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和尚求不下雨
聽過一個故事。
很有趣。
不過,自己藏了很長時間,沒有講給誰。也說不上,是不是藏,或許只是忘了。但今天想來,又覺得不大可能真忘了。也許只是陰一陣、晴一陣,天氣我們尚且說不準,更何況是關于我們自己呢。
但今天不妨一說。就像李宗盛給成龍寫的歌詞,也許現在正是時候。
故事本身很簡單。
幾個人去請一個和尚求雨——求不下雨,因為他們要拍電影,需要晴天。
和尚很自信地答應了。
「明天不會下雨了。」
于是和尚施施然走了。
第二天,開機拍攝,然后雨照常開始下,不多不少,反正是拍不成。
幾人再去找和尚。
和尚仍很自信。
「那些雨是給農民下的。」
質問他的人只好同意這句話,并且還和他坐了朋友。
其實這是一件真事。
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事。
故事,總是開始講述,就已經脫離了真實。就好像這個和尚,開始求雨或是求不下雨,一旦開始就已經脫離了本來的祈求。所以,能夠安靜地接受結果,已經是有慧根了。還能夠和這個和尚成為朋友,只能說彼此都是在一個法治世界中生活,不可能像古代那樣兇狠。
記得,某老師就說,古代的巫女,在求雨的時候,要被捆在樹上,然后就在大太陽底下曬著,什么時候下雨,什么時候放開巫女。所以,巫女的死亡率很高的。
「那還做什么巫女?」
「平時還是不錯的。你看凱撒寫的《高盧戰記》,里面就寫了巫師們挺有生活質量。」
「可還是要被曬成肉干啊。」
「誰不是這樣生活呢?」
我也只好像那位朋友一樣,對這個不會求雨也不是和尚的人,表示認投拜服,繼續做個人吧。
不過,話說回來,和尚又是什么時候能求雨的呢?
也不知道佛教傳入中國,怎么就讓和尚們也可以捉妖驅鬼,連求雨也有了大神通了。
后來,元代、清代的皇帝們,都很喜歡神神秘秘的密教,于是在民間也傳這些異族僧人的力量。
劉寶瑞有段特別精彩的單口相聲,便說起過一段斗法的故事。
其實在民間故事里,很多這種類似結構的故事,總是讓那些外過來的人,開始挑釁,然后本國人就開始發榜征賢,好像孫悟空用鍋底灰治療國王一樣,文化的底色里總有這樣的詼諧。
「混不吝」,記得初看到這個詞兒,就覺得讀起來,仿佛連音節都帶著那種有意思的青皮味道。
馮驥才也寫過一段《神鞭》,后面的說教,其實沒多大意思,反而在前面寫玻璃花,頗有白羽寫《偷拳》的味道。而作者描述的天津衛,其細,其變化萬千,才真是讓這個故事傳世的根本。
一切神圣的,都來自于不斷從民間里的拉抬和固化;而一切的屎尿屁,則讓那些原本高大的,進入到真正有滋有味,堪稱絕配的環境之中。
不要說自己總像個孩子,還是永遠是少年,那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世界,而是一個總是懵懂,難以捉摸,充滿危機的世界。
最近還有一部電影,叫作《0.5的男人》(是這個名字吧?),其實內里的道理沒有變化,仍是被不同時代重復多次的核心。但那里面真正讓人覺得可愛的,卻是那位永遠的母親。
所謂少年,所謂孩子,其實就是我們心中的母親,始終給我們的世界留下一層希望的底色。
宛如清晨日出,是在黑暗中,給我們溫暖和光明。
即使到了正午時分,我們所得到的光和熱,也不是來自那近乎多余的日頭。
故事講完。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