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瑪莉
蕭瑪莉

Mary Claire Shiao. 本名蕭容涵,政治大學廣電系和歷史系。 IG:_mary_the_Sheep_ 其他連結:linktr.ee/_mary_the_sheep_

身份的斷裂與重組:從養女現象看《海的彼端》

作為一個與丈夫來到沖繩的台灣女性,玉代阿嬤一生中不斷流動、斷裂、重組的身份。

其實原先對於這部電影中表達的「身份、家與國」感觸雖然深,但一直不知道應該從何角度切入討論。直到在前幾週性別社會學的課堂中,又再一次聽到了對於童養媳、養女現象的討論,才驚覺這部電影以玉代阿嬤作為主角,要討論的身份問題,絕對不僅僅是限縮在國籍、語言、民族上,更是在探討她作為一個與丈夫來到沖繩的台灣女性,一生中不斷流動、斷裂、重組的身份。這趟旅程除了可以說是玉木家的尋根,更可以說是一個阿嬤尋找身份的故事。

《海的彼端》海報,圖片來源:網路

電影在開始的沒有多久便有介紹到主角玉代阿嬤過去的背景 — — 她是一個養女,直到遇到丈夫並與他「私奔」、「偷渡」到沖繩。而到了電影中後段,玉代阿嬤回到台灣走訪各個親戚時,更可以注意到除了養母家的女兒、弟弟外,交談間時不時出現「親弟弟」的身影。現在的我們可能很難理解這種親生家庭與收養家庭相隔可能不到一個村、生長在養父母家卻同時認識將其送出去的親生父母與兄弟的情形,這種台灣的養女與童養媳現象很真實的呈現出,女性在父系繼嗣為主的家庭結構中會面臨到的身份斷裂、重塑與孤立問題。

台灣早期(直至日治時期與戰後仍然普遍)的養女大多是自小就被親生家庭送往寄養家庭,許多時候甚至是兩個家庭交換女嬰。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觀念下,女性作為必定會被「潑出去的水」,與其養大了嫁出,不如早早送出,或交換一個可以培養成「自家人」的女性,這樣還可以確保這位女孩的可掌握性與貞潔。在這種現象下養女大多自小就知道自己是「領養來的」、「抱來的」(甚至認識親生家庭),無論後來是否真的有與家族內的男性成員成婚,她們都是「孤立」與「斷裂」 的。玉代阿嬤所提到她的養母對她不好,實際上也是大多數養女在後來的訪談與研究中可以看出的共同經歷。

《海的彼端》劇照,圖片來源:網路

女性在面對以男性為主體的宗族觀念中,會不斷的切斷身份、以外人身份進入宗族,最後直到作為「婆婆」才能真正的以「母親」的身份成為「本宗人」,享有女性在宗族中能有的最高位置。而回顧玉代阿嬤的經歷,她在養女的身份下,與親生家庭認識、住在養母家,有著難以歸屬的身份位置。與丈夫來作為移民來到了「外地」展開了新的家庭,看似是新身份開端,但是實際上在沒有宗族與祖先祭祀的狀態下,又面臨到丈夫的過世,這個「家庭」實際上在玉代阿嬤的眼中,可能仍然是漂泊的。這是因為傳統宗族上,女性直到成為「婆」受到宗族內的祖婆崇拜下,才是真的進入到家族的屋簷下,否則僅管這房的「父親」已死,女性仍然只是作為撫養者,受制於宗族內更高輩份的公婆與同輩份男性的壓制。直到家庭中的子女成婚、家庭的展開、類似「新的宗族」的展開、玉代阿嬤成為「阿嬤」,她在傳統宗族觀念上,才真正的安定下了身份。

《海的彼端》劇照,圖片來源:網路

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拍攝返鄉的紀錄片,顯得格外有趣。在漂泊數年(無論身份上還是身體上)後,一位終於尋找到自己在身份上的一處立足點的女性,決定重回到她的根源,重新尋找、梳理過去的身份,並給予現在與外來的自己以及自己「創立」的新宗族,一個可以定義自己的身份,幫助這顆新的家族大樹一個穩定的根。但就如同電影最後留給觀眾的訊息,在不斷的斷裂與重組過程中,究竟該如何面對自身的身份、家族的身份,以及自身在家族的身份,實際上也不是一言兩語可以定義的。這部紀錄片說的可能是玉代阿嬤的故事,也可能是在說台灣、沖繩的故事,也可以是在說一種女性的故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