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oShan
MakoShan

https://v2eth.com

简单性曾经是科学最求的最高目标

简单性曾经是科学最求的最高目标,从最早特勒斯认为万物源于水,将自然现象的复杂性简化的第一性原理,天文学家将复杂的行星运行轨道简化为规则且简单的球体运动,哥白尼在他的《天球运行论》也提到天球运动的基本模式是匀速圆周运动,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的微积分,为运动模型理论加入了新东西,科学家可以计算一个物体的瞬时速度。

在牛顿的世界里,描绘了一副钟表宇宙的图景,设置好初始状态,然后遵循三条定律一直运作下去,只要知道宇宙所有粒子的当前的位置和时间,原则上就有可能预测任何时刻的情况。

这样还原论思维方式一直是占据科学的主导地位,还原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笛卡尔,他是这样描述科学方法:“将面临的所有问题尽可能细分,细到能用最佳方法解决为止,依照特定的顺序引导思维,从最简单和最容易理解的对象开始,一步一步上升,直至最复杂的知识。”

大自然原则一直被看做一个确定轮的系统,只要知道初始状态,就可以预测和追溯每一时刻的因果事件。

以至于19世纪末,物理学家迈克尔孙说,大部分的基本定理都明确建立起来了。

三体问题导致的哲学转向

19世纪80年代后期,瑞典数学家依国王60岁生日的名义主办一个国家性数学比赛,题目是太阳系的系统是稳定的吗?拓扑学的先驱庞加莱也参与了这个挑战,他利用相空间模型,以证明太阳系系统是稳定的,他并未试图描述全貌,而把焦点放在简化的三体问题,相当于只关注相空间的一个切面,庞加莱最终赢得了大奖,但他的论文发布会,其他科学家仔细研究发现,庞加莱犯了一个错误,他的证明不成立。所以庞加莱在1890年发布了一篇修正版的论文,在修正论文的过程,庞加莱发觉自己的新方法证明了对于简化的三体运动,不稳定是常态,永久稳定的轨道则是例外。

从庞加莱的研究成果中,得到的最重要概念是,在某些情况下,几乎相同状态发展出的系统,可以很快演变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此外庞加莱还发现,真实世界的系统对其初始状态十分敏感,而且是以非线性的方式变化。

1908年,他在《科学方法》中表示,初始条件微小的差异,将会最终现象的极大错误,这让预测成为不可能的事,我们只能面对偶然现象。在他看了天气也是不能预测的。

庞加莱的想法,并没有让气象学家放弃预测,关键是明白初始的观测必须广泛与准确到何种程度。而理查森就是挑战这一问题,他试图利用物理定律与数学近似算法,来预测天气,基本思路是讲地球表面划分为方格点,在上面测量气压与温度等资料,并向上扩展,然后计算每一个点与临近点的影响,如果点越近,大气的数学模型越准确,但受限于当时的计算能力,运算的时间比天气变化慢。

1959年,计算机开始登场,罗伦兹使用了一台 4000kb存储的计算机进行了模拟,他发现天气模型对初始状态十分敏感,即使差异小于千分之一,两次的模拟结果也完全不同,真实的大气对初始状态非常敏感,这样导致天气预测只能准确的 10-14天,他在1972年,提出了蝴蝶效应,混沌研究的核心课题,系统是否完全取决于初始状态。但是罗伦兹的发现只局限于气象学的领域。

生物学问题 - Logistic equation

为了搞懂混沌,我们需要先理解 Logistic equation方程,改方程是描述物种从一代到下一代数量的变化,为了简化,我们假设某种昆虫在冬天产卵后全部死掉,新生的一代在隔年的春天孵化出来。

开始昆虫数是 X,下一代是出生率决定,如果每只昆虫(不论公母)产生 r 个卵,那么隔年的昆虫数,就是

$$X_{n+1} = r X_n $$

如果考虑昆虫的死亡率,为了简化问题,使用 renormalization 技巧,考虑到昆虫的数量会有上限,我们将 X 的范围定位 0 与1 之间,为了反应未繁殖之前的死亡率就要乘上(1-X),这样的话

$$X_{n+1} = r X_n (1-X_n)$$

如果昆虫数 X 非常小,接近于 0 ,那么成长率就是 rX,不造成影响

如果昆虫数 X 非常大,接近于1,那么多数昆虫会饿死

如果将公式展开

$$X_{n+1} = r X_n - r X_n^2$$

因为有平方存在,所以昆虫的繁衍是非线性的过程。

生物繁衍会出现多种周期:

  1. 如果 r > 1,种群将无法繁衍,导致灭亡。
  2. 如果 3 > r >1, 将会产生吸引因子,种群数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3. 如果 r > 3,运算次数足够多,将会出现两个不同,但各自固定的数值间隔交替变化。

通过计算机模拟周期3,出生率 r 值在 2.5 和 4 之间迭代 10000 次,可以得到一个分叉的图:


20世纪70年代,拥有物理学和生态学背景的罗伯 · 梅伊利用计算机模拟发现,当 r=3 时候出现分叉, r = 3.4495 时出现四种不同种群数中震动的系统(周期4),到 3.596,每个分支会再次倍增 16种可能性的种族群,找这里还是遵循简单决定式规则。

在 r> 3.5669时,种群数可能收敛到的吸引子有无穷多,进入混沌。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 3.9 > r >3.8 时,系统又回到了 r < 3 的稳定状态,放大看,得到了类似的分叉图形。同样的模式又再次重复,可以得到一个自相似的图形,这样的现象被称为自相似,在有序中存在混沌,而混沌中存在有序。

1973年,美国马里兰大学为了打破科学家之家藩篱,设立了扩学科的物理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在其中工作的数学家约克与气象学富勒交谈自己从事非周期的研究,富勒推荐了罗伦兹在1963年发表的《决定式的非周期流动》的论文,约克立刻意识到这篇论文可以应用在气象学之外,可以用物理系统呈现,1975年,约克与李天岩发表了一篇名为周期3意指混沌的论文,混沌一词才因此出名。

他们的论文指出,如果某微分方式存在一个周期为3的解,那么比如存在无穷的周期解,他们提到的更多是有限混沌(limited chaos),这样的系统是周期的。他们描述梅伊在逻辑斯蒂方式发现的行为模式。

在梅伊突破性发现的几年后,美国科学家费根堡指出,混沌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依倍数进入混沌状态的不止是Logistic equation,还有生物种群的大小、电路的震荡、化学反应的震荡,还有经济表现的起伏循环,其中的重点是 “自引用”,如果符合这个条件,系统会依同一路径走向混沌,不是确定的,而是确定的。

有倍周期的方式达到混沌的例子有很多:

  1. 滴水的水龙头
  2. 河流的漩涡🌀
  3. 电话传输数据的噪音(康托集合)
  4. 分形

一些思考

  1. 混沌可以来自于确定的系统,无需外部的随机源
  2. 虽然混沌系统的具体变化是无法预测的,但是混沌中也存在秩序,比如倍周期,细节无法预测,但是更高的层面上混沌系统却可以预测
  3. 对于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一些自然系统是没有问题的,比如预测行星的位置,即使预测不准确,也是八九不离十。但另外一些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比如预测非常多天之后的天气。

参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