識了這些讓我們生病的病毒細菌。若是光明,光明也就會照亮我們自己的路。是的,對別人悲憫,往往意味著自己的高慢,倒是關注自己心頭的悲憫,才會讓我們自己體察到這份光明。
人生不易,不必在意義上過多追問;但要讓自己和他人都好玩起來,仿佛隨風吹起的羽毛,飛得高,并不意味著它在飛翔;飛得低,也無非正好停留在那片刻的當下。
何必追問意義,每一個終點,總會重復宣告:你該下車。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