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
Lea

細聽小綠葉蟬

而現在小綠葉蟬終於不只是流於詩情畫意的欣賞,而是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蟬,擔當起化腐朽為神奇的任務。

1999年,已故的台東茶改場課長陳惠藏,將「膨風茶」(又稱東方美人茶、白毫烏龍)與小綠葉蟬共生的原理,運用小綠葉蟬咬了茶樹嫩芽長成之茶芽,稱為「著涎」。經手工採摘一心二葉,製成高級烏龍茶,含有濃郁的蜂蜜香、熟果味。陳惠藏亦以小綠葉蟬吸食後之茶芽加工製成帶蜜香味的綠茶及紅茶,不但製造過程簡單、生產成本低,而且風味極佳,也突破了製茶品別限制。

當茶小綠葉蟬吸食紅茶的茶葉時,會啟動植物的防禦反應,合成單萜類及醇類物質,散發出花果蜜香,還會引來茶小綠葉蟬的天敵──白斑獵蛛(Evarcha Albaria)前來吃掉小綠葉蟬,一方面控制了茶小綠葉蟬的數量與危害程度,另一方面可調控東方美人茶著涎程度,讓茶葉散發出適合的花果蜜香,不僅茶葉中的胺基酸成分提高,茶葉的價格也隨之提高。研究也指出,當植物受到病菌或是昆蟲攻擊時,會合成抗蟲或是抗菌物質進行自我保護,這現象即稱為直接防禦。目前,許多的科學團隊正努力研究,利用植物的防禦反應作為防治病蟲的方法,期望藉此達到農藥減量、同時兼顧產量的目標,這也正是永續農業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而運用膨風茶與小綠葉蟬共生的原理來製成風味更佳的高級烏龍茶,則是永續農業獲得成功的一個最佳例子。

之前小綠葉蟬一直給人害蟲的印象,甚至是導致農作物收成下降的罪魁禍首,人們對牠也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但深入了解這種昆蟲所造成的影響後,才發現牠吸食過的茶葉,風味更受人青睞,小綠葉蟬在其中的作用就等於是加工師,像蛆蟲之於Maggot Cheese (蛆蟲芝士)。知道得越多昆蟲,就越明瞭許多美食都不是單靠人力所能造就的,更多時候是要依賴昆蟲的力量才能令這麼多美食為人所享。

王維的「臨風聽暮蟬」與上官儀的「蟬噪野風秋」都是寫秋天的蟬聲,他們同是唐代詩人,住在當時的首都──長安(陜西西安),以蟬的種類與地域性可以推測出他們所聽到的蟬鳴應屬小綠葉蟬。這種無論是惹人厭煩還是令人感惜的蟬聲,在人類耳邊響徹了上千年,但卻做不了深具藥用價值和食療效用的蟬蛻或蟬花。而現在小綠葉蟬終於不只是流於詩情畫意的欣賞,而是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蟬,擔當起化腐朽為神奇的任務。

其實不只小綠葉蟬讓人們在學術和生活上有所得著,北美的周期蟬(十七年蟬或十三年蟬)和數學的關係相當密切,甚至可以說用數學就能解釋周期蟬的一生。周期蟬的生命周期為17和13,科學界普遍認為是演化的結果,周期蟬出現於距今約180萬年前,當時北美的氣溫低,有時會遇到冷夏,成年蟬需要高溫且要進行繁殖,但因冰河時期的影響,決定羽化時機的是時間而不再是溫度,因此生命周期延長才可以提高成活率。其次這兩個周期都是質數,就不會和其他種類的蟬繁殖,如果不是質數,那麼就有更多機會和其他種族的周期相重疊,令雜交機會提高,從而降低族群數量(後代脫離了原本的周期,成蟲時間不一,難以繁殖)。數學能應用在昆蟲學上,也是一件了不起且讓人驚歎的事,但細想一層,昆蟲這種無論在生命力還是在繁殖能力上都顯得異常頑強的生物,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存方式,也不是甚麼奇怪的事。而從中發掘的奧妙,不僅僅只是趣聞,藉由各學術範疇去解讀,也可令兩方面的學問更為精進,這也是學以致用。

在過去,法布爾為了知道蟬的聽覺範圍,不惜請來禮炮在自家梧桐樹旁施放,以測試會否干擾蟬的鳴叫聲。這種看來傻氣的行徑,也啟發了後人去探索蟬發聲的真相,然後把原理應用在生活上,也是另一種跟大自然融和的展現,而這一切都得歸功於昆蟲。昆蟲與我們共同生活,雖壽命比我們短,但牠們的一生卻不比我們簡單。

參考資料:

1.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TEIA < 小綠葉蟬與茶農:微妙關係讓彼此命運大不同 >

2. 石正人 < 著涎的美味–東方美人茶與小綠葉蟬 > 科技大觀園

3. 謝震宇 < 陝西茶區重要害蟲小貫小綠葉蟬種群動態及無公害治理研究 >

4. 臺灣生命大百科Amrasca biguttula (Ishida, 1913) 小綠葉蟬

5. 吉村仁(2007)。《 17年蟬之謎 》。遠流出版社

6. 陳勁初(2012)。《南方蟲草之后:蟬花》。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

7. 溫宏治(2014)。《植物保護圖鑑系列14-蓮霧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8. atticus蜜香紅茶和東方美人茶的秘密:小綠葉蟬的化學作用(圖片來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